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希腊
【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编辑于2025-09-25 19:54:47【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古代罗马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清晰把握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
这张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按早期、中期、晚期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古代罗马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清晰把握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
这张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按早期、中期、晚期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古代希腊
古代罗马
赛尔维乌斯改革
古罗马王政时代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的一系列改革。王政时代后期,阶级矛盾尖锐。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塞尔维乌斯开始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三个氏族部落;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的多寡把公民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罗马行省制度
古罗马在意大利以外的征服地上的行政单位。罗马在对外征服过程中,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行省制度。到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后,共有七个(一说为九个)行省,并向行省委派总督实施统治。后来,因行省数目增多,元老院委任卸任执政官和执法官为行省总督。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司法全权。在行省中各城市的地位视它们对待罗马的态度而定。罗马在行省实行包税制。除实行贡赋制的行省,其他行省一切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征集都包给罗马当地的包税人。罗马帝国后期行省制瓦解。
马略军事改革
罗马共和国后期执政官马略推行的军事改革。公元前107年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在其执政期间进行军事改革。主要内容为:取消财产资格限制,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明确兵役期限;规定军饷和复员优待制度,复员军人由国家分一份土地;改革军团组织, 实行联队制;统一军队的武器装备;严格训练军队;把角斗方法引入军队。马略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改变了罗马以公民兵为基础的军事制度,使罗马军队变成以无产者为主要来源的职业军队,为军事将领实施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凯撒独裁
罗马共和制后期凯撒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46年凯撒被元老院任命为独裁官,两年后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凯撒执政期间,共和制机构和官职仍然保存,但受其控制。为加强中央集权,他推行改革:改组元老院,并增加名额;增加高级官职的数目;改善行省管理制度,提高行省各城市的自治权,改进行省的税收制度;扩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在意大利和行省建立殖民地,安置老兵和贫民。凯撒独裁打击了共和制度,引起了元老院贵族共和派的不满。公元前44年凯撒被刺杀。
奥古斯都
原名屋大维 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即屋大维。公元前43年任执政官,与安东尼、雷必达公开结成"后三头同盟"。公元前36年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公元前31年在亚克兴海战中击败安东尼,掌握了罗马的最高权柄。公元前27年在元老院宣布交卸权力,还政于民,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尊号;而实际上他依旧身兼执政官和终身保民官等要职,集大权于一身。他执政期间,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罗马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创造了条件。此后,"奥古斯都"成为屋大维继任者的正式头衔,并被罗马皇帝使用
君士坦丁
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退位后,君士坦丁被拥立为奥古斯都。323年击败李锡尼,统一全国。君士坦丁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改革:废除四帝共治制,委任子侄治理帝国部分地区;建立严格的官僚等级制度;以宫廷禁卫队取代近卫军;维护奴隶制,限制隶农制的发展;330年将首都由罗马迁至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为利用宗教加强统治,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325年召开尼西亚大会,确定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其统治时期是西方文明从古典向中世纪基督教文明过渡的关键时期。
隶农制
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关系。隶农初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农,是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1-2世纪由于意大利土地关系的变化,奴隶制出现危机,隶农制在意大利逐渐盛行,并扩展到其他行省。隶农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租用土地,地租一般支付货币,租约为5年。3世纪危机促使隶农的人身隶属和依附倾向日渐增强,使隶农在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导致隶农转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依附农民。
苏拉独裁
罗马共和制后期苏拉建立的军事独裁统治。公元前82﹣前79年的苏拉统治,史称"苏拉独裁",苏拉在形式上保留公民大会、执政官、元老院等共和时代的机构和官职,但他以终身独裁官的身份独揽全国军政大权。公元前79年,苏拉放弃独裁官职位隐退,次年病逝。苏拉独裁是在罗马奴隶制城邦发生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元老贵族企图挽救其衰败命运采取的个人军事专政,但并未解决当时罗马面临的问题。苏拉依靠军队实行独裁统治,给共和制度以沉重打击,为日后凯撒等人的独裁开了先河。
元首政治
亦称元首制 古罗马元首屋大维创立的统治制度。元首乃元老院中首席元老和公民中第一公民之意。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维在取得罗马的统治权后,宣布实行共和制,自称罗马"第一公民"。屋大维表面上并不称帝,但拥有同共和国相违背的绝对权力,因此元首制通常被认为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形式上仍然是最高国家机关,拥有立法权和审判权,管辖部分行省,但实际上受元首的限制。3世纪末戴克里先执政时,改元首为"多米努斯"(意为主人),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元首制结束。
米兰敕令
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的宽容基督教的敕令。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统治帝国东部的李锡尼联合发布了《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使其取得合法地位,并归还从前没收的基督教堂和财产,授予基督教一系列的特权。《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实现了基督教与帝国政权的合流。
同盟者战争
罗马共和国晚期,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发动的争取罗马公民权的战争。公元前91年主张授予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的保民官德鲁苏被暗杀,引发意大利同盟者起义。起义军以科非尼姆为首都建立国家,更名为意大利,设元老院、执政官并自铸货币。公元前90年罗马颁布《尤利乌斯法》,授予仍然忠于罗马的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公元前88年同盟者起义失败。但此后罗马迫于形势,相继授予所有意大利人以罗马公民权。同盟者战争促进了以罗马为核心的意大利统一国家的形成。
戴克里先
罗马帝国皇帝。284年取得政权。为加强中央统治,挽救帝国的3世纪危机,戴克里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废除元首制,把元首称号正式改为君主;把帝国划分为四部分,建立四帝共治制;缩小行省规模,行省内实行军政分立。军事上,把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吸收隶农和蛮族入伍。经济上,统一税制,改革币制和物价。宗教上,以崇拜朱庇特为其统治的思想支柱,对基督教采取高压政策。其改革暂时缓解了罗马帝国的社会危机,但很快失去了效用。
霍腾西阿法案
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独裁官霍腾西阿制定的保护平民利益的法案。公元前287年平民进行最后一次撤离,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独裁官,颁布了《霍腾西阿法案》。主要内容为:平民会议的决议可以不经元老院批准而产生法律效力,罗马公民不论贵族或平民均须一律遵守。这一法案使罗马平民会议成为具有完全立法权的机构,从理论上实现了贵族和平民之间政治权利的平等,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四帝共治制
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创设的统治政策。284年宫廷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取得帝国政权。戴克里先选中马克西米安努斯与他共治帝国,授予自己与马克西米安努斯"奥古斯都"的尊号。然后再给奥古斯都各配备一名助手,称之为"凯撒",奥古斯都各把自己受辖的地区划一部分交给凯撒治理。戴克里先任命加列里乌斯为凯撒,马克西米安努斯任命君士坦丁乌斯为凯撒。四帝共治制规定四个地区分而不割,最高权力仍归戴克里先;每个奥古斯都在20年任期届满后必须把权力交给自己指定的凯撒。四帝共治制加强了皇权,巩固了边防,对当时罗马出现的社会危机起到了暂时缓和的作用。313年罗马帝国只剩下两位皇帝,即西部帝国的君士坦丁和东部帝国的李锡尼乌斯,四帝共治制结束
古代希腊
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的宪政改革。改革的背景是贵族与平民斗争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全权进行改革。主要内容为: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债务及因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之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设立新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雅典城邦制度
古希腊城市雅典建立后所施行的制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城邦建立到梭伦改革开始,梭伦改革也是城邦制度确立的标志,这一阶段属于雅典城邦制度前期,主要特征为贵族寡头政治;第二阶段从梭伦改革开始,历经克利斯提尼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到伯里克利改革,是城邦制度中期,主要特征是从寡头政治向民主政治过渡;第三阶段是伯里克利改革后,属于城邦制度后期,是雅典城邦民主政治阶段。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战役后,由于雅典失败,城邦制度日薄西山,至安提柯王朝时期最终结束。雅典城邦制度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典范,对后世政治发展和政治制度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希腊大殖民运动
古希腊人于公元前8﹣前6世纪向地中海和黑海沿岸进行的有组织的殖民扩张运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商业需求的扩大,希腊各城邦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移民,并建立了殖民城邦。殖民城邦作为子邦沿袭母邦的制度和习惯,二者在经济和政治上是平等的。大殖民运动缓解了希腊城邦的内部矛盾,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为希腊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僭主政治
古希腊早期城邦政治中的独裁政治体制。僭主,希腊人专指依仗武力和非法手段僭越夺权的专制头领。僭主不经过公民选举而握有终身独裁之权,还可将僭主之位传给子孙。从公元前7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建立僭主政治的城邦有雅典、阿哥斯、科林斯等,以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最为著名。僭主为了取得群众支持以巩固统治,往往打击贵族、争取平民,重视殖民活动并推动工商业发展,对发展经济、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曾起过积极作用。
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首席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推行的政治社会改革。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实行改革。主要内容为:废除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设立十个地区部落;组成五百人议事会,代替梭伦创设的四百人议事会,其成员所有公民不分等级皆可担任;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实行陶片放逐法。克利斯提尼改革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肃清了氏族制残余,标志着雅典民主体制的正式确立。
轴心时代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公元前800﹣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人类精神的基础同时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在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在印度诞生了优波尼沙和佛陀。中国和印度都产生了怀疑论、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哲学派别,波斯的袄教提出宇宙过程属于善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诞生了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以赛亚等先知。在希腊诞生了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等重要人物。轴心时代的文化超越和突破了原始文化,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
伯罗奔尼撒同盟
古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结成的军事同盟,因参加的城邦大部分为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城邦而得名。该同盟由斯巴达分别与盟邦签订双边盟约组成,斯巴达是同盟的核心与领袖,享有召集全体盟邦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军统帅。斯巴达利用伯罗奔尼撒同盟作为控制入盟各邦的工具。该同盟曾和提洛同盟联合与波斯作战,后两同盟争霸。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底比斯,同盟于公元前366年解散。
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5世纪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争霸战争。雅典和斯巴达对希腊霸权的争夺是此次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开始至公元前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战败被迫签订和约而告终。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此有详细记载。战争使双方经济均遭受严重破坏,雅典的海上优势荡然无存,霸权暂时转入斯巴达之手。此后,希腊进入城邦危机阶段,希腊古典文明亦由全盛走向衰落。
城邦危机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城邦出现的社会危机。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希腊各邦遭到巨大破坏,奴隶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城邦赖以存在的基础﹣﹣小所有制经济动摇,自由民内部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和斗争复杂化。这些变化导致城邦危机。危机表现为:城邦战争频仍,各邦丧失自卫能力,公民兵被雇佣兵所代替。各城邦的混战和同盟的分合层出不穷,始终未能摆脱战乱和危机。可见城邦体制已不适应当时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而城邦危机为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及其控制希腊提供了方便。
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联合希腊诸城邦对波斯帝国的战争。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占领埃及,建立了亚历山大里亚城;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击败波斯军队,灭波斯帝国;之后进攻印度,无功而返。经过十年的征伐,亚历山大建立起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但也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古代印度
瓦尔那制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该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了四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是平民,与婆罗门、刹帝利同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瓦尔那制度形成后,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和职业世袭,各种姓之间原则上不能通婚。瓦尔那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早期佛教
相传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基本教义为四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和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释迦牟尼去世后 ,佛教在印度本土广泛传播,公元前3世纪被阿育王定为国教。后佛教传人我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 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种姓制度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梵文音译"瓦尔那",原意为肤色、品质。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了四个瓦尔那:婆罗门,充任祭司;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吠舍,是平民,与婆罗门、刹帝利同属于再生族;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种姓世袭、等级森严。中世纪演变出阁提制度,即按世袭职业划分的排他性的等级或身份集团。种姓之外又分化出称为旃陀罗的"不可接触的贱民"。1947年印度独立后废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世界上所有等级制度中时间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和等级最森严者。
四谛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即众生轮回苦海之中,苦是逼恼之义,就众生身心顺逆境中的表现而有三苦 八苦之分。集谛即造成苦谛的原因,所谓众生贪、嗔、痴三毒。灭谛即灭除烦恼诸苦而清净。道谛即以戒。定 、慧三学对治三毒而达到清净涅槃之道,其中以八正道最著名。 四谛是大,小乘各宗共修之法。佛说四谛的目 的在于教化众生要按照佛法求得解脱 。
阇提
印度中古时期的种姓制度。"阇提"一词的含义与汉语中的"种姓"相近,但种姓制度实际上是瓦尔那和阇提两种制度的总称。阇提按行业划分成众多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设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者要受到惩罚。阇提之间互相隔绝,不准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数目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全被组织于阇提中,处于封建主的统治之下。该制度成为印度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的障碍。
大乘佛教
1世纪左右在早期佛教大众部的基础上形成的佛教派别。大乘佛教形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再传至朝鲜、日本等国。主张崇拜佛的偶像,宣称只要悟彻教理,人人皆可成佛;认为"法我皆空",倡导普度众生等,故自称"大乘",而将主张自我解脱的佛教派别贬称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有《般若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法华经》
后三头同盟
罗马共和制后期凯撒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46年凯撒被元老院任命为独裁官,两年后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凯撒执政期间,共和制机构和官职仍然保存,但受其控制。为加强中央集权,他推行改革:改组元老院,并增加名额;增加高级官职的数目;改善行省管理制度,提高行省各城市的自治权,改进行省的税收制度;扩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在意大利和行省建立殖民地,安置老兵和贫民。凯撒独裁打击了共和制度,引起了元老院贵族共和派的不满。公元前44年凯撒被刺杀。
前三头同盟
公元前60年由凯撒、克拉苏和庞培组成的政治同盟。公元前60年克拉苏、庞培与 凯撒结成秘密政治同盟,一起反对元老院,史称"前三头"。为了巩固这一同盟,凯撒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庞培。"前三头"通过协商,共同分享罗马权力。公元前53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前三头同盟"破裂。公元前49年凯撒攻占罗马,庞培逃亡埃及,为托勒密人所杀。公元前44年,凯撒被任命为终身执政官,不久在元老院遇刺身亡。前三头同盟是在共和国末期个人独裁不完全具备条件情况下的少数人独裁,是个人独裁的前奏,推动了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哥拉古兄弟改革
古罗马于公元前133﹣前121年先后由格拉古兄弟推行的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就任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地不能超过1000犹格;超额土地由国家偿付地价,收归国有,并划成每块30犹格的份地分给贫穷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改革方案受到元老贵族的抵制,提比略因此殉难。公元前123年和前122年,其弟盖约·格拉古连任保民官,继续推行改革。方案再次受到抵制,盖约被逼而死,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改革对罗马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但改革的失败使罗马内部矛盾更加激化,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覆灭
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
公元前367年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提出的保护平民利益的法律。规定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须由平民担任。该法案的通过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的一个里程碑。平民可以担任最高官职,其他原有的和新设的官职也陆续对平民开放。
王政时代
古罗马军事民主制时代。根据罗马史的传统说法,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起到公元前510年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止,先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这个时期称为王政时代。在王政前期即所谓前四王统治时期(约前8﹣前7世纪),罗马人生活在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之下,管理机构有王、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到王政后期,伊达拉里亚人在罗马建立了统治,即所谓的塔克文王朝(约前6世纪)。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公元前510年国王塔克文被贵族驱逐,王政时代结束,罗马进人共和国时期。
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文明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相融合的历史进程。时间上通常是指从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到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并人罗马帝国。希腊化时代,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作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为希腊化文化。希腊化国家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就文化而言,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的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他占领埃及,灭波斯帝国,之后侵入印度,无功而返。历时十年东征,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死后,部将展开混战。公元前301年伊浦苏斯战役后,帝国分裂为安提柯、托勒密、塞琉古三大独立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的融合,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提洛同盟
希波战争期间希腊城邦组织的抗击波斯的军事同盟。公元前478年希腊城邦代表会聚提洛岛,正式结盟。人盟各邦原则上一律平等,在盟会上各有一票表决权。但由于雅典拥有绝对军事优势,掌握盟军指挥权,实际控制了同盟。同盟在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设立共同金库,入盟各邦依本邦岁收的多少以及承担同盟义务的大小交纳盟金。后来该同盟被雅典控制,成为其推行霸权的工具。公元前404年由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提洛同盟被解散。
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城邦雅典确立的政体形式。公元前6世纪的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打击了氏族贵族势力,奠定了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础。之后经过伯里克利执政的时期,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其基本特征为:雅典民主政治以公民权为基础,在保障成年男性公民参政权的条件下,强调公民的平等参与和轮流管理。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雅典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作为奴隶制民主政治,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它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真正能够享受到城邦民主的是少数人。
来库古改革
世界古希腊斯巴达早期历史上的一次改革。约公元前825﹣前800年来库古宣称他是从德尔菲的阿波罗神谕中获得有关改革的《大瑞特拉》文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建立包括两位国王在内的30人议事会,并按季节召开公民大会,设立5名监察官,重新分配土地等。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大的基础,对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强盛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