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考研党必备复习资料分享!下图为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框架,包括以下四点内容:实践观、认识论、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考研时间紧张不够用?有这一份导图就够啦!
编辑于2019-08-05 10:25:23在考研英语中,阅读可以说占据了我们考研英语的半壁江山,所以阅读是我们考研英语复习的重中之重,但是到底该如何备考阅读理解题呢?给大家总结了考研英语阅读的解题技巧,快来看看吧~
考研政治马克思原理哲学部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同的人在社会历史中起着不一样的作用。本思维导图总结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以及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同时概述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依照这些因素作用的性质、范围和形式,可以把它们区分为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基本动力和非基本动力、主要动力和次要动力等。其中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考研英语中,阅读可以说占据了我们考研英语的半壁江山,所以阅读是我们考研英语复习的重中之重,但是到底该如何备考阅读理解题呢?给大家总结了考研英语阅读的解题技巧,快来看看吧~
考研政治马克思原理哲学部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同的人在社会历史中起着不一样的作用。本思维导图总结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以及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同时概述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依照这些因素作用的性质、范围和形式,可以把它们区分为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基本动力和非基本动力、主要动力和次要动力等。其中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观 (认识的来源)
实践的本质: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注意: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
错误的观点:
(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限定在道德伦理范畴,狭隘)
(2)在西方哲学史上, 康德把实践看成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有提及劳动,但把实践限定在抽象的精神活动范围之内、狭隘) 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把实践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又狭隘了)
正确的观点
马克思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的特征
直接现实性
实践具有将人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限制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实践主体, 有范围条件。
实践主体的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
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
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客体
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客观存在。 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的不同类型:
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
天然客体
人工客体
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
物质性客体
精神性客体
实践中介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火车、电脑、雷达分别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是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题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两者关系:在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实践的形式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的一种新的实践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两者都是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求。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俗补充:影响认识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实践(直接经验的来源)、间接经验、生理因素等。但实践是决定性影响,其余为重要影响。因此在做选择题的时候要注意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及特征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不同派别对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概念:坚持认识的过程是“从思想和感觉 到 物”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先验论的缺陷: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唯物主义反映论:
概念
坚持认识的过程是“从物 到 思想和感觉”。 都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到的。
直观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消极直观的反映
离开辩证法考索认识问题,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能动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实质是: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关系: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创造离不开反映,存在于反映之中;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在创造过程中实现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
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能动反映论”两个特点(优点):
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认识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判断、推理
需要补充!!
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人的认识(不管感性还是理性)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方法论意义(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概念:理性因素是指认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概念: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
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
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中介环节: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最后环节: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的反复性
概念: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认识的无限性
概念: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发展的。
实践与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任务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真理与价值 (认识的结果)
真理及其特性
1.错误的真理观
主观唯心主义:
休漠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 贝克莱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 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
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 黑格尔说“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
马赫主义
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真理与认同人数无关)
实用主义
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代表人物:胡适)
有用即真理×;真理是有用的√
2.正确的真理观:马克思主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3.特征
客观性(本质属性)
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绝对性
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结合)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人类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的。有待扩展)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地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的,有待深化)
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内涵: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两者辩证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总体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相对性 必然包含并表现着 绝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绝对主义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
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主观随意的东西。
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真理与谬误
关系
相互对立
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对立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全面的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真理转化
真理总是同逻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唯一标准
从直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逻辑证明会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
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
又更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真理与价值
价值的内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通俗理解:对人、社会有没有意义,有 就是有价值
价值的基本特征:
价值的客观性
1.主体的存在和需要具有客观性、2.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时客观的
价值的主体性
两层含义: 1.事物是否有价值由主体判断; 2.价值是由主体创造的。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价值的多维性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社会对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
价值评价
内涵: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也被称为价值判断
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兄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观(了解一下)
内涵:
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核心价值观: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在我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两者辩证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认识世界有助于政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改造主观世界: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改造客观世界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统一的基础:实践
根本动力: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必然和自由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正是这一矛盾的驱动,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呈现出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通俗理解:主要讲自由是发挥能动性) 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通俗理解:主要讲要尊重客观规律)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3.自由是有条件的
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 就认识条件而言,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认知越多,越自由) 就实践条件而言,就是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作出决定的能力,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正好被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自由以必然为限度、自由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胜利的重要法宝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努力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