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5 中国音乐简史(10背诵版)2
中国音乐简史,按历史时期分支详细介绍了中国音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结构清晰,内容涵盖音乐形式、乐器、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等多方面,总结全面细致,适合做为复习资料。
编辑于2025-06-01 23:29:29中音简史
中音
远古夏商 ④
远古夏商 1.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情感说、劳动说。 2.民歌。黄帝时期的《弹歌》 3.乐舞。《朱襄氏之乐》《葛天氏之乐》《阴康氏之乐》 4.乐器。三种材质天然材料、陶制、铜制。
音乐的起源
民歌
《弹歌》
乐舞
《朱襄氏之乐》 《葛天氏之乐》 《阴康氏之乐》
乐器
天然材料 陶制 铜制
周秦 ⑤
周秦时期 周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1个音乐发展高峰时期。民间音乐得到迅速发展。 1 .宫廷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周代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较完善的音乐机构,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2.民间音乐。 采风制度,北方《诗经》,南方民歌《楚辞》,荀子的《成相篇》 民间音乐家:韩国歌手韩娥、民间歌唱家秦青、古琴演奏家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 3.乐器。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曾侯乙墓编钟。 4.乐律理论。三分损益法、五声、隔八相生、旋宫转调理论 。 5.音乐美学思想。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墨家音乐美学思想 墨子,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庄子。
宫廷音乐
礼乐制度 大司乐学校教育 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民间音乐
采风 北方民歌《诗经》 南风民歌《楚辞》 荀子《成相》篇
民间音乐家 (韩娥、秦清、伯牙、钟子期)
乐器
八音分类法 曾侯乙墓编钟
乐律理论
三分损益法 5声 隔八相生 旋宫转调理论
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老子,庄子
两汉三国 ④
两汉三国时期 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相结合发展出相和歌。 1.音乐形式。 汉乐府的兴衰、主持乐府音乐活动的协律都尉李延年、相和歌、相和大曲、 鼓吹乐包括鼓吹和横吹、民间歌舞有公莫舞、巴渝舞、铎舞,百戏、角抵戏、 2.乐器。 打击乐器有建、提、小、扁、铜鼓。 吹奏乐器有 排箫、笳、竽。 弹弦乐器有 琴、《广陵散》、瑟、筑、琵琶、箜篌。 3.音乐美学。《乐记》、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 4.音乐理论。京房的六十律、京房的十三准。
音乐形式
汉乐府的兴衰 李延年 相和歌(民间歌曲) 相和大曲(歌舞大曲) 鼓吹乐 (鼓吹+ 横吹) 民间歌舞 百戏(民间艺术) 角抵戏(娱乐活动)
乐器
打击乐器 吹奏乐器 弹弦乐器 《广陵散》
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 阮籍《乐论》 嵇康《声无哀乐论》
音乐理论
京房六十律 京房十三准
两晋南北朝 ④
两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中国与外国、汉族、少数民族的往来日益增多,加持中国境内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各民族文化在激烈碰撞的同时不断走向融合。 1.音乐形式。相和歌进一步发展、清商乐、北歌、鼓吹和横吹进一步发展、故事歌舞。 2.音乐文化交流。 中原与西域、 中国与外国、佛教音乐的传入。 3.古琴音乐。《碣石调幽兰》《梅花三弄》 4.音乐理论。何承天的新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法。
音乐形式
相和歌进一步发展 清商乐 (相和歌+吴声 +西曲) 北歌 鼓吹和横吹进一步发展(器乐合奏) 舞蹈与故事歌舞 百戏与佛教音乐
音乐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与西域 中国与外国
古琴音乐
《碣石调幽兰》(琴曲) 《梅花三弄》(琴曲)
音乐理论
何承天的新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法
隋唐五代 ⑥
隋唐五代 1.民间音乐。 民歌的体裁有山歌、小曲。 曲子:音乐家和诗人在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基础上,结合民间小调和新诗体的发展而形成的。 变文:隋唐时期佛教与音乐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燕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外来音乐结合的产物。 2.宫廷音乐。七部乐、十部乐 、唐代的燕乐、鼓吹乐和散乐、唐大曲、宫廷雅乐。 3.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属、教坊、梨园。 4.音乐交流。隋唐与西域、隋唐与东亚、各民族间 5.乐曲。歌舞大曲《破阵乐》《霓裳羽衣曲》 6.音乐理论。苏抵婆的35调理论、万宝常的84调理论、燕乐28调、后周王补律 《乐书要录》《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 7.音乐美学思想。
民间音乐
民歌(山歌+小曲) 说唱音乐(变文) 歌舞音乐 寺庙音乐
宫廷音乐
七部乐、十部乐 、坐部伎、立部伎(歌舞) 唐代的燕乐(音乐)(汉族+外来) 鼓吹乐和散乐 唐大曲(大型歌舞)(相和+清商+外来) 宫廷雅乐(音乐)
音乐机构
大乐署、鼓吹属、教坊、梨园
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与西域 隋唐与东亚 各民族间
乐器 乐曲 音乐家 记谱法
琵琶 《霓裳羽衣曲》(宫廷乐舞) 《秦王破阵乐》(大型乐舞) 许和子 歌唱家 白明达、裴神符、康昆仑、段善本等 琵琶演奏家 琵琶谱、古琴减字谱
音乐理论
苏抵婆的35调理论 万宝常的84调理论 燕乐28调 后周王补律 《乐书要录》 《教坊记》 《羯鼓录》 《乐府杂录》
音乐美学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 白居易
宋元 ⑤
宋元吋期 宮廷音乐的衰落和市民音乐的崛起是宋元吋期音乐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民间音乐形式在瓦子和勾栏中非常普遍,規模大,表演内容丰富。 1.歌曲艺术。宋代的曲子、唱嫌、和元代的散曲。 2.说唱音乐。鼓子词、诸宫调和货郎儿。 3.戏曲音乐。宋杂剧、元杂剧、南戏音乐。 4.乐曲和乐器。 拉弦乐器:嵇琴、胡琴 吹管乐器:芋笙、巢笙、笙 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 打击乐器:云璈 键盘乐器:兴隆笙 小型器乐合奏形式: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 大型器乐合奏形式:教坊大乐、鼓吹乐。 5.音乐理论:之调、为调、十八律。 记谱法:工尺谱、俗字谱、律吕字谱 音乐著作:《梦溪笔谈》乐论、《乐书》、《琴史》、《碧鸡漫志》《词源》《唱论》
歌曲艺术
宋代曲子(歌曲) 宋代唱赚(说唱) 元代散曲(歌曲)(宋曲)
说唱音乐
鼓子词(说唱) 诸宫调(说唱) 货郎儿(说唱)
戏曲音乐
宋杂剧音乐(戏曲) 元杂剧音乐(戏曲)(诸宫调) 南戏音乐 (戏曲)
乐器与器乐
拉弦乐器:嵇琴、胡琴 吹管乐器:芋笙、巢笙、笙 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 打击乐器:云璈 键盘乐器:兴隆笙
浙派琴乐《潇湘水云》 小型器乐合奏形式 大型器乐合奏形式
音乐理论
之调、为调 十八律 工尺谱、俗字谱、律吕字谱 《梦溪笔谈》乐论 《乐书》《琴史》 《碧鸡漫志》《词源》《唱论》
明清 ⑧
明清时期 1.明清俗曲。民歌集与小曲。 2.曲艺艺术。鼓词类(北方)、弹词类(南方)、牌子曲类(曲牌)、渔鼓道情类(说唱)、琴书类。 3.戏曲音乐。四大声腔、梆子腔、黄皮腔。 4.器乐音乐。器乐独奏(琵琶、古琴流派和传谱)、器乐合奏(弦索13套、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潮州音乐)。 5.民间歌舞音乐。 秧歌、二人转、12木卡姆、囊玛、象脚鼓舞。 6.民间宫廷音乐。明朝宫廷雅乐、清朝宫廷雅乐、《诗经乐谱》 7.音乐交流。与日本、与朝鲜、与西方。 8.音乐理论著作。《乐律全书》《溪山琴况》《律吕正义》 曲谱集。《神奇秘谱》《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华秋苹琵琶谱》《纳书楹曲谱》
明清俗曲
民歌集与小曲
曲艺音乐 (说唱)
鼓词类(北方)(京韵大鼓) 弹词类(南方) 牌子曲类(曲牌) 渔鼓道情类(说唱) 琴书类
戏曲音乐
四大声腔 梆子腔 黄皮腔
器乐音乐
器乐独奏(琵琶、古琴流派及传谱)(虞山琴派) 器乐合奏(弦索13套、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潮州音乐)
民间歌舞音乐
秧歌 二人转 12木卡姆 囊玛 象脚鼓舞
明清宫廷音乐
明朝宫廷雅乐 清朝宫廷雅乐 《诗经乐谱》
音乐交流
与日本 与朝鲜 与西方
音乐理论著作和曲谱集
《乐律全书》 《溪山琴况》 《律吕正义》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纳书楹曲谱》
中国近代音乐开端 ③
中国近代音乐开端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部分。 民间音乐: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器乐。 文人音乐:器乐音乐、唱诵音乐。 宗教音乐:诵经调、圣赞歌、宗教性的器乐、说唱、戏曲、乐舞。 宫廷音乐:内庭乐、外朝乐。 1.民间音乐。 民间歌曲: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花儿、蒙古族长调民歌、蒙汉调、客家山歌、田歌。 民间歌舞:蒙古族二人台、东北二人转,俗称蹦蹦。 民间说唱:苏州弹词、鼓词(刘宝全的京韵大鼓)、牌子曲、道情、琴书、杂曲。 中国戏曲五大声腔剧种: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豫剧、越剧。 2.文人音乐 器乐独奏 古琴(今虞琴社)、琵琶、二胡(华彦钧) 器乐合奏 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 3.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歌曲、歌舞、说唱、戏曲、器乐) 文人音乐(器乐、唱诵) 宗教音乐(诵经调、圣赞歌、器乐、说唱、戏曲、乐舞) 宫廷音乐(内庭乐、外朝乐)
民间音乐
民间歌曲 民间歌舞(蒙古族二人台、东北二人转) 民间说唱 (苏州弹词、鼓词) 戏曲声腔剧种(五大声腔剧种)
文人音乐
器乐独奏 器乐合奏
学堂乐歌
54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新音乐建设 ④
54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新音乐建设 1.美育思潮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创立。蔡元培、箫友梅。 2.新音乐理论研究的初步成果。萧友梅、王光祈、黄自、青主。 3.新音乐创作的初步发展。箫友梅、赵元任、黎锦辉、黄自。 4.国乐改进活动。刘天华、大同乐会。
专业音乐教育的创立
蔡元培 萧友梅
新音乐理论研究的初步成果
(萧友梅) 王光祈 黄自 青主
新音乐创作的初步发展
(萧友梅) (黄自) 赵元任 黎锦辉
国乐改进活动
刘天华 大同乐会
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在不同政治区域的发展
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在不同政治区域的发展。 1.工农革命音乐活动和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音乐。 2.左翼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左翼音乐组织、聂耳、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3.沦陷区的音乐。 北平、天津作曲家(老志诚、张肖虎、江文也)、沦陷后作曲家(陈歌辛、陈田鹤、张昊)。 4.国统区的音乐教育与新音乐运动概况。马思聪、谭小麟、 5.解放区的音乐。延安鲁迅音乐系和各解放区文艺音乐团体组织的成立。冼星海。新秧歌剧创作、《白毛女》
工农革命音乐活动 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音乐
左翼音乐、聂耳、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吕骥、贺绿汀、张寒晖、刘雪庵、任光
白毛女新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