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第四章: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主要内容包括: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多样性,氧结合蛋白,血红蛋白分子病,免疫系统和免疫球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和分子马达。
编辑于2025-10-07 19:06:39生物化学第四章
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行使催化和转化功能
催化——酶
作为信号分子和信号转导器
激素、生长因子
转运专一的分子和物质
转铁蛋白、血红蛋白
作为结构和支撑成分
α-角蛋白、胶原蛋白、伸展蛋白
起运动和动力作用
肌球/肌动/动力蛋白
具有防卫和保护功能
免疫球蛋白
作为养分的贮存
鸟类胚胎中的卵清蛋白 哺乳动物乳中的酪蛋白
起支架和衔接作用
SH2模块
氧结合蛋白质
肌红蛋白(Mb):主-贮存氧,运输氧
辅基血红素(氧与血红素辅机结合)
血红素( 铁原卟啉Ⅸ)
Fe 2+ 的六个配位键
原卟啉IX与Fe的络合物
Mb的三级结构
功能储存氧,潜水哺乳动物比陆生哺乳动物有高含量的肌红蛋白
Mb=1多肽链(153aa)+1辅基血红素
多肽链脱辅基蛋白称珠蛋白
Pro导致4个转折;Ser,Thr,Asn,Ile的连续出现导致转折 血红素非共价地结合于空穴中 亲水残基几乎在外侧,疏水残基在内侧,半疏水残基部分暴露
O2与Mb结合
近侧His F8(93) 远侧HisE7(64),与02紧密接触
O2结合改变Mb构象
去氧Mb,5个配位键,血红素呈圆顶状或凸形,铁位于卟啉环靠His F8一侧上0.055nm 氧合Mb,6个配位键,血红素平面状,HisF8牵拉F螺旋0.026nm
肌红蛋白氧结合曲线(双曲线)
血红蛋白(Hb):转运氧(运输氧)
血红蛋白是在血液中转运O2的
100ml血有6.5mlO2
血红蛋白的结构
亚基组成
成年人:HbA a2β2 HbA(次要) a2δ2胎儿期:HbF a2γ2 胚胎期: ζ2ε2
HbF的γ亚基与β亚基相似,氨基酸组成中H21残基为Ser,非His残基,↓BPG结合,↑氧的亲和力,利于从胎盘中获取氧
由四个亚基组成;每一亚基缔合有一个血红素辅基
即含有4个Fe2+
Hb 三维结构 (以Hb A为例)
分子是一个球体,四个亚基占据四面体的四个角,血红素辅基位于分子表面E和F螺旋的空穴内,每个亚基一个,四个氧的结合部位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α1β2,α2β1亚基间血红素铁距离为2.5nm,两个不同亚基间即 α1β2,α2β1间作用力大而αα或ββ间作用力小。
亚基的一级结构
α链141aa(H短,D缺),β链146aa(H短) 27aa三肽链,共有9aa高度保守
亚基的三级结构
Hb亚基在结构上与Mb相似与其氧运输功能相适应。 内部为疏水残基,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和保护二价铁。
结合氧时血红蛋白发生构象变化
氧结合显著改变Hb的四级结构
装配接触
α1β1接触和相同的α2β2接触,接触面积大,对亚基装配很重要
滑动接触
a1β2接触,α2β1接触,因氧合作用而发生变化时,这些接触也发生变化四聚体可以看作aβ二聚体的二聚体,去氧合状态到氧合状态两个aβ二聚体间滑动过程。
血红素铁的微小移动
去氧血红蛋白
电子效应,血红素Fe2+的6个d电子占居 5轨道,四个单电子轨道体积大,同时 Fe2+与卟啉环Ⅱ电子静电排斥及 F8His 咪唑基N-Fe键作用使得卟啉环上凸;上凸受到限制,空间效应:咪唑环与卟啉环之间空间排斥,N-Fe键限制,造成卟啉环上凸0.06nm及N-Fe键略有倾斜。
氧合血红蛋白
电子效应,当结合氧时改变Fe2电子排布,四个单电子挤到两个轨道,体积变小,电子排斥力变小,Fe-N 键变短,远端E7 His 的空间位阻,使得卟啉平面能由圆顶状变成平面状Fe-N 变的垂直。
由于卟啉平面的下移,牵引F8咪唑环下移,螺旋F、拐弯 EF 和FG产生位移,构象重调,链间盐桥断裂,β-亚基之间空隙变窄,挤出BPG分子
0.06 → 0.021nm
去氧型和氧合型代表两种不同的构象态
T态:紧张态
8个离子键(盐桥)和每条链HC2和 FG5 间形成链内氢键, 共4个,维持其紧张态
两β亚基间无盐桥,利于T态时与BPG结合
去氧Hb的优势构象
R态:松弛态
氧合 Hb的优势构象
当与氧结合时,由于 F螺旋的移动, 导致链内氢键的断裂,进而带动链间和链内盐桥的断裂,形成松弛态。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是协同的
血红蛋白氧合具有正协同性同促效应
即一个O2的结合增加同一Hb分子中其余空的氧结合部位对O2的亲和力
Mb与O2亲和力>Hb
四级结构寡聚蛋白决定亚基间具有协同效应,氧结合曲线呈形,如何解释这种形曲线为什么有利于氧的运输?
在肺中(高氧分压),血红蛋白与氧气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有利于二者的结合;在组织中(低氧分压),血红蛋白与氧气具有较低的亲和力,有利于二者的解离。这种形曲线更有利于血红蛋白对于氧气运输的功能。
为什么Hb和Mb对氧亲和曲线不同?
血红蛋白通过四级结构的变化实现协同效应,其氧合曲线呈S形的原因。 肌红蛋白只有三级结构,无协同效应。
CO中毒原理
游离/结合血红素与CO的亲和力比O2高 原因:就是因为有空间位阻,CO同O2竞争血红蛋白结合部位→O2无法结合→缺氧中毒
CO与NO与血红素铁配位亲和力>O2
别构效应
分类
同促效应(协同效应)
在同促(别构)酶中活性部位和调节部位是相同的。调节部位与活性部位虽然在空间上是分开的,但这两个部位可互相影响,通过构象的变化,产生协同效应。
分类
正/负 协同
同一分子的配体与底物
异促效应
不同分子的配体与底物
协同性结合机制的两个模型
①协同模型(MWC模型)
②序列模型(KNF 模型)
取决于结合了配体的亚基对相邻亚基的影响
协同模型 序列模型 正协同 √ √ 负协同 × √
H+、CO2和 BPG↑,抑制血红蛋白结合氧能力 [降低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 即促进氧的释放
波尔(Bohr)效应 (H+和CO2)
pH↓(即CO2浓度↑),使S曲线右移(即亲和力降低),使氧合能力↓,促使氧的解离
生理意义
①当血液流经代谢迅速的肌肉时,CO2浓度较高,有利于血红蛋白释放O2,而氧的释放又促使血红蛋白与H+和CO2的结合,起着缓冲血液pH的作用。 ②当血液流经肺部时,由于肺p(O2)高,有利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并因此促进了H+和CO2的释放
去氧血红蛋白对H+的亲和力>氧合的血红蛋白
2,3-二磷酸甘油酸(BPG)降低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
BPG 是血红蛋白的别构效应物
BPG与Hb的结合有利于O2释放,肺部的氧合过程促使BPG离开Hb。
BPG 和血红蛋白亚基的离子链有助于 T 态构象,而血红蛋白的 R态构象孔穴变小无法容纳BPG。
BPG对于R态Hb亲和能力大小顺序
lHbO2> Hb(O2)2> Hb(O2)3
Hb只有一个BPG结合位点
β链 Lys EF6,His NA2, His H21和Val NA1 等残基的正电基团静电相互作用
BPG 调节的相关生理现象
高空适应的代偿性变化
BPG浓度5mmol/L→8mmol/L
氧的S形曲线结合,Bohr 效应以及 BPG 效应物的调节使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达到最高效率,充分反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海拔↑,BPG↑,有利于组织中O2释放
胎儿143His→Ser,BPG亲和力↓
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功能是在血液中结合并转运O2
①Hb的结构 I亚基组成 II三维结构(Hb A) ②氧合引起Hb构象变化 I 氧合显著改变Hb的四级结构 II 血红素铁的微小移动导致Hb构象的改变 III 氧合Hb和去氧Hb代表不同构象态 T R ③Hb的协同性氧结合(Hb氧合曲线)S形 别构效应 ④.H*,CO_和BPG对Hb结合O2的影响 I H+,CO2促进氧的释放 II BPG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 ⑤O2的S形曲线结合,Bohr效应以及BPG效应物的 调节使得Hb输O2能力达到最高效率 ⑥由于能在较窄O2分压范围内完成输O2功能,因此使机体内的O2水平不致有很大的起伏 ⑦Hb的pH也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 ⑧Hb的别构效应充分地反映了它的生物学适应性, 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性
血红蛋白分子病
分子病是遗传的
分子病
基因突变→aa残基遗传性替代→三维结构改变→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
分类
α或β亚基的aa残基更换
镰状细胞贫血
正常人血红蛋白β链Glu6→镰刀型β链NHVal 6 (一级结构改变)
镰刀状细胞血红蛋白可形成纤维状沉淀
三级结构改变,加了非极性侧链 四级结构不改变(不影响氧亲和力和别构性质),但影响【去氧】血红蛋白溶解度
胰岛素分子病
β链的Phe(24)→Leu
缺少α或β亚基
地中海贫血
产生途径
①缺失一个或多个编码血红蛋白链的基因: ②所有基因都可能存在,但一个或多个基因发生无义突变,合成的链含有不正确的氨基酸序列; ③所有基因均存在,但突变发生在编码区之外导致转录受阻或前体mRNA的不正确加工
分类
α-地中海贫血
涉及α链,严重表现为a链缺失,形成同四聚体,无Bohr 效应、别构效应,氧运输能力差,胎儿不正常,出生前后死亡。
β-地中海贫血
β-珠蛋白基因缺失或不表达,不能或不能完全制造β链,依靠胎儿γ链的连续产生。
免疫系统和免疫球蛋白
免疫应答涉及一系列特化的细胞和特化的蛋白质 免疫系统能识别自我和非我 细胞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触发免疫应答 抗体与抗原结合是专一而紧密的
抗体具有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免疫球蛋白(抗体、Ig)
一种可溶性血清糖蛋白,由淋巴细胞产生
特点
高度特异性 多样性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
沉淀反应
结构
IgG
最简单的免疫球蛋白
构成
①2条重链(H),2条轻链(L)[有4条肽链] 二硫键与次级键 连接成Y字形结构 ②2个抗原结合部位
结构域
可变区
有高变区,负责抗体分子对抗原的识别,真正抗体结合部位,其余序列与特有免疫球蛋白结构域有关
恒定区
铰链区
木瓜蛋白酶水解时铰链区发生断裂形成基部片段Fc和两个Fab.
分类
IgA、IgM、IgD、IgE、IgG
抗原
异体蛋白具有强抗原性 半抗原 十蛋白质 具有抗原性
蛋白质的抗原性
分子大小 氨基酸组成和结构
抗原一抗体的生化分析方法
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
免疫扩散 免疫电泳
ELISA 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原理
以待测抗原(抗体)和酶标抗体(抗原)的特异结合反应为基础,然后通过酶活力测定来确定抗原(抗体)含量。
步骤
①用样品抗原包被表面 ②用非特异的蛋白质封闭无抗原区表面 ③用第一抗体与待测抗原温育; ④用酶联的第二抗体温育; ⑤加酶底物 ⑥有色物质生成
免疫印迹测定(Western印迹)
原理
蛋白质经凝胶电泳分离,通过转移电泳将蛋白质条带转移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酶联免疫反应
步骤
SDS 电泳→转移电泳→硝酸纤维膜→封闭→一抗→酶标二抗→显色
蛋白质的分析
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和分子马达
肌肉的主要蛋白质是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细丝和粗丝被组织成有序的结构 肌球蛋白粗丝沿肌动蛋白细丝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