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辩证法
马原—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和内在矛盾运动,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编辑于2025-04-08 12:32:58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唯物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同一性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
联系、发展、全面、承认事情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否认事情内部矛盾
物质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客观实在
共同特性、本质规定性
唯一特性
物质
运动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运动
无条件、绝对的
特殊状态——静止
衡量事物运动的尺度
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
衡量事物运动的客观尺度
时空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一维性
不可逆,一去不复返
客观性
空间
三维性
客观性
时空:有限、无限/绝对、相对
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自然界+人类社会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
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实践--基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
来源
自然界
社会历史
本质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反映+加工创造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能动作用
目的、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
控制行为、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规律
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
自然规律:自发
社会规律:自觉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和手段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没有意识
人工智能,人的意识活动部分物化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
不具备情感、意志、信念等人类意识形式
不具备社会属性
难以理解自然语言真实含义
人脑中很多东西无法化约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多样性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辩证法
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事物内部或之间,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
非主观臆想
普遍性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世界普遍联系——需要中介
多样性
事物多样—联系多样【复杂性】
条件性
条件可以创造、改变—必须尊重规律
条件对事物有推动、阻碍的作用
方法论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
内涵:前进上升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时间先后不作为判断依据
新事物适应了变化了环境和条件,有新的结构和功能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过程性
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历史上存在的终将在历史上消亡
方法论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同一和斗争
同一性
含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特点:有条件的相对的
作用:利用、吸收、成为对方发展自己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斗争性
含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特点:无条件的绝对的
作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_______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辩证关系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体现
方法论
和谐是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普遍和特殊
普遍性
矛盾的共性
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特点: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
矛盾的个性
时时矛盾不同、处处矛盾不同
特点:有条件的相对的
辩证关系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人的认识一般规律:个别—一般——个别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平衡性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牵牛要牵牛鼻子
矛盾解决形式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动力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质、量、度
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什么】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有多少】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两端为临界点或关节点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发展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前提】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状态
肯定因素:维持事物现存=量变
否定因素:推动事物灭亡≈质量
内容:辩证否定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内部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形而上学否定:外部、事物之间、非彼即此
事物辩证发展过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同一内容可以对应不同形式,相同形式可以反映多个内容
现象与本质
现象: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
感官可以直接感知
本质: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
深藏事物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关系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真象:正面反映事物本质 假象:歪曲侧面反映事物本质 错觉:人主观犯错不反映事物本质
科学研究的任务: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与结果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关系:确定与不确定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复杂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与偶然
必然: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必然=规律
偶然: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辩证关系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现实与可能
可能:未来的趋势
现实:过去和当前的状况
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补充
可能与不可能
有无依据、条件
抽象可能与现实可能
依据、条件是否充分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唯心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本质上是统一的,形式不同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联系
发展
矛盾
系统思维能力
联系
创新思维能力
发展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