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
编辑于2021-08-27 11:02:44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含义
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谁为第一性
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原子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意识第一性: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自己的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他人的意识(有神论)
同一性
具有同一性:可知论
不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
典型代表:康德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哲的特点: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作为人类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如我国的新民主主义
在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中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哲的来源: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
物质的唯一/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
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注意:是“人脑”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
联系
含义: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直接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备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
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发展
含义: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本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不看时间的先后
新事物
符合人民利益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规律
规律的世界观
含义: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征: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
规律的方法论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称矛盾的斗争性
舍身取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矛盾双方的统一又称矛盾的同一性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首要原因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打铁还需自身硬、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形式各有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白马非马”否定了矛盾的特殊性
辩证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的方面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
改革属于量变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革命属于质变
质量互变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防微杜渐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世界观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肯定自身出发,到否定自身,再到否定这一否定回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方法论
坚持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反对循环论和形而上学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的问题
认识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间每一循环的内容,都在向高一级的程度递进
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含义: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特点: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认识
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感性认识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
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的根本目的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真理
含义: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正确反映
特征
绝对性
承认客观真理,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相对性
真理有待于扩展,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发展
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
包含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工具:直接衡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
包含
所有制结构
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地位
产品如何分配
经济基础
占据统治地位(所有制)
上层建筑
故宫、宪法、著作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社会意识
含义: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特点: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不同步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