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古西亚
这是一篇关于上古西亚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公元前2-前1千纪两河流域地区的王国。,公元前2-前1千纪的古代西亚王国(公元前3千纪末期到前2千纪初期,整个西亚出现大规模的移民),公元前1 千纪的帝国,文化。
编辑于2025-09-13 14:13:24上古西亚【两河流域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山古西亚文明的核心区,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起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约前9000-7000年)止于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的灭亡(前332年)】
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乌鲁克时代晚期文化之前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农业的兴起。大约公元前9000年,农业开始兴起,农业最早在约旦河谷南部出现大麦和小麦成为人类最早栽种的作物,最早驯养的动物主要是山羊和绵阳。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恰塔尔休于和叙利亚的耶利哥是人类最早定居的地方,时间在(约公元前9000年-约前7000年)。 2、哈苏纳文化(约前6500年到前6000年),欧贝的文化(约前5000年到前4000年),3、乌鲁克时代(约前4000年到前2900年)。
苏美尔城邦时代时代(约请2900年到约前2350年)。持续约550年。早王朝二期(前2700年到前2500年),是乌鲁克城班称霸时期,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城市,早王朝三期约(前2500年到前2350年),是发展的鼎盛时期。主要特征是乌尔和拉伽什等之间的争霸斗争。苏美尔城邦时期的防御战争和对外战争是城邦间关系以及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是争夺水源,争夺对灌溉设施的主导权。王权在两河流域的萌芽主要表现为基什王的霸权。
阿卡德王国(约前2296年到前2112年)。在两河流域冲击平原北方萨尔贡领导的赛姆人集团建立了阿卡德国家,第1次统一两河流域冲击平原南北地区。基本确立了专制国家的雏形。那拉姆辛第1次提出“天下四方”的王权和领土概念。政治组织。为了统治这样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阿卡德王加强专制王权统治,并建立配套的官僚体系。原苏美尔城邦成为新兴国家的地方政府所在地。官员由中央派驻称恩西,还建立全国统一的公文和文字管理体系,并统一文字、度量衡。阿卡德语取代苏美尔语称为两河流域南部的通用语言,阿卡德语和楔形文字成为两河流域地区各个民族使用的主要语言文字。阿卡德国家仅存在100多年在那拉姆辛统治时期,阿卡德受到边境游牧民族的骚扰内部城邦蠢蠢欲动,国家分裂
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年-前2004年 ) 1、兴起:阿卡德国家灭亡100多年后,乌鲁克城邦派驻乌尔的军官乌尔那玛,再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乌尔第三王朝,又因其宣称恢复和发扬苏美尔文化,故称新苏美尔时期或苏美尔复兴时期。 2、特点:乌尔第三王朝的王权观念中,君权神授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乌尔第三王朝第二王舒尔吉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他确立了京畿区、边境区和附属国的中央与地方的三级管理机构。税收体制在古代两河流域国家形成时就已经存在。舒尔吉时期进行税收体制改革,建立两种税收体系,一种是对京畿区的巴拉制度,另一种是对附属国的衮玛达税。 3、灭亡:乌尔第三王朝后期边境发生危机,伊比辛统治时期,危机达到顶点,粮食供应严重短缺,物价迅速上涨,边境地区的游牧民族入侵等,内忧外患之下,乌尔王朝灭亡。
公元前2-前1千纪两河流域地区的王国。
公元前2千纪初期的人口流动浪潮 1、塞姆人的移民:乌尔第三王朝末期,新一轮的移民浪潮席卷整个西亚,阿摩利人占据主要地位。 2、伊新|拉尔萨时期的两河流域局势,公元前20世纪末,在两河流域南部由阿摩利人建立的国家,初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他们是伊新|拉尔萨(前2017或2015到前1763年)和巴比伦(前1894年到前1595年)。伊新王朝是乌尔第三王朝派驻伊新的军官建立。与伊新王朝同时的拉尔萨城邦发展起来,并统一两河流域下游冲击平原地区。与此同时。从公元前1894年开始,阿摩利人苏姆阿布建立的巴比伦城开始崛起,公元前1792年,巴比伦国家第6任王汉穆拉比,汉穆拉比开创巴比伦统治的新纪元,史称巴比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从这个时期开始,巴比伦文明开始占据两河流域历史舞台。
古巴比伦王国(约前1894-前1595) 1、历史: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古巴比伦王国成为当时该地区最强大,拥有最广阔领土的国家,采取合纵连横,各个击破的策略,进行对外扩张,汉穆拉比逝世后,两河流域南部原城邦相继独立,王室权力急剧下降。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攻克巴比伦城,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2、政治体制:古巴比伦王国延续在阿卡德王国开始形成的,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逐渐确立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并承袭诸王神化的传统,王成为凌驾于一切势力之上的最高权力所有者。古巴比伦官僚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组成。专业化的分工还体现在世袭官职家族中,军队是维持专制国家政治的重要保障,古巴比伦时期已经有常备军存在,他们主要驻守王宫首都和边境地区。伊尔库制度是古巴比伦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他规定达到一定年龄的男性平民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法律是国家强制权力的标志哈,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迄今所发现的篇幅最长的文献之一。也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其宣传意义大于司法作用,法典正文共282条,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法典外中央政府还通过不定期的米沙如敕令,规范国家的司法权利。 3、社会结构:古巴比伦社会划分为自由人(阿维鲁)依附民或半自由人(穆什钦奴)和奴隶(瓦尔杜)三个等级。其中自由人中还有贵族与贫民的等级差别。古巴比伦社会等级体系十分严密,世袭官僚制度,土地买卖制度,婚姻财产制度等都保证贵族等级的封闭性。鲜有流动。平民等级应来源于古老的氏族传统,具有排外特点。依附民等级的上下流动也不常见,平民等级有因债务而降为奴隶等级的情况,在社会等级最底层的奴隶等级也几乎是封闭的,古巴比伦社会等级具有世袭特征,贵族官僚世袭官职家族普遍存在。
亚述的兴起(古亚述、中亚述时期) 1、阿淑尔城邦与古亚述时期(约前2000-前1800)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淑尔城邦兴起,这里是亚述国家最早的统治核心。公元前19世纪末,阿摩利人篡夺阿淑尔王位,向两河流域发动扩张战争,公元前18世纪中叶,古亚述王国被古巴比伦吞并。2、中亚述王国(约前1400-前1050年):古亚述结束后,近300年时间里,亚述地区没有出现独立国家,直到亚述王阿淑尔乌巴里特统治时期,亚述地区才重新出现独立国家,史称中亚述王国。此刻亚述地区处于米坦尼国家统治下,亚述正式进入地区强国之列,与赫梯帝国、巴比伦和埃及平起平坐。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统治时期,亚述国力进一步增强,势力扩展到两河流域南部。这个时期开始重新安置被征服地区居民,开垦土地成为亚述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名年官是亚述的社会传统,国王出现在明年官序列中,标志着亚述王权制度发生重要变化。末期,亚述宫廷发生巨变。3、社会:法律同样包括刑法与民法的内容。中亚述社会是一个严格的父权制社会。公共驿站是男人的社交场所。
中巴比伦王国(约前1595年到前1155年)。加喜特人出现,他们在巴比伦地区建立新王国,史称中巴比伦王国或称加喜特王朝。加喜特人统治最显著的特点是王朝统治长久,大约400年,是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中巴比伦王朝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为入主巴比伦地区之前,约前1740年到前1595年,第2阶段为加喜特人,国家形成时期,约前1595年到前1490年,第3阶段为国际关系最为活跃的时期。为了巩固统治中巴比伦王大力恢复重建古代贸易商道,发展对外贸易。并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迪亚拉贸易通道畅通。并兴起新建新城。巴比伦与亚述的关系以及中巴比伦王朝的灭亡。亚述与巴比伦之间纷争不断,阿拉米亚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加喜特末王领导的反抗失败,加喜特王朝覆灭。巴比伦王权控制在一个以伊新为中心的新王朝手中,史称伊新第二王朝,直到公元前七世纪中晚期,巴比伦地区才重新统一在新巴比伦帝国统治之下。
公元前2-前1千纪的古代西亚王国(公元前3千纪末期到前2千纪初期,整个西亚出现大规模的移民)
赫梯王国(约前1650-前1200)1、印欧人的移民大约从公元前19世纪开始。印欧人从黑海北岸向南迁徙。2、赫梯古王国(约前1650年,到前1500年)和中王国(约前1500年到前1400年)。“锡的战争”。约公元前1525年。一个叫铁列平的王颁布了继承法,这是迄今最早的记录在案的王位继承法规,他规定了提】嫡长子继承制。3、新赫梯王国(约前1400年到前1200年),赫梯与埃及势力范围发生碰撞。据赫梯应该是签订和平条约,订立攻守同盟,亚述人实力日强时,或替国家内部统治出现危机,制铁技术的扩散削弱了赫梯人在武器生产中的优势地位,海上实力薄弱,无力抵抗海上民族和国家侵扰,此时国内又发生大饥荒,赫梯王国在内忧外患下土崩瓦解,新后期时期(约前1200年到前9世纪),多元文化是赫梯文化的主要特点。
米坦尼王国(约前1500-前1250年) 胡里人, 约公元前15世纪米坦尼国家成立,并迅速扩张领土。公元前1322年,赫梯王国占领米坦尼,米坦尼国家灭亡,胡里人入主两河流域后,接受了两河流域文化并融合自身文化特点,创造出胡里文化,在宗教上,胡里人的三主神观念。湖里文化继续向西北传播深刻影响了赫梯帝国文化。
叙利亚地区的国家:1、公元前2千纪的叙利亚。早期叙利亚出现众多城市国家,这些城市国家的突出特点是城市防卫体系十分坚固,具有多元特征的文化体系也借助斯同巴达的交通网络影响着周围地区。 2、乌加里特:乌加里特位于叙利亚北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叙利亚国家商业十分发达。这个时期乌加里特楔形文字泥板文献中出现了一种新型语言学者称之为“迦南语”,他已经具有早期字母文字的某些特征。公元前12世纪末新一轮移民浪潮兴起,海上民族入侵,多数叙利亚国家消失。
埃兰国家:出现于伊朗高原西南部,中心在苏撒,分为史前时期(约前3400年到前2600年)古埃兰时期(约前2600年到前1500年),中埃兰时期(前1500年到前1000年)新埃兰时期(前1000年到前六世纪中期)。早在早王朝时期,约前1450年到前1100年是埃兰发展的鼎盛时期,又称埃兰的古典时期,埃兰文字最早起源于公元前3400年。在经济上埃兰人与两河流域人之间益是相互依靠,相辅相成的关系。
公元前1 千纪的帝国
公元前1千纪的人口流动及构成。1、海上民族,它是指公元前 1200年前后多个民族数次迁徙活动,海上民族中最著名的人群是英式腓力斯丁人,他们后来成为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的主要居居民居民。 2、阿拉米亚人。在这个时期是用阿拉米亚语的民族集团被统称为阿拉米亚人。中亚述晚期阿拉米亚人开始成为边境大患。阿拉米亚文化在阿拉米亚国家灭亡后,仍然充满活力。公元前九世纪开始,阿拉米亚字母文字开始取代统治西亚2000余年的楔形文字,成为该地区民间通用语言。阿拉米亚人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3、腓尼基人。海外开拓市场,最著名的殖民地是迦太基。腓尼基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之一,相对于繁杂的楔形文字体系字母文字更加简便,也更加符合商业活动的需要。 4、犹太——以色列及其国家。公元前1000年大卫王建立王国。被称为“第一圣殿期”公元前925年,内战爆发,国家分裂为对峙的两个王国,北方称为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南方为犹太国,首都耶路撒冷。北方以色列陷落后,亚述帝国灭亡犹太国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附属国,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率领巴比伦军队镇压犹太人的反抗,攻陷耶路撒冷,将大批犹太人。掳到巴比伦城,此为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攻陷巴比伦城,下列让大批犹太人返回家乡,重建圣殿,这个时期被称为“后放逐时期”或“第二圣殿期”,犹太人信仰从这个时期开始,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雅赫维成为至高神。
亚述帝国(前934-前612)公元前1千纪,整个西亚的政治统治出现新特征,帝国征服与统治成为主旋律。 1、亚述帝国的兴起:亚述帝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934年到前745年),为全面复兴时期,亚述人努力从中亚速晚期的低谷中走出,收复其在亚洲地区的传统领土,巩固核心区根据地的统治。第二阶段从公元前745年开始至前610年,压亚述帝国灭亡,是亚数帝国大规模对外扩张,建立庞大帝国,走向鼎胜,又迅速灭亡的时期,亚述帝国统治300多年。在国家重建阶段,亚述国王致力于收复失地,开辟并巩固贸易通道和交通要道 2、政治结构。为管理一个辽阔的地理范围,人口众多、居民成分复杂的国家,第一君主权力进一步极权化,第二稳定和改革贵族阶级的特权地位。第三,建立内外有别的管理机制,第四建立强大的军队体系,亚述帝国的统治者,建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以达到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3、社会结构。严格的等级制度,国王占据着等级金字塔的顶端,亚述知识分子阶层比较庞大,下层平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最底层是奴隶,亚述帝国创建了早期帝国的雏形,他所确立的对外征服,迁民垦殖,道路交通体系等被后来的帝国接受并引用,成为新兴帝国统一确立统一秩序的重要手段。
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年到前539年)。 1、新巴比伦王国的统治。从公元前616年开始,巴比伦统治秩序逐步恢复,新巴比伦王朝开始获得认可。亚述仍然是巴比伦的劲敌,公元前612年亚述首都尼尼微陷落,其他亚述重要城市相继陷落,亚树帝国灭亡巴比伦。与埃及发生激战,犹太王投靠埃及,公元前597年,耶路撒冷被攻陷,大批犹太人被强制移民到其他地区。公元前587年,经过18个月的艰苦卓绝的城市攻坚战,耶路撒冷最终陷落,尼布甲尼撒彻底摧毁该城市,并将更多的犹太人掳至巴比伦地区极为著名的“巴比伦之囚”。阿拉伯战役。那布尼德是古代两河流域独立文明发展历史上最后一任国王,致力于恢复传统推行宗教改革,公元前539年,波斯人进攻巴比伦地区,新巴比伦王国灭亡。 2、巴比伦人与亚述人。均可追溯到阿摩利人的部落。巴比伦文明与亚述文明的关系。在亚述民族宗教形成的过程中,巴比伦文明影响起到了极重要的作。巴比伦与亚述人政治历史的纠葛,与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反映出两河流域历史与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整个古代西亚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
波斯帝国(约前550年到前332年) 1、米底国家与波斯帝国的兴起。公元前七世纪,米底人与新巴比伦人联合摧毁亚速帝国。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大帝,占领巴比伦,新巴比伦王国灭亡,居鲁士创建的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融合了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化,采用笼络拉拢的亲善政策来稳定政治。 2、军事征服。东方战役。席卷西亚。 其子冈比西斯为发动埃及战争,摧毁埃及第26王朝。出现内乱,大流士一世胜出,继续推行征服扩张政策。公元前333年到前332年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的马其顿军队将庞大的波斯帝国纳入马斯顿领主,波斯帝国存在200余年。推进帝国文化建设成为波斯体制,也成为之后众多帝国反向学习的榜样3、波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波斯帝国采取行省统治,所有领土被划分为众多行政,行省总首脑称为“总督”。大规模军事政府和广泛的对外贸易活动,对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体系要求非常高。波斯帝国为了适应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波斯帝国出现多个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现象,波斯帝国被所有的臣民被划分为4个等级,祭祀贵族和武士集团。书记(官僚)和商人集团,手工艺人集团,农民集团。兵役田分为三种:马匹田、弓箭田和战车田。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 4、琐罗亚斯德教与波斯帝国的统治。波斯帝国国王还通过确立统一意识形态来巩固统治。索罗亚斯德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具有一神教崇拜观念的宗教,最早的帝国国教,对于以后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众多地方宗教的产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
文字在古代西亚楔形文字是最主要的文字书写方式,表达多种不同的语系、语族的语言。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文字在约公元前3300年,出现在两河流域南部,以乌鲁克为代表。苏美尔语是最早的书面语言。公元前14到前13世纪,阿卡德语成为当时西亚北非地区的通用语言。从公元前8到前七世界开始,阿拉米亚语逐渐普及。世界上最早的印章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000年。印章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标志之一,并且随着贸易路线传向各地。
科学。数学成就中以60进位制(12进制)和直角三角形定理(即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或中国的勾股定理)最为著名。天文学上发现太阳历,古代西亚医学的发展与宗教活动联系紧密。
宗教。两河流域的神祇数量多,职能划分细,并且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 宗教与文化的融合,由于西亚地理位置四通八达,交流顺畅,文化融合现象十分明显。 人生与国家,古代两河流域人在人生观上也有自己的境界。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念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智慧文献中,反映出他们豁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艺术与建筑艺术。陶器、雕刻等,事实上古代希腊艺术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各类建筑设施中,即包括神庙和王宫建筑,也包括桥梁要塞、运河、灌溉设施、涵洞等,神庙建筑,古代两河流域神庙建筑一脉相承,泥锥镶嵌手法是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神庙建筑的标志性特点。明显的建筑是多层塔庙,早期神庙是整个城市的经济中心,神庙官员仍然是国家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宫建筑装饰风格宏伟壮丽。波斯帝国灭亡后,古代西亚文化继续对后来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