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罗马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这是一篇关于古代埃及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埃赫那吞改革,银板合约。内容详细且按不同历史时期和事件分块介绍。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宗教、文化、战争等关键信息。
编辑于2025-09-13 14:09:08【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古代罗马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清晰把握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
这张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按早期、中期、晚期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古代罗马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清晰把握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
这张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按早期、中期、晚期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古代埃及
埃赫那吞改革
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为:废除阿蒙神崇拜,以阿吞神为唯一神,没收阿蒙神庙的财产,迁都阿马尔那并改称埃赫塔吞,国王的名字也改为埃赫那吞。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法老图坦哈蒙放弃改革,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并将首都迁回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埃赫那吞以新的一神教代替传统的旧宗教,削弱了旧的僧侣集团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的统治。虽然改革未能成功,但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银板合约
公元前1283年埃及与赫梯缔结的国际和平条约。因该条约刻在银板上,故名。埃及与赫梯在争霸战争中互有胜负,卡迭什之战后,双方无力再战。赫梯国王哈吐什尔三世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决定终止战争,缔结和平条约。主要内容为:双方同意互不侵犯,相互援助和支持,相互引渡避难者,保护对方的王位继承人等。该条约是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具有真正平等意义的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埃及与赫梯近一个世纪争霸战争的结束。
古代罗马
森都利亚大会
又称百人团大会。 塞尔维乌斯改革时创设的新公民大会。改革按财产的多寡把公民划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森都利亚(或称百人队)。森都利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每个森都利亚只有一票表决权。第一等级公民拥有超过总数之半的森都利亚,控制着大会的多数票,在居民中虽占少数,在森都利亚大会中却居于统治地位。森都利亚大会拥有决定战争及其他立法权,选举产生执政官等高级官员,审理牵涉公民重刑的上诉案件,并做出最终裁决。罗马共和国末年,随着征兵制改为募兵制,森都利亚大会废止。
库里亚大会
古罗马公民大会之一。起源于公元前8﹣前6世纪的王政时代。每一库里亚包含10个氏族,当时罗马共有30个库里亚。大会由王召集,仅限成年男子参加,按库里亚分级议事,每个库里亚又按氏族分组。但通过决议时,30个库里亚各有一票表决权。大会有权决定战争、选举高级官职、通过或否决法律法令及审判重大案件,氏族血缘关系在行 使权力时有重要作用。塞尔维乌斯改革后,设置森都利亚大会,库里亚大会作为氏族制残余仍然存在,但已不起实际作用。
元老院
古罗马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起源于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掌握宣战媾和、国家安全、征募军队、财政预算、批准立法等内政外交大权,是共和国的核心领导机构和最高行政机构。至共和国后期,独裁者常通过控制元老院来强化其统治。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统治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力,随着各行省权贵的加入和军队的介人,元老院已失去其重要性。罗马元老院至6世纪末消失。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皮洛士改革
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入侵罗马的战争。公元前280年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受他林敦之邀帮助他林敦人与罗马作战。皮洛士率领大军在意大利登陆,在赫拉克里亚和阿斯库伦战役中接连击败罗马军队,但自己也遭受很大损失。罗马趁皮洛士移兵西西里之际,占领了南意大利一些希腊殖民城邦。公元前275年皮洛士重返意大利,在贝尼温敦决战中被罗马击溃,率残部退回希腊。公元前272年他林敦见大势已去,投降罗马,南意大利一些城市和部落也先后被罗马降服。
布匿战争
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罗马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于公元前264﹣前146年,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之间发生了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前两次布匿战争是双方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二次战争中,迦太基主帅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获胜,但在扎马决战中战败。战后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第三次布置战争是罗马的侵略战争。战后迦太基地区被罗马划为阿非利加行省。通过布匿战争,罗马彻底击败了迦太基,夺得了西地中海的霸权。
坎尼战役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与罗马共和国在坎尼进行的会战。为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迦太基军队主帅汉尼拔发挥骑兵优势,采用两翼包抄战术,在坎尼击溃了由执政官鲍鲁斯与发罗统率的拥有数量优势的罗马军队。虽然会战的结果并不能为迦太基取得重大优势,但坎尼战役仍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该战役也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的统治,不久南部、中部和北部意大利的一些地区纷纷脱离罗马。
马其顿战争
罗马共和国征服马其顿王国的战争。共三次。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马其顿和迦太基结为联盟,共同进攻罗马,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前215一前204)爆发,战争无果。公元前200年罗马发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并于公元前197年在辛诺塞法利(狗头山)决战中获胜。马其顿被迫接受屈辱条约,放弃本土以外的全部领地。此后,罗马害怕马其顿复兴,发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前171﹣前168),马其顿又遭受失败,被罗马划分为四个自治区,公元前148年马其顿沦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汉尼拔
古迦太基军事家。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亚战役(前218)、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前217)和坎尼战役(前216)中巧妙运用地形、兵种及天气变化,击渍罗马大军。在意大利转战15年,使罗马遭到沉重打击。但长期转战使军力耗尽,于公元前202年在扎马决战中败于罗马名将大西庇阿。公元前196年亡命叙利亚,后在小亚细亚的比提尼亚自杀。
萨莫奈战争
罗马人为征服中部意大利而与萨莫奈人进行的战争。通过第一次萨莫奈战争(前343﹣前341),罗马占领了坎佩尼亚重镇卡普亚。在第二次萨莫奈战争(前327﹣前304) 中,罗马军队曾屡遭失败,后经长期苦战才取得胜利。不久,不甘失败的萨莫奈人联合伊达拉里亚人、翁布里亚人和高卢人同罗马作战,发生了第三次萨莫奈战争(前298﹣前290),最后被罗马击败。从此意大利中部地区都落入罗马手中
保民官
古罗马时代管理民政或军事的官员。因罗马共和国初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而设置。公元前494年罗马贵族承认平民有权选举保民官。保民官必须由平民担任,由平民的特里布斯会议选举产生,开始是两人,后增加到十人。其职责是保护平民利益,帮助平民反对官吏的侵犯和迫害,有权监督执政官,无行政权。其人身不受侵犯,行为自由,不受执政官和元老院的限制。如果贵族官吏通过了损害平民利益的法令,保民官可以否决。保民官在共和时代政治生活中起过积极作用,至帝国时代名存实亡。
古代希腊
克里特文明
爱琴文明的早期中心。根据考古材料,克里特文明可分成两个时期:古王宫时期(约前2000一前1700)和新王宫时期(约前1700﹣前1450或前1380)。古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期。克里特此时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初呈图形,后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向音节符号演进,人称线形文字 A ,至今仍未被释解。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统治克里特岛,还建立了海上霸权,控制了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约公元前1450年讲希腊语的亚细亚人入主克里特,标志着克里特文明的衰落。
爱琴文明
公元前20﹣前12世纪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时代文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考古学家谢里曼、伊文斯等人发现。爱琴文明的中心先后出现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克里特文明发明线形文字 A (尚未释解)。迈锡尼文明创造竖井墓和圆顶墓,出现城邦建筑,发明线形文字 b (已被释解)。约在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被希腊半岛北部的多利亚人所灭,爱琴文明从此衰落。爱琴文明是地中海东部文明的发源地,它与东方各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古希腊历史文化有直接影响。
古风时代
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普遍出现并初步发展的时期。"古风"和"古典"之说均出自希腊美术史中的术语,因为这两个时期的作品风格保持着从古朴到古典的连续性。"古风"突出古朴之意,是希腊文明的形成时期,是后来辉煌的古典时代的基础和序幕。古风时代希腊城邦普遍出现,并兴起了斯巴达与雅典两大城邦。同时,希腊人的海外殖民运动广泛进行。这一时期斯巴达曾对美塞尼亚发动过两次战争,并最终将其征服。雅典则经梭伦改革、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民主体制。
解负令
古希腊雅典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后进行改革。颁布《解负令》是梭伦改革的第一项重大举措。内容包括:拔除欠债人份地上的记债碑,取消债务(一说降低利率);恢复因欠债而被卖为奴者的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并禁止以后再以自由民人身做债务抵押。此后雅典的奴隶便由外邦人充当。《解负令》取消了雅典公民中的债务奴隶制,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经济走向繁荣。
陶片放逐法
古希腊雅典实施的一项特殊形式的弹劾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于公元前6世纪末创立,旨在防止权势人物借取国家权力。公元前487年首次实行。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如果所投票数达到法定票数,该人便被放逐,限期离开雅典,放逐期为十年,期满后回国恢复一切公民权;放逐期间保留其财产。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重要政治措施和法律手段。但在希腊后期,很多政客把陶片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手段,使其逐渐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美赛尼亚战争
古希腊斯巴达对其邻邦美塞尼亚发动的两次战争。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发生于约公元前740﹣前720年,结果是美塞尼亚被征服,大部分居民沦为希洛人。约公元前640﹣前620年美塞尼亚人因不堪奴役,发动了以阿里斯托明尼为首的起义,史称"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斯巴达在平息起义后,将美塞尼亚的所有土地都当作国有土地而由其"平等人"公民分享。斯巴达在巩固对美塞尼亚的占领和镇压希洛人的过程中,其寡头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荷马史诗
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两部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著。两诗题材都和特洛伊战争有关。《伊利亚特》讲述了特洛伊战争时,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参战击毙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的经过。《奥德赛》介绍了英雄奥德修斯战后回国时漂泊十年、历经艰险的故事。《荷马史诗》反映了希腊由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是研究希腊荷马时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普拉提亚战役
希波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萨拉米湾海战后,薛西斯败逃回国。公元前479年留守在希腊的波斯军进攻雅典,与希腊联军在希腊普拉提亚展开陆上会战。凭借斯巴达重装步兵的优势,希腊联军歼灭了波斯陆军的主力,把残余的波斯军彻底赶出了希腊半岛,希腊本土全境获得解放。同时波斯舰队又在米卡列战役中战败。此后,希腊联军从防御转向进攻,把军事行动推向爱琴海和小亚细亚地区,希波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提秀斯改革
古希腊雅典早期历史上的一次改革。提秀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提秀斯改革是指当时雅典的某位头领和民众共同进行的创建城邦宪制的活动。改革的中心内容是联合境内各村社建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另一项内容是把境内的公民分成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规定贵族充任官职,执行法律,农民和手工业者只在公民大会中有一席之地,但不能当官掌权。提秀斯改革把公民划分为贵族和平民,为日后雅典的贵族政治奠定了基础。
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在公元前490﹣前479年三次入侵希腊。历经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战、普拉提亚战役后,波斯被迫撤出欧洲。此后,希腊转入反攻,进一步解放爱琴海和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49年双方缔结《卡里阿斯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迈锡尼文明
希腊本土青铜文明的通称。约形成于公元前1600年,这时的王朝按考古发掘的资料被称为竖井墓王朝,到公元前1500年前后被圆顶墓王朝取代,形成了迈锡尼线形文字。迈锡尼城是迈锡尼文明的中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此后从公元前1400﹣前1200年迈锡尼达到其文明的盛期,势力伸展到整个爱琴海,并约在公元前1240年联合攻打小亚细亚的强国特洛伊。此战打了10年之久,最后希腊联军攻下特洛伊城。约在公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从北部侵入,迈锡尼文明灭亡。
荷马时代
古希腊历史上氏族制度解体的时代。出现于公元前11﹣前9世纪。由于《荷马史诗》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故名,又称"英雄时代"。史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即铁器开始使用,土地仍为公有,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初步发展;已出现氏族贵族和为数不多的奴隶,失地的农民常沦为雇工;由氏族或大氏族结成部落,进而结成部落联盟;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是军事首长、议事会和成年男子组成的民众大会。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产生,荷马时代告终。
庇斯特拉图
古希腊时期雅典僭主。雅典三大势力之一的山地派首领,出身贵族,与梭伦有亲戚关系,是梭伦改革的继承者。于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50年两次依靠平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但其后均因贵族反对遭放逐。公元前541年再次成为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执政期间,没收一些贵族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发放低息贷款,减免租税;设立乡村巡回法庭,削弱贵族对司法的干扰;提倡文艺,奖励学术;积极发展工商业和外贸;大兴土木,修建公共建筑。庇西特拉图的统治客观上巩固了梭伦改革的成果,令雅典逐渐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
观剧津贴
古希腊古典时期雅典为吸引公民参与文化生活而发放的津贴。观剧津贴始于伯里克利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观剧津贴一度取消,不久又恢复。依照亚里士多德的记述,克里奥丰时期,凡公民人场观剧,可得2奥波尔;数年后,加里克拉底又增加为3奥波尔。观剧津贴提高了贫穷公民参加城邦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热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贫富差距增大而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了古典时期雅典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伯利克里
古雅典政治家。公元前443年当选首席将军,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伯里克利当政期间,对内加强雅典民主政治,实行改革: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加强公民大会权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行官吏薪给制,发放观剧津贴。他还发展工商业,大兴土木,扩建雅典城;奖励文化活动,促进雅典的文化繁荣。对外扩张势力,控制提洛同盟;晚年与斯巴达争霸,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的鼎盛时期,被称为伯里克利时代。
马拉松战役
公元前490年雅典与波斯在马拉松的决战。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再次人侵希腊。米太亚德指挥雅典军队及普拉提亚援军,在马拉松平原迎战波斯大军。米太亚德采取了密集方阵队形,并以两翼包抄的战术击溃了波斯大军。战后,雅典传令兵腓力普斯在受伤的情况下经过长距离奔跑,返回雅典城内通知胜利的消息,最终在完成任务后力尽而亡,后世因此而诞生了被称为马拉松的长跑运动。
温泉关之战
古代希腊、波斯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又称德摩比利战役。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水陆大军从色雷斯大举入侵希腊。斯巴达王列奥尼达率7000名希腊联军在温泉关阻击敌人。温泉关位于北希腊的要隘,地势十分险要。希腊联军凭借有利地形,击退了波斯大军的屡次进攻,后因内奸出卖,使波斯军抄小路包围了希腊联军。列奥尼达率300名斯巴达战士,为掩护主力撤离,殊死抗敌,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温泉关之战保存了希腊陆军主力,为希腊海军开往萨拉米海湾赢得了时间。
安提柯王朝
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由马其顿人安提柯创建的王朝。公元前301年安提柯与塞琉古、吕辛马库斯、卡山达组成的联盟在伊浦苏斯展开会战,安提柯兵败阵亡。伊浦苏斯之战后,马其顿几易其主,最后安提柯的孙子安提柯·贡那特在马其顿及希腊建立了长期统治。安提柯王朝成为与托勒密、塞琉古并驾齐驱的三大希腊化王朝之一。其历代统治者多次镇压希腊各城邦起义,与托勒密、塞琉古等国争夺东地中海霸权。后经三次马其顿战争,安提柯王朝于公元前168年为罗马所灭。
萨拉米湾海战
希波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对希腊发动了第三次入侵。突破温泉关后,波斯军队长驱直入希腊中部地区。该年希腊和波斯的海军在萨拉米湾展开决战。以雅典舰队为主的希腊海军利用有利地形,充分发挥自己灵活机动的特点,重创波斯舰队。萨拉米湾海战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希腊海军在这次战役中歼灭了波斯海军的主力,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战争的主动权从此转到希腊人手中。‘
塞流古王国
公元前312年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建立的国家。因其中心地区在叙利亚,又称叙利亚王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塞琉古王国与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争夺巴勒斯坦,导致叙利亚战争爆发。战争消耗了国力,其治下的帕加马、帕提亚纷纷独立。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塞琉古王国与罗马争夺领土。公元前64年塞琉古亡于罗马大将庞培之手,叙利亚成为罗马的叙利亚行省。
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05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建立的国家。以希腊﹣马其顿殖民者为主要统治力量,实行以国王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古王国为争夺巴勒斯坦和南叙利亚一带先后发动了五次战争。公元前30年为罗马所灭。都城亚历山大里亚,为希腊化时代各国经济中心,也是地中海最大的文化中心。城外法罗斯岛上的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洋河战役
公元前405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一次海上决战。发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当时西西里岛的最大城邦叙拉古与斯巴达为盟,雅典发动海上远征进攻叙拉古,结果以惨败告终,其海军舰队亦遭受重创。斯巴达则在波斯的资助下建立海军。公元前405年斯巴达海军使用偷袭战术,在羊河全歼了雅典海军,并乘胜进军雅典。羊河战役彻底摧毁了雅典的海上优势,决定了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命运,为斯巴达夺取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高加米拉战役
亚历山大东侵期间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渡幼发拉底河,10月1日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原野与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再次决战。亚历山大采取让开正面、攻其两翼的战术,大败波斯军。大流士三世在逃亡途中被他的巴克特里亚总督贝索斯杀害。高加米拉战役是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的决定性一战,此战摧毁了波斯军主力,战后不久波斯帝国灭亡。
古代印度
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1922年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发现。哈拉巴文化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2500一前1750年。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哈拉巴文化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哈拉巴文化已经有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手工业部门是纺织和制陶。哈拉巴文化存在了几百年,后来突然衰亡。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有不同说法,主要有雅利安人人侵说、洪水泛滥说和气候干旱说。
婆罗门教
古印度著名宗教。婆罗门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一致"说和"业力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瓦尔那制度,并制定了各等级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达摩"(法),作为区分善行与恶行的标准。婆罗门教信奉的神祗主要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以及解释它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为该教信奉的主要典籍。公元前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融合了佛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形成印度教。
吠咜时代
古印度氏族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历史时代(约前1500﹣前600)。因记载此时代的主要文献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故称吠陀时代。《吠陀》共四部,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称为早期吠陀时代(约前1500一前900),另三部所反映的时代称为后期吠陀时代(约前900﹣前600)。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正式形成。关于吠陀时代的社会性质,一般认为属于军事民主制。后期吠陀时代的末期,军事民主制已经解体,印度进入小国纷立的列国时代。
释迦摩尼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乔达摩· 悉达多成佛后的尊称。“释迦”是种族名 “牟尼”意为圣人,合起来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相传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太子。19岁出家修行。35 岁在菩提伽耶的一株菩提树下冥思苦想49 天(一说7天)终于得道成佛。此后致力于传播佛教,收有大量弟子,使佛教兴起于印度。他的言行说教经其弟子数次诵记整理,终成经、律、 论“三藏”,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随着佛教传播范围的扩大, 被神化为佛教的最高神。
阿育王
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即位。阿育王在位时期,不断对外征战,使摩揭陀成为印度历史上幅员辽阔的帝国,之后皈依佛教。约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在华氏城主持召开了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三次结集,编纂了经、律、论"三藏",使佛教理论体系趋于完备。阿育王在位期间统一了除半岛南端的全印度,是孔雀王朝最强盛时期。阿育王派传道僧四出宣扬佛教,使佛教在印度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如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中亚一带传播。
古代西亚
波斯帝国
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帝国。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都帕塞波里斯。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在居鲁士二世的领导下,争得独立,并灭米底王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趋于鼎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琐罗亚斯德教被定为国教。公元前492—前449年发动希波战争,结果以失败告终。此后,波斯国势渐衰。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所灭,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终结。波斯文明在古地中海文明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深远。
波斯帝国(约前550年到前332年) 1、兴起。公元前七世纪,米底人与新巴比伦人联合摧毁亚速帝国。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大帝,占领巴比伦,新巴比伦王国灭亡,居鲁士创建的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融合了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化,采用笼络拉拢的亲善政策来稳定政治。 2、波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波斯帝国采取行省统治,所有领土被划分为众多行政,行省总首脑称为“总督”。大规模军事政府和广泛的对外贸易活动,对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体系要求非常高。波斯帝国为了适应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波斯帝国出现多个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现象,波斯帝国被所有的臣民被划分为4个等级,祭祀贵族和武士集团。书记(官僚)和商人集团,手工艺人集团,农民集团。兵役田分为三种:马匹田、弓箭田和战车田。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 4、琐罗亚斯德教与波斯帝国的统治。波斯帝国国王还通过确立统一意识形态来巩固统治。索罗亚斯德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具有一神教崇拜观念的宗教,最早的帝国国教,对于以后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众多地方宗教的产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流世一世改革
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推行的改革。公元前518年为了适应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需求,大流士一世实行改革:(1)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2)统一货币铸造制度,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城市可铸造铜币。(3)修筑道路,设置驿站。(4)改革军事。(5)整顿税收制度,对各省实行定额包税。(6)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改革增强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力量,客观上促进了帝国内部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波斯帝国主要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刻于贝希斯敦山崖的记功铭文。以楔形文字用三种语言(古 波斯语、阿卡德巴比伦方言和古埃兰语)刻写。主要记述了高墨达暴动到大流士统治期 间,大流士镇压高墨达暴动、各地人民起义以及取得王位的经过。1835年为英国学者罗 林森发现。《贝希斯敦铭文》对研究古波斯历史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安息帝国
公元前247-226年统治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一带的西亚古国。原为古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后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王朝。公元前247年宣告独立,建立阿尔萨息王朝,后扩张为帝国。中国史书据其王朝名译为安息,西方史家则据其初兴之地称帕提亚。初以帕提亚省首府尼萨为都,后随着领土的扩张屡次迁都。西与罗马长期对抗;东与中国遥结友好关系,努力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尊奉琐罗亚斯德教。226年被萨珊王朝取代。
卡迭什战役
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地区而发生的重大战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于公元前1300年亲率大军征讨赫梯。赫梯国王穆瓦塔鲁集中军力在叙利亚卡选什城设伏,与埃及人决战。此役使双方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三世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和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汉谟拉比法典
主题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迄今所发现的篇幅最长的文献之一,也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完备的成文法典。主要目的是宣扬王室权威,它其宣传意义大于司法作用。全文镌刻在一块高大的黑色玄武岩圆柱上,石碑高175厘米,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汉谟拉比王从太阳神手中接过权杖的石刻,下半才是法典正文,法典正文共282条,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同态复仇原则等,除法典外中央政府还通过不定期的米沙如敕令,规范国家的司法权利。从这些文献可以基本窥见古巴比伦时期的基本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