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目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概念,特征,分类,层次结构,功能,依据,理论,历史回顾,基本精神,全面发展教育构成,素质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课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由来,定义,类型,理论,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与知识传递效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目的
概念
含义
对人提出的总的要求,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首要问题、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
广义:人们的期望 狭义:学校的要求
地位
核心问题、总的要求、全程指导作用、出发点、归宿、主体和灵魂、最高理想 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是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问题
组成
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核心)→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人的社会价值→为谁培养人
特征
“小红和小强期待统一”
宏观性:总要求,总任务 强制性: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政党峨利益 预期性:未来发展,预期的状态 时代性:时代的气息 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分类
要求的特点 “要中发”
终极性/理想的教育目的: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发展性/现实的教育目的:不同阶段的各种结果。学前>小学>初中
存在的方式 “十英寸”
“应然的”教育目的:好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可好可坏的
作用的特点 “做职工”
价值性教育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功用性教育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体现的范围 “体内外”
内在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外在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层次结构
国家的 → 教育目的
总的要求,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学校的 → 培养目标/教育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要求
学科的 → 课程目标
学校课程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师的 → 教学目标
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最具有操作性
功能
“挑选香鸡架”
调控功能:调节控制,价值取向,标准,目标 选择功能:教育活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导向功能: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表现:社会、人、课程、教师、学校 激励功能:要求发展和提高自己。关键词:自觉、积极、努力、鼓舞、树立信心、竞争 评价功能:学校办学方向;教学工作质量;教师工作效果;学生学习质量、发展程度
依据
主观依据
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价值取向(个体个性发展、社会需要)
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①完整发展 ②和谐发展 ③自由发展 ④多方面发展
客观依据
“文科正经人”
历史文化发展、科学技术、政治、生产力(经济)、受教育者(人)身心发展规律
理论
宗教本位论
“奥托峨小美妈”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小原国芳、夸美纽斯、马里坦
社会本位论
“社会爸爸恐吓涂图和纳纳的两个儿子”
巴格莱、孔德、赫尔巴特、涂尔干、柏拉图、 纳托普、凯兴斯泰纳、荀子、孔子
个人本位论
“孟子爱啰嗦,骑马杀了弗洛帕德”
孟子、爱伦凯、罗杰斯、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萨特、奈勒、福禄贝尔、洛克、帕克、康德
生活本位论
杜威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教育即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适应生活说:对当下社会生活的适应
折衷调和论: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社会兼顾
斯宾塞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历史回顾
“57主席说方针”
毛主席提出建国以来第一个教育方针
“82宪法定目的”
第一个法定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85四有好新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93纲要应转素”
中小学从“应试教育”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94意见概念提”
提出素质教育概念
“99决定定终身,99全面推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基本精神
社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根本性质、特点、根本所在) 五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脑力、体力和谐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素质要求) 接班人:思想政治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相统一(基本使命)知识+德育、教书+育人 创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重点) 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途径、唯一方法、基本途径) 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全面发展 教育构成
德育
作用:灵魂和统帅、方向和动力、思想基础 任务:培养道德品质、政治方向、世界观、心理品质、思想品德能力
智育
作用:前提和支持、认识基础、智力基础(基础) 任务: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智力才能、学习品质、热爱科学
体育
作用:物质基础、现实途径 任务: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革命精神 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美育
作用:动力、协调各育 形式:①艺术美(学校美育核心) ②现实美:社会美、自然美、教育美 任务: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最高层次) 功能:直接功能、间接功能、超美育功能(人生的意趣) 原则:形象性(直观)、情感性(感受)、活动性(有组织)、差异性(同一对象不一样)、创造性
劳动技术教育
作用:综合德智体美、实践基础 任务: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技能
素质教育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内涵
“提速个性创两全”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促进个性发展 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 ④面向全体同学 ⑤促进全面发展
任务
①身体素质(基础层) ②心理素质(核心层) ③社会素质(最高层)
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
三要义
面向全体(最本质规定、最根本要求) 全面发展(终极目标) 主动发展
实施措施
改变教育观念(关键) 转变学生观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建立保障机制(外)→政府、监督力度、教学评价、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 建立运行机制(内)→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素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