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家思维导图
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教育家的整理,内容涵盖了冯忠良、斯金纳、维果茨基、奥苏泊尔、皮亚杰、班杜拉、布鲁纳、埃里克森、弗洛伊德。
编辑于2021-08-25 16:31:39教育家
斯金纳
道德行为理论
斯金纳的品德理论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饿猫打开迷笼实验 联结-试误说)
学习的本质
规律
教学的应用
斯金纳 (白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学习的本质
规律
教学的应用
奥苏泊尔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认知主义)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
条件
认知同化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认知同化理论
含义
条件
固着观念
可辨别性
清晰、稳定性
步骤
同化模式
下位学习(类属)
名词解释: 1.简介:是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中同化模式的一种 2.含义: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低的新概念和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高的适当命题和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和新命题的过程。 3.举例:如新学的概念是杨树,把他与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树建立起联系,这个过程就叫做下位学习。
低――高 杨树――树 新学的知识是下位的
分类
派生类属:新的知识是学生已有知识的一个例证
举例:圆――轴对称图形 杨树――树
相关类属:新内容扩展、修饰、限定了已有内容
举例:对于爱国行为,先学了“挂国旗是一种爱国行 为”,后又学习“节约能源为是一种爱国行为” 菱形――平行四边形 (关键是:现有知识是否让原有知识的本质发生了改变)
上位学习
名词解释: 1.简介:是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中同化模式的一种 2.含义:对于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高的新概念和命题,把它和认知结构中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低的适当命题和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获得新概念和新命题的过程。 3.举例:如新学的概念是树,把他与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杨树、柳树建立起联系,这个过程就叫做上位学习。
高――低 树――柳树 (新学的知识是上位的)
组合学习(并列)
名词解释: 1.简介:是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中同化模式的一种 2.含义:把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一样的新概念和命题与原有的概念命题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获得新概念和新命题的过程。 3.举例:如新学的概念是柳树,把他与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杨树建立起联系,这个过程就叫做并列学习。
先行组织者策略
含义
目的
类别
陈述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
接受学习的界定和评价
接受学习的界定
特点
师生之间大量互动
大量利用例证
演绎:一般――具体
有序列:先行组织者――材料
评价
接受学习或者发现学习均有可能是机械或者有意义的。
发现学习,是在已由的基础上发现;接受学习,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建构而成。
两者侧重点不同,但都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应该对比着学习
共同观点:学习应该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不同观点:布鲁纳认为是发现,奥苏伯尔认为是有意义
我们今天的态度:不矛盾,只要能够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就都可以实现。我们应当在教学中经过进行安排。
学习动机的分类
影响学习学业成就不同 (奥苏泊尔)
认知驱动力
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驱动力
附属驱动力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含义
内容
行为的结果因素
强化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先行因素
结果期望
效能期望
影响因素
直接经验
替代性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的唤起
功能(作用)
评价
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班杜拉(奖惩控制实验)
学习的本质
规律(过程与条件)
教学的应用
道德行为
理论
斯金纳的品德理论
班杜拉的品德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替代强化
雅克布松调节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每个儿童都有积极肯定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表扬的强烈愿望。
培养
弗洛伊德
道德情感
理论
弗洛伊德论个性
本我
自我
超我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本主义真诚,接受和信任,移情性理解,主动倾听
移情
含义
作用
道德培养中,最具动力的特征因素
亲社会行为动机基础
显著抑制侵犯行为、违法行为
培养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论述)
人格发展
心里社会发展的内涵
心里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八阶段)
0-1.5 信任对怀疑 喂食
1.5-3 自主对羞怯 吃饭、穿衣、如厕训练
3-6 主动感对内疚感 独立活动
6-12 勤奋感对自卑感 入学
12-18 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 同伴交往
角色同一性(n)
角色混乱(n)
18-30,成年期 亲密感对孤独感 爱情婚姻
30-60 岁,中年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 养育子女
60岁以后,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悲观沮丧 反省和接受生活
评价
优点
局限性
应用
总体
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恰当教育-解决危机-积极人格
对于小学生:勤奋感对自卑感
教师意识:学生总是努力保持积极的自我形象,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个体
正向评价
支架式教学,让学生能够体验成功
对于中学生:角色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做”孩子”看待
绝不应该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
给予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
道德情感的相关理论:包含: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布鲁纳
认知-发现说(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观
学习实质
学习过程
结构教学观
注重基本结构
教学的目的
必要性(教学的原因)
发展学习的准备性
培养直觉思维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结构教学的基本原则
动机原则
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
胜任的内驱力(成就感)
互惠的内驱力(人和人和睦相处的需要)
结构原则
动作表征
图像表征
符号再现表征
学习新事物:动作、映像表征开始,过渡到符号表征
序列原则
强化原则
发现学习
含义
一般步骤
四项原则
学生是发现学习的主动者,教师的作用在于:(6点)
发现学习的评价
总结:教学应该根据教材性质、学习活动灵活安排
主动性、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主动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论述)
认知发展观
图式
同化(n)
顺应
平衡
发展阶段论(J)
感知运动阶段(0-2)
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
形式运算阶段(11-16)命题运算阶段
特点:连续建构(不可跳跃), 每一阶段有独特结构 前一阶段时候一阶段的基础
影响因素
成熟
练习和习得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
应用 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图式,已有经验处于不断变化和建构之中 (个人+环境) 个人/认知建构主义:个人在知识建构中的创造作用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论述)
理论含义
活动论
符号中介论
物质生产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
内化论
心理发展观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心理发展
表现(J)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 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里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教学的含义
最近发展区(n/J)
简介: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
含义
教学的作用
启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存在最佳期
认知发展的内化学说
内化论
含义
过程
表现形式
教育启示
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图式学习者”
学生的学习是受文化历史背景影响的
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情境认知理论等教学模式
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在个人知识建构中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冯忠良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类型
肌肉运动强度和动作精细程度
细微型操作技能
粗放型操作技能
操作的连续性
连续性操作技能
断续性操作技能
动作对环境界的依赖程度
闭合型操作技能
开放型操作技能
操作对象
徒手型操作技能
机械型操作技能
形成过程
菲茨和波斯纳
认知阶段
联系阶段
自动化阶段
冯忠良
操作的定向阶段
操作的模仿阶段
操作的整合阶段
操作的熟练阶段
训练要求
指导与示范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练习曲线
心智技能
形成过程
加里培林
动作的定向阶段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冯忠良
原型定向阶段
原型操作阶段
原型内化阶段
安德森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培养方法
原型模拟
形成条件化知识 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正例与反例的应用 科学的进行训练 分阶段进行培养
相关性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提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
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0-9岁)
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阶段
习俗水平(9-15岁)
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 “好孩子”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
普遍的道德原则或良心的定向阶段
评价
应用
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