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这是一篇关于教师资格证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 的第五章的重点知识的整理与历年考试真题的知识点标记。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9-18 13:24:02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不平衡性
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连续性与阶段性
某些年龄阶段出现新的心理特征
差异性
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定向性与顺序性
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中学生心理发展一般特点
过渡性
表现:半幼稚、半成熟,逐渐接近成人
举例:青少年幼稚期过渡到成熟期。
闭锁性
表现:不轻易表露内心世界。
举例:对同龄人暴露自己真正的思想,与父母从不交心。
社会性
表现:关注社会生活、社会化
举例:开始观察社会风气、法律道德、人际关系等社会行为
动荡性
表现: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
举例:容易走极端,好动好胜;容易偏激、摇摆;思维不定。
独立性
表现:成人感、独立意识。
举例:中学生希望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具备一定的独立性。
不平衡性
表现:心理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生理发展
举例:身高体重在2个发展高峰期0-1岁、青春发育期长得很快,其他时候长得很慢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发展的实质【单选】
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二)发展的结构【单选】
图式: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知识框架
同化: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将新刺激纳入,这时图式只产生量变。
顺应: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单选、辨析】
感知运动(0-2)
特征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对外界事物
1.低级的行为图式
2.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不在眼前,仍存在
前运算(2-7)
特征
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三山实验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集中化思维:作判断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运算就是抽象的逻辑思维
具体运算(7-11)
特征
1.能进行简单抽象思维,但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
2.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
3.思维具有可逆性
4.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标志);
形式运算(11-16)
特征
1.命题推理
2.假设—演绎推理
3.类比推理
4.思维具有灵活性
思维水平接近成人
钟摆实验
口诀:爱奇艺 感签巨星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价值 【单选】
1.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理论与教育 【单选、简答】
文化历史理论
心理发展观
含义
"发展"的实质:个体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表现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
内化学说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摘到桃
2.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三节 中学生情绪情感与意志的发展
一、情绪
(一)情绪概述
1.情绪的概念 【了解】
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2.情绪的特点 【单选】
(1)主观性;
同一件事,不同人不同的反应
(2)社会性;
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同样的刺激,不同的情绪
(3)两极性
情绪两种极端;喜极而泣,乐极生悲
3.情绪的分类【单选】
1.心境(心情)
弥散性、长期性
辐射四周,微弱,平静,且持久的状态
2.激情
爆发性、短暂性、强烈的
3.应激
高度紧张
突发情况,未知情况
(二)情绪的理论【单选】
詹姆斯—兰格理论
刺激→生理反应→情绪
情绪源于身体的反馈
坎农—巴德学说
刺激→脑→情绪
情绪产生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刺激→评定→情绪
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生理唤醒+认知性唤醒(核心)+环境因素
对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认知
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
刺激→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情绪
评价刺激与自身的关系
(三)中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单选、简答】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相比较小学生】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4)持久性和心境化(时间延长)
情绪调节的方法
(1)敏锐的观察情绪
(2)平和的接纳情绪
(3)正确的调整情绪
(4)有效的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四)中学生情绪矛盾性的主要表现: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二、情感
(一)情感的概念【了解】
情感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
(二)情感的分类【单选】
道德感
用道德标准评价
理智感
智力活动中,维护真理、好奇心、求知欲
美感
用审美标准评价
(三)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了解】
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需要迫切
2. 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 情感容易受挫,忍受能力差
三、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单选】
拓展延伸【了解】
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①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
②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①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即人和客观现实)之间的需求关系
②认知过程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③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四、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了解】
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单选】
采取决定阶段
①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两个喜爱目标择其一 既想……又想……
双避冲突
两个厌恶目标避其一 既不想……又不想……
趋避冲突
同一目标兼具好恶 既想……又不想……
多重趋避
多个兼具好恶的目标择其一 既想…又不想…;既想…又不想…
② 确定行动目的
③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三)意志品质【单选、简答】
自觉性(独立性)
相反:易受暗示性、独断性
果断性
相反:优柔寡断、草率决定
坚持性
相反:顽固执拗、见异思迁
自制性
相反:任性、怯懦
第四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了解】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征 【单选】
独特性
稳定性
统合性
多个方面统一发展,发展不好人格分裂
功能性
影响生活,可积极作用,可消极影响
社会性
古今不同,受到社会环境制约
复杂性
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人格,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二、人格的结构
气质
1.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没有好坏之分;先天的
2.气质的类型【单选、辨析、材料】
3.不同气质类型在教学中的意义【简答、材料】
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
1.胆汁质——直截了当,培养自制
2.多血质——适时引导、定期提醒,培养专一
3.粘液质——耐心、多给时间
4.抑郁质——委婉暗示;爱他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性格
1.性格的概念【单】: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是个性的核心
后天形成,有好坏之分
2.性格的结构特征:【单选、简答】
态度特征--核心
对周围人、事物的认知倾向
意志特征
自觉确定目标、调节行为
情绪特征
情绪活动方式
理智特征
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或风格
3.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了解】
(1)遗传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教育
(4)社会文化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4.良好性格的培养【材料】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认知风格类型 【单选、辨析】
场独立 场依存
场独立:内部定向
看自己,不受环境干扰;喜欢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喜欢自然科学(数学等)
场依存:外部定向
容易受环境干扰;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喜欢社会科学
沉思型 冲动型
沉思型:重精度而非速度
答题速度慢,但是很准确
冲动型:重速度而非精度
答题速度快,但是不准确
辅合型 发散型
辅合型:唯一答案
发散型:多种答案
整体型 系列型
整体型:兼顾各种可能
系列型:一步一步
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三、人格特质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二)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单选】
(三)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分类 含义 西米学府团队举例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一个人表现出活泼、好动、善于交际等行为 是隐藏在表面特质背后的、更基本的人格特质。 是人格的内在因素,决定了表面特质的表现 表面上的活泼好动可能源于一个人的外倾性 根源特质 这一根源特质
(四)福利曼和罗斯福的ABCD型人格 【单选】
四、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口唇期(0-1.5岁)
肛门期(1.5-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12岁以后)
(二)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单选、简答】
信任对不信任(0-1.5岁)【婴儿期】
建立信任感,克服怀疑
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5岁-3岁)【儿童早期】
建立自主感,克服羞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学前期】
建立主动感,克服内疚
主动的帮助他人
勤奋对自卑(6、7-12岁)【学龄期】
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
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
建立角色同一(性别和职业),克服混乱
我是谁,我将来想要干什么
亲密对孤独(18-30岁)
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
繁殖对停滞(30-60岁)
建立繁殖感,克服停滞
完美对绝望(60岁以后)
建立完善感,克服绝望
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单选、简答】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1)权威型—孩子退缩、服从、胆怯、不诚实
(2)放纵型—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
(3)民主型—孩子人格健全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第五节 中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能力的定义【了解】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单选、辨析】
构造
一般能力
通用型
等同于智力
特殊能力
专业活动时才用到的
画家,音感
发展趋势
流体能力(液体能力)
先天有关:20岁到达顶峰,30岁之后下降
记忆力下降,反应力等
晶体能力(固体能力)
后天影响:一直上升,25岁之后发展平缓
经验积累:姜还是老的辣;老谋深算;老马识途
流体、遗传、先天;晶体、经验、后天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简答题】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能力的性别差异。
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单选】
遗传因素
环境和教育
早期经验
5岁之前
实践活动
施用累能
主观努力
四、能力的培养【简答】
第一,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第三,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第四,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五,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人才见培训
第六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子主题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单选】
1.自我调控系统的含义
自我调控系统又叫自我意识,是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2.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七节 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一、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单选、材料】
(一)交往方式的隐蔽性
(二)交往动机的多样性
(三)交往欲望趋向强烈
二、正确处理异性交往【材料】
(一)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
(二)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
(三)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胆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
(四)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