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汇总了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等详细知识点。
编辑于2025-05-28 13:20:23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 认知发展的概念:(用脑)
2. 认知发展的规律
(1). 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发展
(2).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3). ……笼统到分化
(4)顺序性(不可越)
(5).阶级性
(6)差异性
(7)不平衡性
3.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1)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
(2)教育能促进人的认知发展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概念
2.人格发展的规律
(1)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
(2)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
(3)表现出不平衡性
(4)具有共同性和个别差异性
自我发展的规律与教训
1.相关理论(弗洛伊德)
(1)本我: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原则
(3)超我:道德原则
2.概述
知:自我认识
情:自尊
意: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
3.自我概述与自尊的发展
自我概念(范围大于自尊)
自尊
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区别
4.自我发展的教育启示(背)
(1)教育者应培养青少年探索自我、节制自我的能力
(2)教育者应培养学生的人际能力
(3)教育者应注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的实质
(1)图式
(2)同化
(3)顺应
(4 )平衡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口诀:练成平舌)
(1)成熟
(2)联系与习得经验
(3)社会经验
(4)平衡化
3.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口诀:爱奇艺敢签巨星)
(1)感知运动阶段0-2
思维探索之旅
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
具体形象性
语言和概念获得惊人发展
泛灵论
自我中心主义
思维不可逆性和刻板性
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刻板地循序规则
可逆性
逻辑思维与群集运算
去集体化
去自我中心
守恒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至成人
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推理和假设--演绎推理等能力)获得发展
青春期自我中心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活动论
(2)符号中介论
物质生产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系统
(3)内化论
2. 心里发展的本质
(1)含义
(2)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表现(口诀:虽丑制约个高)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活动受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
(3)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原因
3.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理论
(1)含义
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指导下可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另一方面,教学也“创造”着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存在着最佳期
4.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口诀:庆贺支教)
(1)在维果茨基搭建教学支架的基础上,发展出支架式教学。
(2)维果茨基阐释了在相互作用情境下学习的机制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景式教学中有一定的应用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背)口诀:活动难度有限,建构思维
1.提供活动
2.创设最佳的难度
3.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
4.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5.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
6.促进儿童内部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基本观点
2.八个阶段
年龄:0-1.5(婴儿前期)--主要矛盾:基本信任对怀疑--品质:希望
1.5-3岁(儿童早期)--自主性对羞怯感--意志
3-6/7岁(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目标
6/7-12岁(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能力
12-18岁(青年期)--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忠诚
18-30岁--亲密感对孤独感--爱
30-6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关心
60以上--完善感对绝望感--贤明
口诀:(矛盾)任猪猪勤奋,乱亲繁殖绝望 (品质)蜥蜴牡蛎,忠爱新鲜
3.评价
(1)优点
既重社会因素,又重文化因素
整体考察而非孤立
非研究某一阶段,而是人的一生
(2)缺点
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等因素作用
划分的没一阶段的矛盾还需进一步研究
4.教育启示(背)
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恰当的教育能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恰当的教育却会导致危机发生,阻碍个体的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理论内容(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功利主义取向)
(2)习俗水平(9-15岁)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遵守法律取向)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
科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背)
(1)要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针对性/实效性
(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
(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其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1.生态系统理论的内容
(1)微观系统:直接环境 家庭或幼儿园等
(2)中间系统:各环境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3)外层系统:如父母的工作,儿童未直接参与但有影响
(4)宏观系统:最外层生态系统
(5)时序系统(历时系统):时间参照体系
2.对生态系统理论的评价
(1)优点
扩大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
从多方面促进儿童发展
强调“环境”的动态性
(2)缺点
过分强调环境对发展的作用
未形成人类发展的连贯的一般模式
3.教育启示
(1)重视环境系统
(2)建立家校社合作
(3)关注个体差异
社会与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充分揭示了人格发展所具有的特征,体现了全程发展观······
2.充分揭示了人格发展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要帮助学生解决每个阶段的主要问题
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智力差异与教育
1.智力差异的表现
(1)智力类型上的差异
(2)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超常/正常/低常)
(3)智力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早晚/天生聪慧/大器晚成)
(4)智力发展有性别上的差异,但无高低之分)
2.教育意义
(1)按能力分组,因材施教
(2)差异化教育
人格差异与教育
1.针对气质差异的教育
(1)对于胆汁质的学生
(2)对于多血质的学生
(3)对于粘液质的学生
(4)对于抑郁质的学生
概要
2.人格差异的教育意义(背)
(1)教师应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
(2)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3)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
(4)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调控系统)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
自我体验的深化
自我控制的监督
进行主体内省
(5)依据学生人格类型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
性别差异与教育
1.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
(1)智力的性别差异(男智愚两段多,女较为均匀)
(2)言语发展的性别差异
(3)行为的性别差异
(4)兴趣的性别差异
(5)自信心的性别差异
2.教育意义
(1)帮助不同性别学生克服性格局限,培养积极兴趣,提高多种能力
(2)对男女学生一视同仁
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超纲但要记)
1.含义
2.类型
(1)根据个体知觉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认知方式可分为
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
(2)根据认知速度的差异
反思型
冲动型
(3)根据信息加工的深浅不同
深层加工
表层加工
(4)根据学习策略分
整体性(全盘考虑)
系列性(一步步走)
3.教育启示
(1)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认知方式
(2)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应认知方式的教学策略
(3)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多样化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