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既能引起化脓性感染,也能导致毒素性疾病。它的致病性主要源于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类,如表面结构蛋白和葡萄球菌A蛋白(SPA)。人类对其有天然免疫力,但皮肤黏膜受伤或免疫力降低时仍易感染。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预防则需加强卫生管理,防止食物中毒和医源性感染。微生物学检查可通过采集脓汁、痰液、血液等标本进行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皮肤损伤,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眼球内部结构揭秘:精密设计下的视觉引擎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由前囊下单层立方上皮延续至赤道后约1mm处,具有调节与屈光功能。玻璃体占眼球容积4/5,为无色透明胶体,含少量游走细胞,随年龄增长可能液化塌陷。房水维持眼压并滋养角膜、晶状体,动态循环于前房、后房及不规则腔隙中。视网膜、葡萄膜与巩膜构成眼球壁,分别负责感光、营养及保护。晶状体终身生长但弹性下降,代谢依赖房水,无血管神经。这些结构协同完成视觉传递与保护。
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消化系统常见病
数据结构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
葡萄串样排列
无芽孢
无鞭毛
培养要求
营养要求不高
产生金黄色脂溶性色素
菌落呈现金黄色
β-溶血
菌落周围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生化反应
能分解多种糖类
产酸不产气
触酶试验阳性
触酶又称过氧化氢酶,具有过氧化氢酶的细菌,能催化过氧化氢成为水和原子态氧,继而形成氧分子,出现气泡。
链球菌触酶试验阴性→鉴别
甘露醇发酵实验
鉴别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之一
即厌氧条件下
致病菌分解甘露醇
产酸
非致病菌不分解甘露醇
不产酸
抗原结构
葡萄球菌A蛋白(SPA)
>90%的金葡细胞壁表面存在SPA
可与人/哺乳动物血清中IgG抗体Fc段非特异结合
与巨噬细胞竞争结合Fc段→降低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
即抗吞噬
复合物可引起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
利用此原理建立的协同凝集试验广泛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
荚膜多糖
抗吞噬
黏附
磷壁酸
肽聚糖等
抵抗力
干燥脓汁、痰液中存活2-3月
加热60℃1h或80℃30min
耐盐性强
对碱性染料敏感
对青霉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株
e.g.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表面结构蛋白
荚膜
肽聚糖
SPA
多种毒素
主要是外毒素
葡萄球菌溶素
α
主要是α对人类有致病作用
对红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和皮肤细胞等均能损伤
β
γ
δ
杀白细胞素
只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机制:结合膜受体→膜构型改变→通透性↑而内容物排出→细胞死亡
抵抗宿主吞噬细胞,增强细菌侵袭力
肠毒素
约50%临床分离的金黄葡球菌可产生
耐热
可抵抗胃肠液中的蛋白酶
作用机制
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特性:金葡菌产生的肠毒素还具超抗原作用
表皮剥脱毒素/表皮溶解毒素
可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又称剥脱性皮炎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可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引起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侵袭性酶类
血浆凝固酶
可使含有抗凝剂的人血/兔血发生凝固
是鉴别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之一
包括
游离凝固酶
为分泌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采用试管法检测
血浆凝固为胶状者为阳性
结合凝固酶
存在于菌体表面
为纤维蛋白原受体
用玻片法检测
细菌凝聚成颗粒状为阳性
致病机理
血浆纤维蛋白包被在菌体表面→
抗杀菌物质
病灶周围有纤维蛋白凝固和沉积→感染局限化而形成血栓
耐热核酸酶
透明质酸酶
纤维蛋白溶酶
酯酶等
所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
一般发生于皮肤组织
毛囊炎等
特点:
脓汁金黄而粘稠
病灶界限清楚
多为局限性
也能发生于深部组织器官
气管炎、肺炎、脓胸、中耳炎等
甚至波及全身
皮肤原发化脓灶受到外力挤压/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侵入血流引起的败血症、脓毒血症
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多见于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
毒性休克综合征
表现为突然高热、恶心呕吐、弥漫性红疹
进而脱皮、低血压、粘膜病变
严重者心肺衰竭甚至休克
免疫性
人类对其有天然免疫力
皮肤粘膜受伤/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其他疾病导致宿主免疫力降低时才引起感染
慢性消耗性疾病一般是指各种恶性肿瘤、肺结核、慢性萎缩性胃炎、严重创伤、烧伤、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化脓性感染、慢性失血等一类过度消耗身体能量物质,造成机体能量负平衡的疾病总称
感染后能获得一定免疫力,但难以防止再次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
1.采集标本
根据病情采集脓汁、痰液、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
直接涂片镜检
观察细菌形态、排列方式和染色性初步诊断
血液/穿刺液用肉汤培养基增菌后血琼脂培养
37℃,18-24h后观察菌落特点、溶血性、色素
挑取可疑菌落
涂片染色镜检
纯培养
血浆凝固酶试验
耐热核酸酶试验
甘露醇发酵试验
药敏试验
食物中毒患者还能收集呕吐物
ELISA检测肠毒素
快速、简便、敏感
防治原则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皮肤黏膜损伤
医院内做好消毒隔离,防止医源性感染
饮食服务业加强卫生管理,防止食物中毒
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疖病患者可采用自身菌苗和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