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中学课程
这是一篇关于教师资格证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 的第二章的重点知识的整理与历年考试真题的知识点标记。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9-18 13:22:21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一)“课程”一词的由来 【单选】
斯宾塞
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专门术语
唐朝
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博比特
专门领域
1918年《课程》书,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朱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最早把”课程“一词,有意义的现实关联
(二)“课程”的概念 【了解】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 的总和及 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等。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单选】
学生(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学科(知识)特征
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课程理论流派【单选、简答】
学科中心课程
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旧三中心
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以知识为中心
主张分科教学
结构主义
倡导发现学习(布鲁纳)
要素主义
重视知识的传授(巴格莱)
永恒主义
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赫钦斯)
活动中心课程【简答】
杜威、克伯屈
新三中心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社会中心课程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社会问题为中心
课程的类型【单选】【辨析】
1.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知识的逻辑体系
间接经验
特点: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活动(经验)课程
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直接经验
2.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学科整合
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
3.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培养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发展学生的个性
4.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体 现 国 家 的 意 志
地方课程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
展 示 学 校 的 特 色
5.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读、写、算)
拓展性课程
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与能力
研究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6.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具有计划性
隐性课程
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可以相互转换
属性动动学学 组织分分合合 要求必修选修 主体国地学校 任务基拓研研 呈现显隐结合
第二节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单选】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合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
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单选】
目标模式
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1.确定目标(最关键)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继续性、序列性、综合性准则
4.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
表态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关注过程
鼓励探索
思过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构成
间接经验
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
直接经验
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得到的知识,是对课程内容的补充
(二)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单选】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关注的是知识的深度
分科课程
横向组织关注的是知识的广度
综合课程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关注的是知识的逻辑
学科课程
心理顺序,关注的是学生心理
活动课程
直线式与螺旋式【基本方式】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三)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单选、辨析】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概念: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 整体规划
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核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重点:单选、辨析】
概念:每门学科的指导文件
作用:
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前中后
②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③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标准
内容:
(旧版)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新版)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核心)、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附录
教材【重点:单选、辨析】
概念: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提纲、参考书、指导书、视听材料
(1)编写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首要原则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切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口诀:科基逻理编联
(2)作用: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
总结:
上一级都是下一级制定的依据 越往上越抽象,越往下越具体
(四)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单选】
社会因素。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客观依据。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水平和需要,制约着课 程的内容。
科学文化知识。知识是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因素。
课程评价【单选】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关注计划
关注预期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过程)
斯克里文
关注实际
关注非预期
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炮灰,干扰项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单选】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2.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单选、简答】
课程功能(核心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内容
生活化、时代化
课程评价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课程结构
均衡性(课时比例)、综合性(综合课程)、选择性(选修课)
学习方式(课程实施)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管理
三级管理
国家、地方、学校
口诀:方平的关节有内功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重点:单选、简答】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 小学:综合;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2. 高中:分科
口诀:小综、高分,初结合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必修课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自小学1年级开始设置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了解】
学生观
发展的人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潜力,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两独一发
教学观
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中心”
以“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以“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以“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习过人
教师角色
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老师
见醋放盐
教师行为
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
自我:强调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探究
赞助盒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单选、简答】
发展性评价
1.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 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 评价内容 综合化
4. 评价标准分层化
5. 评价方式 多样化
6. 评价主体多元化
7. 关注发展过程
口诀:内母猪过重,方去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