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华文明的发生
这是一篇关于中华文明的发生的思维导图,中华文明的发生: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约公元前一万年至7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7000年至5000年中期、公元前5000年至2000年中国的史前城址初现时期。
编辑于2025-09-13 14:03:05【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古代罗马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清晰把握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
这张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按早期、中期、晚期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古代罗马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清晰把握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
这张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按早期、中期、晚期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中华文明的发生: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约公元前一万年至7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公元前7000年至5000年中期 公元前5000年至2000年中国的史前城址初现时期
农业在中国的起源:人类发明了农业和畜牧即农业革命。 一农业 新石器时代早期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三大农业中心区,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 在公元前8000年代末,西亚地区的居民已经从事原始农业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小扁豆等作物。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东亚早期农业的发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中国的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中南美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二、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畜牧业,狗和绵羊是最早被人驯养的动物的,在公元前1万年,伊拉克,土耳其,英国等就已经养狗,公元前9000~8500年,伊拉克已经开始驯养绵羊和山羊,公元前7000年。西亚和欧洲的希腊等地还开始饲养猪,牛等。距今7000年,我国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人们饲养马要晚得多,乌克兰草原是最早养马的地区,时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由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从而极大的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较多的依赖适应自然转变为利用和改造自然。 农业和畜牧业使人类获得稳定的食物来,人口由此急剧增长,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有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人类的物质财富不断积累。
一农业 新石器时代早期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三大农业中心区,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 在公元前8000年代末,西亚地区的居民已经从事原始农业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小扁豆等作物。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东亚早期农业的发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中国的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中南美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二、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畜牧业,狗和绵羊是最早被人驯养的动物的,在公元前1万年,伊拉克,土耳其,英国等就已经养狗,公元前9000~8500年,伊拉克已经开始驯养绵羊和山羊,公元前7000年。西亚和欧洲的希腊等地还开始饲养猪,牛等。距今7000年,我国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人们饲养马要晚得多,乌克兰草原是最早养马的地区,时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由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从而极大的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较多的依赖适应自然转变为利用和改造自然。 农业和畜牧业使人类获得稳定的食物来,人口由此急剧增长,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有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人类的物质财富不断积累。
早期文化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
一、三大特色经济文化区:1、华中华南水田稻作农业区。2、华北东北南部,西北东部旱地粟作农业区。3、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东北北部狩猎、畜牧草原区。 六大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区:燕辽文化区:西辽河流域 中原文化区:黄河中上游流域 海岱文化区:黄河下游流域 两湖文化区:长江中上游流域。 江浙文化区:长江下游流域, 珠江流域文化区:长江以南区域。
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新乐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
兴隆洼文化碳14测定年代距今7470+80~6895加或减205年左右。可能是红山文化的源头。
赵宝沟文化是对红山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又一支重要远古文化,距今7800年~6400年左右。赵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前后衔接,其原型形成于兴隆洼文化中晚期。赵宝沟文化略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三者之间在宗教传统方面具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新乐文化年代为公元前5300年至前4800年,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发现平面为圆角长方形的半地穴房址。由于在新乐遗址发现的遗物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构成一个新的文化类型,所以被命名为新乐文化。
红山文化一致,最早发现于1921年。距今五六千年间的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小河沿文化是红山文化的发展,1973年发现,
夏家店文化在小河沿文化之后,发掘的文物都就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特征,这样,由于小河沿类型的发展填补了红山后类型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空白,他们已基本可以衔接起来,从此距今4000年前,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他与红山文化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到他与燕文化的关系。
中原文化区 :黄河中上游流域(甘青区)
黄河上游流域: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
老官台--大地湾文化 :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叉和石斧等,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老官台文化的发现,对于追溯仰韶文化的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北洋政府农商部矿务顾问,帮助中国政府寻找煤矿和铁矿,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在甘肃,青海进行考古调查,揭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周口店遗址的调查促成了北京人遗址的发现,著有《甘肃考古记》
马家窑文化(后期代表):前3800-前2700年 1923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向世界人展现了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达到世界巅峰的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已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色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治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 马家窑文化居住地距离水源较近,陶匠中的画工将观察到的河水漩涡浪花描摹与陶器上,
齐家文化:前2000-前1900年 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1923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 陶器:齐家文化的陶器与黄色陶器为主,具有刻创纹路。并常用绳纹、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和流畅。 青铜器:已发现共50多件,种类多,还有一些铜渣。 玉器:在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外均有分分丰富的玉矿。不仅有本地玉,还有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 墓葬:多数为单人,合葬之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呈蜷曲姿态。
辛店文化:1924年4月,安特生是以首次发现地命名,整个辛店文化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通过对比研究,学者们发现新店文化早期存与齐家晚期遗存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同时辛店彩陶也接受了不少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另外,新店文化的某些特征也被沙井文化吸收,彩陶文化的融合与分化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局面。
沙井文化:中国青铜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1923年发现,大体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沙井文化是我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
黄河中游流域: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
裴李岗--磁山文化 裴李岗类型: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考古学家认为中国的农业革命最早在这里发生,裴李岗居民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 磁山类型: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磁山文化的发现,将中华文明上溯到八千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环。慈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磁山文化则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子文化,在研究中国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据1982年三月,《光明日报》报道慈山是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
仰韶文化:陕西、山西、河南核心(中原区) 是继承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而来的,是黄河中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安特生发现,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续时长2000年左右。当前在我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的分类(6区、20类型)a、关中豫西晋南区:是在仰韶文化区系的中心区,已发现遗址约两千多处。区内有五个文化类型,零口二期类型,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及西王村类型。 b、甘青区:位于仰韶文化分布的西区。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区内有三个文化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 c、豫中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东区,区内有四个文化类型,石固5期遗存、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秦王寨类型。 d、豫北冀(河北)中南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东北区,区内有四个文化类型,北福地一期甲类遗存,后岗类型,钓鱼台类型,大司空村类型。 e、豫西南鄂(湖北)西北区:是区韶文化分布的南区。室内有四个文化类型,大张庄遗存、下王岗类型,八里岗类型,赵湾类型。 f、陕晋冀蒙长城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北区,区内有三个文化类型:石虎山遗存、王墓山类型、海生不浪类型。 地位:a、第一次宣告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时代文化遗存,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仰韶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仰韶文化的发现对当时国古史的研究影响极大,中国史前史的研究有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学世界从疑古走向信古,重新建立了古史研究系统。 b、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史及至世界考古史上有显著的地位,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书写了中国田野考古史新篇章,是划时代的里程碑。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使中国历史在向前推1000年。这1000年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仰韶文化时期,汉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最早起源就在黄河流域。研究仰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起源或者说研究中华民族少年时代概况具有重要意义。 d、通过仰韶文化的发掘研究,改变学术界“中华文化西来说”这一错误认识。
庙底沟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A、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广,而且影响范围大。是仰韶文化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型,是仰韶彩陶文化的高峰期。 B遗址的仰韶文化层上面堆积着早期龙山文化层,称庙底沟二期文化,他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起来的,也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的文化,庙沟二期文化则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后来发展成为河南龙山文化。 1 地位: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黄河流域不断的发展并创造了高度文明,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庙底沟遗址带有漂亮的玫瑰花图案的黑陶被认为是和'华--花"部落有关,而对光明的崇拜是这个部落的特征,被认为是古代华夏族的祖先。龙山文化被认为是汉族人的祖先先华夏族部落的文化。
陶寺遗址(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与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陶寺遗址发掘七大最 1、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2、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最早的文字。3、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4、发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5、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6、发现了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曾一度是国内最大史前城址,如今规模仅次于浙江良渚古城和陕西神木石峁古城。
海岱文化区:黄河下游流域:后李文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后李文化:后李文化遗址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至今8200年到7800年左右,堪称海带地区史前文化的源头。后李文化典型代表是该时期的陶器,一期文化的陶器都是夹沙陶。说明当时制作陶器是就地取材。陶器中的深腹圜底器为后李一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总是约战全部陶器的80%,比较独特,后李二期文化与北辛文化有一定的共性。我都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但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别,被认为是属于北辛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
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遗址,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5400年至前4400年之间,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夹沙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年代最近约6300年~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三期,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并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的硬质白陶。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类型相似,可能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 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用来生产大件陶器,烧窑技术有了改进。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掺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
龙山文化:三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玉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4000年,龙山文化是中国国氏族社会瓦解,走向邦国时代与五帝时代。 黑陶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炎黄集团),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上承庙底沟2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主要代表是庙底沟文化,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商文化源头) 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陕西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关系很密切。这与河南龙山文化联系也比较多。陕西龙山文化直接叠压在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遗存之上。(有些说法是衍生了周文化)
岳石文化:文化时代大致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相当,与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属于城邦国家发展时期。岳石文化的制陶技术比起龙山文化有明显的衰落,均不见于典型龙山文化,而与中原的夏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以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为主。典型的岳石文化因素不仅深入到二里头文化分布区的腹地,并且在墓葬内出现,相反,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
两湖文化区(长江中上游流域):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
彭头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9000年到8300年。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此外,彭头山遗址发现了古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开始对自己居住的地方周围挖壕沟。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排水防洪,考古学家称这样的壕沟为“环壕”。
城背溪文化:除了石器以外,城背溪文化还发现了夹砂红陶为主的陶器。城背溪文化是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代表之一的大溪文化的先导,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为前大溪文化。
汤家岗文化:发现古代城墙雏形,距今6000年左右的“环壕土围”。汤家岗遗址以艺术神器白陶的发现闻名,发掘古工作者发现了此前没有的带有彩绘的白陶,同时也发现了白陶的制作原料白膏泥层,这进一步佐证了汤家岗遗址作为白陶传播集散地的重要地位,此前发现的白陶可以清楚的看到上面带有红色彩绘。白陶以汤家岗遗址为中心辐射发展传播至广东、珠江口、江浙一带。
大溪文化: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地区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桃为主。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有的器型和彩纹明显受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比较,两者都有外形近似而各属自身系统的陶器。反映了在同一时期南、北所流行的器物形制和作风。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关于屈家岭的来源是否是大溪文化存在争议,屈家岭文化的北部外围分布区原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后来屈家岭文化扩展至此,并与黄河流域腹地的末期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先后发生接触和交流。
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的稻作农业生产始终在稳定的发展着,石家河文化的各部落继续在长江两岸从事水稻的栽培和各种手工业生产,并不断吸取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氏族部落的先进经验,是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并且产量较高,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业畜饲养液也在稳定的发展。各地普遍发现的动物骨骼以猪骨最多表明以家畜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比较突出。 石家河文化的刻画符号最早发现于1987年,之后随着田野发掘和室内整体的进行,陆续有新的符号发现。55个符号中以象形符号为主。 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致的玉件而备受关注。他们大多出土于成人瓮官之中。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使其玉雕的最高水平。
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能追溯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本地区自龙山时代开始到古蜀文化(即三星堆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是“坝子文化”。 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公元前2700年~1800年,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800年到1200年,以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500年。以成都商业街船棺、独木桥墓葬为代表的战国青铜文化---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最后融入汉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星堆文化: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一系列重大考古新发现使学术界最终充分认识到,三星堆文化是一个拥用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就三星堆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而言,多认为是夏、商文化或商文化的传播或其分支。仅从三星堆文化与夏文化之间表层的文化传播关系来看,夏文化是传播主体,三星堆文化是受体,地理概念上是从中原地区流向成都平原,是夏人的一支。三星堆文化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玉石工艺,就是中原夏商文化与蜀文化交流融合、互补互融的产物。不过蜀人在文化的互补互融中创造出了自身新的有特色的文化。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神器造型艺术。 研究难点:1、三星堆祭祀坑内各种奇诡怪异的神像和形象从未见于著录,没有现成的巴蜀文献记载可知对照。2、研究和探索三星堆文化的族属和文化渊源若隐若现,困难重重。3、三星堆文化以及遗迹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古蜀城邦体系和森严的古蜀王国体系,无法为他找到文化学上的坐标定位。4、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成都十二桥文化的考古发掘,虽然使学者找到了三星堆文化,特别是其青铜文明的上源,看到了他的流向,但期间长达2000年的时空隧道里的某些缺环还是难于填补。
江浙文化区(长江下游地区太湖流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
河姆渡文化:他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他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家还以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大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年~49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从薛家岗遗址各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遗存分析,这个部落可能是从苏北地区南下在巢湖周围定居并发展到浅水流域的,后来又受到北阴阳营文化的较大影响,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方性文化,但后来以崧泽文化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良渚文化发展迅速,成了良渚文化的附庸。终于融汇于青铜时代的"百越"之中了。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文化发展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陶器时期,玉器是良渚新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器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 礼制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贵贱,上下,尊卑,亲疏的隶属关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式表现了这样的关系,以用玉制度为主要特征,表现了良渚文化礼制的产生,具体表现在随葬品的差异之上,构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级差别。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良渚文化一向被称为“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
马桥文化:从年代上讲马桥文化,紧接着良渚文化,但文化面貌上截然不同,马桥文化继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而且整类良渚文化因素在马桥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 返祖现象
注意的问题
1、疑古学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终结”疑古“》:张国安,2018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张京华:《顾颉刚与考古》系列研究 2、中国信史时代的开端:五帝时期--传说 夏---国内:文献记载、二里头遗址 商---西方(文明的标志:城市、文字、礼仪建筑) 《最初的文明》格林·丹尼尔,英国作者,文明的三条标准。殷墟、甲骨文、青铜文化。
仰韶文化晚期
五帝
黄帝姬轩辕
玄帝姬颛顼
帝喾姬夋
尧帝伊放勋
舜帝姚重华
龙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