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的品格心理
这是一个关于学前儿童的品格心理的思维导图,一图看懂全章节内容,知识点系统全面,无需死记硬背,框架式结构清晰明了,轻松掌握知识点。
编辑于2025-04-07 18:00:41学前儿童的品格心理
在社会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是保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保证社会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品德就是这些行为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在品德心理的形成过程中,人们获得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发展,相应的道德行为构建自身的道德体系,使自己成为文明社会的一份子。从社会发展中获益,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道德与品德
道德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依照舆论作用和内心力量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效用在于解决人际冲突,发展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最初的道德源于原始氏族内部,人与人之间,人与氏族公社之间的关系的调节,是原始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而解决生产生活中各种具体问题的成功行为的概括化与标准化
原始社会的艰难生活,使氏族成员清醒意识到,如果不按照共同的生活行为准则办事,整个部落都不能维持,更不要说个人的生存。于是,那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某个氏族一贯的,共同的行为方式,这是道德的雏形
现代社会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的总和,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维系与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标准,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与实现自我的需求。道德为人处事的方式,大多带有自我克制的色彩,表面上与人的本能欲望像对抗,实质上却是为本能欲望的满足规定合理的方式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需求的最佳方案
品德也叫道德品质或德性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品质特点和行为表达是被个体内化了的道德
如果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道德,对个体间的社会要求,那么规范的品德就是道德,对个体内部的要求,当个体根据社会要求将善的为人处世和自我完善的规则内化到个体内部品德,这一心理现象就应运而生了
品德作为人的道德面貌,是个性中道德价值的核心成分,是道德行为特点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个体品德的获得与形成过程是个体逐渐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使其内化,并通过表现出来成为自身独有特点的过程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品德可看作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一种反应方式,其反映依赖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表现为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从社会的层面看,品德高尚的人会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合理规划并逐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和充分发展。这样的人往往坚强乐观,吃苦耐劳,关爱他人
而品德低下的人可能会过度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做人处事率性而为,不考虑客观因素,以追求快乐为原则,不管不顾行为后果,特别是当自己的需要与他人或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不会替他人利益着想,不会从整体考考虑得失
社会性发展与品德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对社会而言,这是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对个体而言,这是被社会认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的建立,自我意识的获得,性别角色的形成和道德规范的掌握
品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掌握道德规范的部分,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
发展学前儿童的品德,就是使学前儿童成为一个有道德能够自觉的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薛前期品德教育包括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让学前儿童了解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则,如家庭行为规则,幼儿园行为规则,公共场所行为规则以及对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社会性发展包括道德内化和个性完善的过程,是个体社会性成熟与品德发展的统一,品德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其后续发展具有长期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必须重视品德的培养,将品德培养作为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品德的构成与成分
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一直习惯使用道德一词指代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用品德一词指代个体的道德心理品质,国际心理学界一直沿用道德一词指代个体的道德心理品质,这种习惯用法时常会造成学习和理解上的混乱,本章所探讨的品德与国际心理学界所用道德一词同意,都是指个体的道德心理,品质品质的构成有三分法和四分法两种
三分法
道德认知
是对道德规范中是非对错,善恶等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理解和判断,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
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解决的是怎么做是道德的的问题,对现有道德规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有关道德的概念,获得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现存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学习过程。这一系列的过程,使人们形成有关道德的事实认识,即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道德信念解决的是有关道德价值的问题,回答为什么要有道德,而不能没有道德,道德信念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规范的需要,恪守规范的愿望以及对善和正义的向往等。人们只有从知道是怎样做是道德的到愿意按这些道德规范去做,认为这样做是道德的,我乐意这样做或我这样做是值得的,才有可能将道德认知付诸行动
道德情感
人类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道德情感是一种复合情绪,伴随着道德认知产生被誉为道德的晴雨表,道德情感是个体根据一定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观念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道德情感可以产生于人们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也可以产生于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的过程中
从内涵上讲,无论是个体遵守或者违背道德标准与道德规范时产生的情绪,都可称之为道德情感。依据不同的评价对象,道德情感可以分为自我意识情绪和他人指向情绪,自我意识情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评价自我或被他人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主要包括自豪,内疚,羞耻,尴尬等,他人指向情绪是对他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愤怒,厌恶,蔑视,感慨,高尚等,根据个体效价(个体效价是指行为对象对于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及对个体而言,对象是能满足需要还是不能满足需要)的不同,道德情感可以分为积极道德情感,又称正性道德情感,和消极道德情感又称负性道的情感,积极道德情感,即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符合道德标准是产生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豪感带高尚等。消极道德情感只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违反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羞愧内疚厌恶蔑视等此类还有一类情绪虽然不涉及明显的道德标准,但是却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有密切联系,称之为原型道德情感,即同情共情和移情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指人在一定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这些都是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而掌握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具有较强稳定性,自动化了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技能是实施道德行为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德行为发生与否
学前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道德行为技能,导致他们只出现道德情感体验,却不能表现出积极的道德行为
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研究中,经常看到轻社会行为这个概念。目前,对于道德行为与轻社会行为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没有一致结论,本书采用的观点是将道德行为作为一个更大的范畴,包含亲社会行为,并作出简单的区分,道德行为包括具体道德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以学前儿童的行为是否运用了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为依据。学前儿童具体的道德行为仅指在一定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轻社会行为泛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但不涉及道德规范的行为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在道德发展过程中,三者表现出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对道德行为具有推动作用。道德行为则是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和检验依据
道德意志
四分法
学习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与培养
从两岁起学前儿童开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个体,开始有了初步的道德认知。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表现在他们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与掌握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被公认为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人,1932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被看作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里程碑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主要是道德判断的开端和发展规律做出了系统研究,首创了两种新的研究方法,即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
临床法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所做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对偶故事法是向儿童提出成对的故事,在每对故事中都有因某种故意或无意的行为而造成的不良结果,然后问儿童引起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哪一种行为是更坏的?
临床法中所使用的提问材料就是对偶故事
皮亚杰概括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五岁之前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以自我为中心,很难理解别人的或一般的规则,只能按照自己的所谓规则行事。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五到十岁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道德规范的存在,倾向于把规范看作是由权威人士定下来的,必须遵守执行的绝对不可改变的存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只考虑客观现实结果,不考虑主观内在动机
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到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在道德水平上有很大进步。他们认识到,权威也会犯错,不再盲从。他们知道,判断行为对错,不仅要看结果,还要考虑动机。儿童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知道道德是人们共同商定的,可以改变的。社会期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应该根据他所处的社会道德观念来评定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是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追随者,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首创两难故事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两难故事法是指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的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
他利用两难故事法,采用纵向追踪研究,连续十年测量72个10到26岁男性的道德判断,将研究结果做了跨文化验证,最后于1969年提出他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
前习俗水平4到10岁
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儿童的道德观念就是要力争避免惩罚他们出于害怕惩罚和对权威的尊崇而服从各种行为规则。在道德判断方面,儿童根据有形的,可见的结果,判断行为的好坏不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
朴素快乐主义与工具定向阶段
儿童认为,之所以遵守规则,是因为可以满足个人的需要,或者可以得到他人的奖励,认为凡是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都是正确的行为,只有符合自己利益时才遵守规定和原则,遵循你帮我,我也帮你的互惠性原则
习俗水平10到13岁
好孩子定向阶段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13岁到青春期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
最新国内外研究显示,学前儿童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的发展比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描述在时间上要早一些,也更成熟一些。在责任心方面,小班儿童表现为服从中班儿童能够认同大班儿童已经达到信奉的水平,其已经将责任内化为自己行为的标准,他们做事情的理由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到学前晚期,儿童可以区分道德规则,社会习俗以及个人私事,能够对不同性质的事件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儿童认为违背道德比,违反社会习俗更严重,还于选择什么玩具或衣服的颜色,属于个人私事,不涉及善恶,由个人决定。研究还显示,中班是在园儿童各种道德概念和规范学习的观念期
以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影响最为广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