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长孙博-古代西亚文明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梳理了古代西亚文明的发展脉络,涵盖了各个重要文明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
编辑于2025-09-25 19:51:53【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古代罗马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清晰把握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
这张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按早期、中期、晚期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与变革】 来库古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国的基础,通过重组部落、设立议事会和监察官,塑造了独特的军政体系雅典民主政治则开创了公民平等参与的典范,从梭伦到伯里克利,逐步完善,成为古典文明的璀璨篇章而提洛同盟的建立,凝聚希腊城邦力量,成功抵御波斯入侵,展现了团结的抗争精神这些变革共同书写了古希腊的辉煌历史!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古代罗马在政治、法律、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清晰把握古代罗马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
这张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按早期、中期、晚期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长孙博-古代西亚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一)苏美尔早期文明
1.自然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资源稀缺:干旱与灌溉的难题,抢夺资源导致战争频仍 .地理单元: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是双刃剑,分裂与统一的双重奏 .经济特色: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债务奴隶制兴盛
2.苏美尔文明的起源 . 国家形成的三个文化期:欧贝德文化时期(约前4300﹣前3500)、乌鲁克文化时期(约前3500﹣前3100)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约前3100﹣前2700),自公元前2800年进入苏美尔早王朝时期(前2800﹣前2371年)
3苏美尔城邦的政治与社会状况 .政治制度:城邦首领(恩、恩西、卢伽尔)、贵族会议(阿巴乌鲁)和人民大会(古鲁什.乌鲁),后两者亦合称城邦会议(温肯) . 社会经济状况:神庙土地、公社土地和私人土地;城邦居民四等级构成 城邦混战与乌鲁卡基那改革(拉伽什) · 南、北两大同盟争夺焦点;乌鲁卡基那改革及其失败(约前2378﹣前2371)
(二)阿卡德文明
1.阿卡德王国的统一 .存续时间:自公元前2371﹣前2191年 · 建立者:萨尔贡大帝(前2371﹣前2316年在位),他原为基什王近臣,后推翻基什王的统治,以新城市阿卡德为中心建立王国 . 扩张发展:击败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陆续降服了苏美尔诸城邦;东征埃兰, 建立中央集权制和首支常备军(其人类历史的首创之功)
2阿卡德王国的衰亡 · 国家中兴:纳拉姆·辛(约公元前2291﹣前2255年在位)统治时期 · 由盛转衰:纳拉姆·辛去世后,阿卡德王国国势日衰 · 灭亡:公元前2191年,亡于东北部山区的游牧部族库提人 . 阿卡德对于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王权、领土国家等
(三)乌尔第三王朝
1.《乌尔纳姆法典》 · 历史地位:现今所知世界史上的第一部法典 · 基本内容:土地占用、女奴地位、反对巫术、逃奴追捕、故意伤害等等 . 中央集权:国王大权独揽,城邦降格为地方行政建制、恩西降格为地方官员,职 权主要限于宗教神庙事务
2.乌尔第三王朝的衰亡 . 伊比辛的统治:约前2029﹣前2006年在位,埃兰人和阿摩利人分别从东南和西部交相侵扰,国力极大受损 · 王朝的灭亡:前2006年埃兰人进兵乌尔,伊比辛被俘虏,王朝覆灭;分裂重现
巴比伦文明
(一)古巴比伦王国
1.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与汉谟拉比的统治 . 存续时间:自公元前1894﹣前1595年 · 建立者:阿摩利人首领苏姆阿布姆(约前1894﹣前1881年在位),从城市到城邦. 崛起: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约前1792﹣前1750年在位)时迅速崛起,统一了除亚述和埃什努纳(Eshnunna)之外的整个两河流域 · 中央集权:"众王之王";地方行总督辖区和行政长官双轨制;阿摩利人为核心的严格军事制度;经济统制政策(整合神庙经济、赋税征收、水利工程)
2.《汉谟拉比法典》及其反映的社会 . 法典重现:1901-1902年在埃兰古都苏撒由法国考古队发现,黑色玄武岩石碑的形态· 主要内容:前言、正文、结语组成;正文共282条;涉及诉讼、盗窃、军人份地、租赁、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等方面 . 社会情况:土地制度(王室与私人并存,王室土地分为直领地、服役田和出租地);租赁关系和雇佣关系(契约关系,债务奴隶,自由民内部的分化加剧); .历史地位:全面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状况,对乌尔第三王朝以来新经济秩序的肯定,促进奴隶制经济繁荣,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3.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 . 存续时间:自公元前2113﹣前2006年 · 建立者:乌尔王乌尔纳姆(约前2113﹣前2096年在位),在乌鲁克王乌图赫伽尔 驱逐库提人的基础上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建乌尔第三王朝(新苏美尔时期)
(二)加喜特王朝
1.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 衰亡的隐患:汉谟拉比依靠征服建立的国家,内部矛盾复杂、尖锐 · 国家的衰亡:萨姆苏伊鲁纳时期(约前1686﹣前1648年)各地大规模暴动,东部扎格罗斯山区的加喜特人(Kassites)侵袭,至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北方的赫梯人(Hittie)所灭
2.加喜特王朝(中巴比伦、巴比伦第三王朝) . 立国:赫梯人撤离后,加喜特人建立巴比伦第三王朝(约前1530﹣前1157年). 发展:约公元前14世纪中叶至前13世纪后期为其鼎盛时期,与埃及、赫梯、亚述并雄 . 衰落:前13世纪后期开始,加喜特王朝开始遭到亚述人和埃兰人的入侵 · 灭亡:约公元前1157年,末代君主恩利尔纳丁·阿基被埃兰人俘虏,中巴比伦灭亡
亚述文明
(一)早期亚述与中期亚述
1.亚述历史概述 ·发源地:两河流域北部,底格里斯河中游 .历史分期:早期亚述(约前3000年代末﹣前16世纪)、中期亚述(前15世纪﹣前10世纪)、亚述帝国(前10世纪﹣前612年)
2.早期亚述 .亚述国家的出现:公元前3000年代末阿卡德王国灭亡后,以阿淑尔城(Ashur)为中心出现 . 早期亚述简史:曾先后臣服于两河流域中南部的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沙马什阿达德一世时期(约前1815﹣前1783年)短暂扩张,其后国势衰落;自前16世纪开始,先后隶属于米坦尼和加喜特巴比伦
中期亚述 .亚述再兴:自公元前15世纪末开始,亚述再次强盛 .中期亚述简史:击败加喜特巴比伦,边界大大向南推进;对战米坦尼并攻灭之,改变西亚国际格局;对赫梯形成重大威胁;公元前11世纪后阿拉美亚人的入侵导致中期亚述分崩离析
(二)亚述帝国
1.亚述帝国的兴起 .时间:自公元前10世纪开始 .外部因素:埃及新王国、赫梯帝国与加喜特巴比伦国势日衰,有利于亚述扩张 · 帝国形成:两个多世纪的扩张建立地跨亚非的帝国,铁器时代首个帝国;行省
2.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前745﹣前727年在位)改革 · 行政:大区划分为小行省,边疆地区以自治和监察两手抓 · 军事:划分若干兵种(战车、骑兵、重装轻装步兵、工兵等),战斗力大为增强 .移民:被征服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居民杂处;强迫性质
3.亚述帝国的灭亡 . 国家分裂: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独立,新巴比伦王国建立 . 帝国灭亡: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与米底人联合攻陷尼尼微,至公元前605年,亚述帝国灭亡
(三)新巴比伦王国(迦勒底王国)
1.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 存续时间:自公元前626﹣前538年 · 建立者:塞姆语系(闪米特)的迦勒底人于公元前2千纪末进入巴比伦尼亚,前626年迦勒底人首领那波帕拉沙尔(前626﹣前605年在位)以巴比伦为基地脱离亚述,建国. 崛起:与米底结盟,前612年灭亚述,吞并其西部领土(两河流域南部、叙、巴、腓)
2.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 .大规模扩张: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4﹣前562年在位)向西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诸小国,前587年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逼退埃及,次年攻陷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 好大喜功:大规模建设巴比伦城,为古代之最;古代世界七大奇观"空中花园"
3.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 由盛转衰:尼布甲尼撒二世之后,神庙祭司和工商业奴隶主日益坐大,朝政悉归之. 那波尼德乱政:前555﹣前539年在位,提高月神崇拜的宗教改革,激化了政局动荡;外部波斯帝国兴起,对新巴比伦构成致命威胁 .灭亡: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灭亡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赫梯
1.赫梯文明的重新发现:1906-1912年,小亚细亚波伽兹科伊的泥板文书,哈梯人和涅西特人共同创造 2.古王国与铁列平改革:塔巴尔纳(扩张征服)一哈吐什尔一世(建国定都)一穆尔西里一世(灭古巴比伦)一内乱; 3. 前16世纪后期国王铁列平对王位继承规则的改革(嫡长子继承制) 新王国时期与海上民族:与埃及争霸(卡迭石战役、银板和约);《赫梯法典》(奴隶制度、土地制度)
腓尼基
腓尼基概况:地理范围(四至),是地区和民族的名称而非某个国家(类比于古代希腊) .政治与经济:各城邦政治制度发展不平衡 .主要代表:乌加里特、格巴尔、西顿、推罗 .腓尼基人的殖民活动及其影响
以色列
独立时期:士师时代→统一王国时代(大卫、定都耶路撒冷)→南北分治(以色列王国、犹太王国). 征服时期:公元前63年,罗马灭犹太王国
埃兰、米底和吕底亚
埃兰王国
起源与早期发展:伊朗高原最古居民;前3千纪中建国,都苏撒 .1.对外侵袭:前2006年攻两河流域灭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时期亦屡次进攻两河流域南部 .2.国势衰微:自公元前8世纪先后被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和波斯帝国统治
米底王国
1.族属与早期发展:印欧语系人,前2000年代后期自中亚进入伊朗西北部 发展简史:通过反抗亚述帝国而加强部落联盟,前7世纪建国并独立;在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征服囊括了波斯人 2.改革与争雄:第三王阿克撒列斯改革军队,国力渐强,与新巴比伦联手攻灭亚述,跻身西亚强国之列 3.衰落与灭亡:波斯人的反抗削弱国力,前550年亡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吕底亚王国
1.早期发展:小亚细亚西部,约前1000年建国;前670年麦尔牟纳德王朝统治开始,定都萨尔迪斯。发展简史:前6世纪下半叶占领小亚细亚大片土地,约前591年首次与米底王国争雄 .2.灭亡和地位:前546年亡于居鲁士大帝的波斯帝国,东西方交通要道、深受希腊文化影响
波斯帝国
(一)波斯帝国的兴起与大流士改革
1.波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起源与建国: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前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都波斯波利斯 . 波斯的兴起:推翻米底王国(前550年),继承其原属国,征服吕底亚(前547年)和新巴比伦(前539年) ·早期的扩张:冈比西斯远征埃及(前526年),建立埃及第27王朝(前525年)
2.高墨达暴动 . 高墨达暴动:公元前522年,波斯帝国境内发生,以冈比西斯之弟为名,冈比西斯在回国途中去世 .大流士崛起:同年9月,同出身于阿契美尼德氏族的大流士继位,迅速镇压各地的起义;其历史功绩与《贝希斯敦铭文》
3.大流士改革 · 主要目的:加强王权的需要;大流士建立了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改革内容:军政分权的地方制度;统一铸造货币;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等 .改革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帝国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军政分权的经验
(二)历史地位与波斯之后的西亚
1.波斯帝国的衰亡及其历史地位 帝国的衰亡:长期对外战争(如希腊波斯战争等)极大地损耗了国力,内部争权夺利(大流士二世以后帝位继承紊乱)严重影响了帝国的力量;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灭 ·历史地位:政治(打断原有文明进程,终结古代西亚北非文明);经济(铁器等技术传播;东地中海经济交往);文明(融合东西文明,承上启下桥梁)
波斯帝国灭亡后的西亚 · 塞琉古王国(前305﹣前64年) · 帕提亚帝国(前247-226年) · 萨珊王朝波斯(224-625年)
古代西亚的文字与宗教
1.楔形文字与腓尼基字母 . 楔形文字:苏美尔人;表意、表音、限定构成;影响深远;公元前后被遗忘,至1857年释读成功与亚述学的创立 . 腓尼基字母:喜克索斯人"西奈文字";乌加里特与格巴尔两套字母体系的并存与腓尼基字母成型,有辅音无元音;对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影响;对东方各语言的影响(希伯来、古波斯、安息、阿拉伯)
2.琐罗亚斯德教与犹太教 . 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二元;阿胡拉·马兹达 · 主要教义:崇拜光明与火,故称拜火教;经典《阿维斯塔》;大流士定为国教.以色列犹太教:一神论、耶和华;巴比伦之囚与犹太教形成;圣经《旧约》
3.古代西亚的文学、建筑与科技 《吉尔伽美什史诗》 . 塔庙(乌尔大塔庙) · 亚述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