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软骨和骨
该思维导图围绕软骨和骨的结构、类型、生长方式及发生过程展开。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3-09 23:44:50软骨和骨
骨
骨组织
概念:由骨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构成,是骨的结构主体。
骨基质(骨质)
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成分
有机成分
大量胶原纤维(I型胶原蛋白)+少量无定形基质
无机成分
称骨盐,主要是细针状羟基磷灰石结晶
类骨质
未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骨质
结构转变
编织骨
板层骨
骨板
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间的纤维相互垂直,这种结构形式有效地增加了骨的强度。
密质骨
松质骨
在长骨的骨骺、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数层不规则骨板形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纵横交错,成为多孔的立体网状结构
骨组织的细胞
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
干细胞
位于软骨膜和骨膜内层
细胞较小,呈梭形,核椭圆形或细长形,胞质较少,弱嗜碱性
成骨细胞osteoblast
分布于骨组织表面
分布在骨祖细胞内侧面,呈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表面有细小突起,核圆形,胞质嗜碱性
EM结构
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分泌产物为类骨质
释放基质小泡
钙化起始动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骨被覆细胞
成骨细胞功能相对静止时变扁平,紧贴骨组织
骨细胞osteocyte
位于骨组织内部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
形态结构
有细长突起
骨细胞胞体所在的腔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占的腔隙称骨小管,骨陷窝借骨小管彼此相通,相邻骨细胞突起以缝隙连接,内含组织液,可营养骨细胞,输送代谢物质。
作用
一定的成骨和溶骨作用
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破骨细胞osteoclast
多核巨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
形态结构
LM
胞质强嗜酸性,含丰富溶酶体和线粒体
皱褶缘
深面胞质中有吞饮泡和吞噬泡
EM
长短粗细不一的突起
亮区
吸收陷窝
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吸收骨
作用
溶骨作用
长骨的结构
密质骨
环骨板
是围绕骨干内、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分别称为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
外环骨板比较厚,较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
内环骨板较薄,排列不规则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
构成
哈弗斯骨板+中央管
中央管与穿通管相通,其管壁含有骨膜组织,管腔内含毛细血管和神经。
一个骨单位里的骨小管相通,不同骨单位的骨小管不相通,最内层的骨小管均与中央管相通
间骨板
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
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较早期的骨单位和环骨板的残留部分
黏合线:是各个骨单位表面都有一层含骨盐多而胶原纤维少的骨基质,在骨单位的横断面标本中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
穿通管(福尔克曼管)
于长骨骨干内横向穿行
滋养孔
与中央管相通
松质骨
由大量针状或小片状骨小梁构成
关节软骨
骨膜
骨外膜
有些纤维束还穿入外环骨板,使骨外膜与骨不易分开,称穿通纤维,起固定作用
内有血管、神经,深面有骨祖细胞
骨内膜
作用
营养、帮助生长和修复
骨膜移植
治疗骨膜和骨缺损
骨膜
骨髓
发生和改建(了解)
概念:骨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骨发生有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两种方式
骨的发生装置
膜内成骨
概念:间充质分化形成的胚性结缔组织膜内直接成骨
人体的额骨、顶骨、枕骨、颞骨、锁骨等扁骨和不规则骨多以此种方式发生。
过程
将要成骨的部位,间充质首先分化为原始结缔组织膜,此处的间充质细胞随后分化为骨祖细胞,后者进一步分化为成骨细胞
首先形成骨组织的部位称骨化中心(ossification center),随着骨化的不断进行,骨小梁形成,在其表面的成骨细胞不断添加新的骨组织,使骨小梁增长加粗
骨小梁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松质骨:以后在松质骨表面部分逐步改建为密质骨。
成骨区周围的结缔组织相应地分化为骨膜
软骨内成骨
概念:由透明软骨逐步替换为骨
人体大多数骨,如四肢骨、躯干骨等
过程
间充质细胞—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后者增殖分泌软骨基质,因基质外形与骨相似,故称软骨雏形
雏形中段,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者形成呈领圈状薄原始骨组织包绕雏形中段,称骨领
雏形中段,软骨细胞凋亡,软骨骨化,破骨细胞溶解吸收退化的软骨,形成与骨长轴一致的隧道,成骨细胞贴附其他软骨基质,形成以钙化软骨基质为轴,周围包裹新生骨组织的条索状结构,称过渡骨小梁,出现该结构的部位称初级骨化中心
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骨干两端的软骨中央,出现的时间因骨而异,大多在出生后数月或数年。成骨过程与初级骨化中心相似,骨化是从中央向四周呈放射状进行。最终由骨组织取代软骨形成骨骺。骺端表面的一层软骨始终不骨化,即关节软骨。骨骺与骨干之间保留一层软骨层,称骺板,是长骨不断增长的结构基础
长骨的生长和改建
骨加长
通过骺板的不断生长并替换成骨组织
替换分区
软骨储备区
软骨增生区
软骨成熟区
软骨钙化区
成骨区
骨增粗
骨改建
软骨
构成
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
包埋于软骨基质,所在腔隙称软骨陷窝
特点
陷窝周围有一层含硫酸软骨素较多的基质,称软骨囊,HE染色呈强嗜碱性。
周边的软骨幼稚,小,呈扁圆形,单个分布
软骨中部,细胞成熟,体积大,胞质呈弱嗜碱性,细胞成群分布(2~8,由一个软骨细胞增殖形成,称同源细胞群)
EM下可观察到丰富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持续性蛋白质分泌细胞
功能
产生软骨基质
软骨基质
构成
无定形基质+纤维
无定形基质的主要成分
蛋白聚糖
与疏松结缔组织的蛋白聚糖类似,构成分子筛
水
基质通透性强的原因
软骨囊
本质是软骨基质
软骨膜
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提供营养和保护
内层有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
外层有胶原纤维,起保护作用
分类
透明软骨
分布
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等
特征
较强的抗压性,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新鲜时呈半透明
光镜下不易分辨
主要由II型胶原蛋白组成的胶原原纤维构成
弹性软骨
分布
耳廓、咽喉、会厌等
特征
新鲜时呈黄色
含大量交织排列的弹性纤维,有很好的弹性
基质呈较强的嗜酸性,光镜下红蓝相间
纤维软骨
分布
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
特征
呈不透明乳白色
有很强的韧性
纤维软骨内有大量平行或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数量少且体积小,常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基质很少
发生与生长
发生
间充质细胞—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
软骨膜
生长
附加性生长
又称软骨膜下生长,由软骨膜内的骨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软骨细胞,进而形成软骨细胞,后者再产生纤维和基质,使软骨增厚。
间质性生长
又称软骨内生长,软骨内部的软骨细胞成熟、分裂,并不断产生软骨基质,使软骨从内部向周围扩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