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
【感官世界:揭秘人体如何感知环境】 开头:从舌尖的甜到耳畔的风,感觉系统像精密仪器般解码世界! 内容结构:1. 感觉概述:定义与分类(内部/外部感觉);2. 核心机制:视觉(折光感光)、听觉(声波定位)、化学感觉(锁匙理论)的生理过程3. 关键现象:适应、对比、补偿及信号检测论4. 影响因素:刺激强度与感受性、温度对味觉的干扰等聚焦皮肤痛觉、平衡觉等细节,解析感官如何塑造认知。
编辑于2025-10-18 20:10:00人格是决定个体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系统,由遗传、环境与自我调控共同塑造T型人格追求冒险刺激,A型人格急躁且渴望成功抑郁质敏感多愁,粘液质沉稳安静人格理论涵盖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流派,测量工具有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因,整合认知与行为,维持人格统一性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对人格形成具有关键影响。
"探索人类成长的奥秘:从出生到成熟,发展心理学揭示生命蜕变的密码! 内容涵盖:1. 发展基础:生理、认知、情绪与道德发展的关键理论(皮亚杰、艾里克森、柯尔伯格)2. 核心机制:依恋、语言、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形成3. 阶段与挑战:产前至成年的敏感期、关键期及自我同一性探索(玛西亚四类型)4. 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如何塑造人生轨迹用科学解码成长,理解每个阶段的独特意义!"
"揭秘知觉的奇妙世界:从错觉到时空感知!本文带你探索知觉的核心机制,包括运动知觉(似动、诱发运动)、时间知觉(脑机制、影响因素)和空间知觉(深度、大小、形状感知)。重点解析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四大特性(恒常性、理解性等)及适应学习规律考前必看:时间知觉三要素(时序/时距/时间点)、埃墨特定律和颞中回的作用,助你快速掌握知觉关键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人格是决定个体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系统,由遗传、环境与自我调控共同塑造T型人格追求冒险刺激,A型人格急躁且渴望成功抑郁质敏感多愁,粘液质沉稳安静人格理论涵盖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流派,测量工具有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因,整合认知与行为,维持人格统一性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对人格形成具有关键影响。
"探索人类成长的奥秘:从出生到成熟,发展心理学揭示生命蜕变的密码! 内容涵盖:1. 发展基础:生理、认知、情绪与道德发展的关键理论(皮亚杰、艾里克森、柯尔伯格)2. 核心机制:依恋、语言、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形成3. 阶段与挑战:产前至成年的敏感期、关键期及自我同一性探索(玛西亚四类型)4. 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如何塑造人生轨迹用科学解码成长,理解每个阶段的独特意义!"
"揭秘知觉的奇妙世界:从错觉到时空感知!本文带你探索知觉的核心机制,包括运动知觉(似动、诱发运动)、时间知觉(脑机制、影响因素)和空间知觉(深度、大小、形状感知)。重点解析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四大特性(恒常性、理解性等)及适应学习规律考前必看:时间知觉三要素(时序/时距/时间点)、埃墨特定律和颞中回的作用,助你快速掌握知觉关键点!"
感觉
感觉概述
什么是感觉
定义
人脑对事物的 个别属性 的认知 (知觉是对 整体 的认知)
物理刺激-换能-神经冲动
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作用
理论作用
感觉是一切高级的、复杂的认知活动的基础
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应用价值
认识外界物体及属性,提供生存及安全信息
认识自身机体状态,调节自身行为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近刺激、远刺激
考夫卡
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
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进刺激时刻变化,远刺激不会有很大变化
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
能量 通过 换能作用 转化为 神经能或者神经冲动
神经特殊能量说
缪勒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不同; 所以我们认识到的是感觉器官上的特殊能量
不承认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认识论上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特异化理论 一对一
不同性质的感觉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
模式理论 (模块化理论)
编码是由 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 引起的
特异化理论+模式理论
感觉的反射性
刺激-感受器-中枢神经-效应器-应答行为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 感觉适应
绝对阈限【R】
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E】
感受绝对阈限的能力
E=1/R
心理测量函数
横:刺激强度 纵:觉察到的百分数
S形:无察觉→部分察觉→全部察觉
感觉适应
持续输入,反应减少,感受性降低,绝对阈限上升
暗适应相反
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最小可觉差
最小可觉差JND
差别感受性
能力
韦伯定律
K=△I/I (△I即JND)
比值恒定
适用中等强度
刺激强度 与 感受大小 的关系
对数定律
提出者
费希纳(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
公式
P=K*lgI
p:心理量;I物理量;K常数
适用
中等强度
幂定律
提出者
斯蒂文斯
公式
P=K*I的n次方
P心理量;I物理量; K和n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受被试态度的影响
反应偏差和信号检测论
反应偏差
与刺激的感觉特性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如判断标准
信号检测论(SDT)
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研究
用来评价 个体的感受性 和 反应标准 对 信号检测 做出的不同贡献
区分两个 独立的过程
感觉过程
决策过程
被试反应
感觉现象
感觉对比
如视觉对比
感觉适应
如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的相互作用
联觉:感冒嗅觉不好,味觉也不好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其他增强
视觉
视觉刺激
可见光波:(紫)380-780(红)
视觉刺激物-光 的特性
光源的特性
具有反射作用的物体表面的特性
视觉的生理机制
折光机制 先是折光,再是感光
眼球
瞳孔
进光
眼球内容物+角膜=屈光系统
房水
晶状体
物体反转,大脑经验适应
调节作用
调节障碍
近视、远视
老化
玻璃体
眼球壁
外:巩膜、角膜
中:虹膜、睫状肌、脉络膜
内:视网膜、视神经内段
感光机制(换能) 视网膜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 (视网膜是光敏感层)
作用
光波→神经信号(换能) 视网膜完成
组成(3)
光感受器(视网膜后端)
杆体细胞
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 视杆细胞的视觉色素叫视紫红质
锥体细胞
双极细胞
作用
整合感受器,传到神经节
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前端) (视神经)
作用
整合双极细胞
中央凹和盲点
中央凹只有椎体细胞
盲点: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此聚合成视神经
水平细胞无轴突细胞
水平细胞
连接感受器
无轴突细胞
连接接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整合视网膜信息,但不没有传到大脑
传导机制
三级传导
聚合作用
多个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神神经兴奋会聚合到一个或少数几个视神经节细胞上
中枢机制
视觉投射区:枕叶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BA17、V1) 是视觉初级加工区,破坏后--盲人 临近的脑区:次级加工区, 损伤后--失认证, 失去视觉词汇、物体、颜色、空间关系、运动、人脸等 的认识能力
视觉感受野
哈特兰提出,休伯和维泽尔进行了研究
定义: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
视觉感受野(多) 对 皮层细胞感受野(一) 的关系---模块化理论
胡伯、威赛尔: 外侧膝状体细胞的感受野呈圆形,中心与周围具有对抗性质,能对细小光点做出反应 皮层细胞的感受野同样有性质对抗的两个区域:开区、关区
侧抑制:相邻感受器相互抑制
视觉分析的通路-米什金
V1皮层是两条通路的发源地
腹侧通路:颞枕叶,what通路,物体识别
背侧通路:顶枕叶,where通路,空间和运动
视觉的基本现象
明度
明暗程度
光的强度
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白色最大,黑色最小
普肯耶现象
白天 锥 对长波 (红)更敏感,锥-555mm
夜晚 杆 对短波 (蓝)更敏感
颜色
三个特性
色调
光的波长
明度
颜色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
颜色感觉的纯度和鲜艳度
纯色最大
灰色为0
颜色混合
加法混合
色光的混合
7色-白
减法混合
颜料的混合
7色-黑
红+绿=灰,互补色
色觉缺陷
色盲
全色盲
视杆视觉,灰白
局部色盲
红绿色盲,伴性遗传,男8%
蓝色盲-缺少蓝色锥体
色弱
脑损伤引起,如V4损伤,称为皮层性色觉缺陷或获得性色觉缺陷
色觉理论
三色说
拮抗加工理论 (四色说) 对立过程理论
两阶段理论
视觉中的空间特性
视觉对比
明暗对比
颜色对比
边界突出和马赫带
侧抑制(不是视觉对比)
明暗变化的边界上,亮区有一条更亮的光带;暗区更暗的线条
视敏度
分辨最小物体或者物体细节的能力
通过视角大小来表示
视角: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的夹角
视力表E,上下边形成的夹角,离的近,夹角大
三种
最小可见敏度
游标敏度
最小间隔敏度
E形标、蓝道环
视觉中的时间特性
视觉适应
明适应
暗适应
暗适应需要40-50分钟
红色眼镜
锥杆、只有杆、之后感受性不再提高
后像
刺激停止,感觉现象没有停止 如:盯亮灯
正后象-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如:闭眼后眼皮上的灯
负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颜色视觉一般为负后像
视觉遮蔽
两个临近的闪光,一个闪光在另一个闪光后, 只能看到后面,看不到前面的
光掩蔽、图形掩蔽、噪声掩蔽
目标刺激在掩蔽刺激之前-后向掩蔽,同时-同时掩蔽,之后-前向掩蔽
闪光融合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CFF(闪烁到融合的临界频率) (闪的太快融合到一起)
听觉系统
听觉刺激
声波
16z-20000Hz
听觉的基本特性
音调
频率
音响
振幅
音色
波形
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和功能
外耳-收集声音
耳郭、外耳道
中耳-放大音量
鼓膜
听小骨
放大音量的作用
生理性传导
卵圆窗、正圆窗
内耳
前庭器官
耳蜗(听觉器官)
骨阶
中阶
前庭阶
基底膜的柯蒂氏器
支持细胞
毛细胞
听觉的感受器、能量转换器
传导
生理性传导
中耳听小骨
声音经中耳的传音装置,声压提高20-30倍
空气传导
中耳室内空气震动
鼓膜引起中耳室内空气振动,经正圆窗传入内耳
骨传导
声音通过颅骨传入内耳
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视觉系统:对侧输入 听觉系统:同侧输入和对侧输入,对侧为主
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听神经,及第八对脑神经, 投射至 脑干髓质-丘脑内侧膝状体-大脑听觉皮层(BA41)
皮下神经核细胞对高频敏感,更高层次的神经细对低频敏感
听觉障碍
传导性耳聋
听小骨受损
助听器
神经性耳聋
耳蜗中的毛细胞
人工耳蜗
刺激性耳聋
刺激太大,毛细胞震掉了
人工耳蜗
声音定位
回音定位
反射
两种机制(3)
时间差
强度差
相位差
听觉的基本现象
音调 1000-4000最敏感
频率 全部20Hz-20000Hz,最敏感1000Hz-4000Hz
频率理论
频率说 (电话理论)
提出者
拉瑟福德
观点
复制
基底膜按相同频率震动
缺陷
只适用于1000Hz以下(基底膜最高1000Hz)
齐射理论
提出者
韦弗尔
观点
神经元通过联合的活动形成
400Hz以下,同拉瑟福德
频率提高时,多个神经纤维联合作用
缺陷
只能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超过5000Hz时,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位置理论 适用于1000Hz以上
位置理论 (地点说、共鸣理论)
提出者
赫尔姆霍兹
观点
上长下短,高低相反
基底膜上的长短不一的纤维共鸣, 共鸣的位置不同,听到的声音不同
缺陷
实际高低频比20000:20;基底膜横纤维长短比为10:1
行波理论 (新位置理论)
提出者
冯-贝克西
观点
上长下短,高低相反,向上推进最大振幅停下来
声音引起基底膜像行波一样震动 高频声音引起的最大振幅靠近蜗低,反之
缺陷
只适用于500Hz以上(难以解释500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音响
振幅
声压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
分贝
音色
波形
声音 掩蔽
纯音的掩蔽
噪声 对 纯音的掩蔽
纯音和噪音 对 语音的掩蔽
与掩蔽音频率 接近 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
低频掩蔽音的掩蔽作用>高频声音的
等响度曲线
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感受行不同
化学感觉
嗅觉
刺激
具有挥发性的、有气味的物质
感受器
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
气体-鼻腔上黏膜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经嗅束传递至嗅觉皮层,初级和次级嗅觉皮层,包括前额叶和边缘系统
特点
不经过丘脑
嗅觉的锁和钥匙理论
味觉
刺激
溶于水的物质
感受器
味蕾
尖-甜; 中-咸; 两侧-酸; 根-苦
温度对味觉的感受有明显的影响
躯体感觉
皮肤感觉
触压觉
适宜刺激
作用于皮肤上的力
触觉
压觉
感受器
神经末梢
迈斯纳触觉小体-轻微
环层小体-深层接触
梅克尔小体-一般性接触
敏感感受顺序:面部、身体、手指、四肢
两点辨别域
温度觉
适宜刺激
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 皮肤表现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
感受器
冷觉
感受器:克劳斯氏球
温觉
感受器:罗弗尼氏小体
感受性
脸的敏感度更高
痛觉
适宜刺激
对身体没有明显伤害的刺激
感受器
自由神经末梢
脊髓门控理论
L型纤维束
疼
S型纤维束
降低疼
内部感觉
动觉
感受器
肌梭(肌肉组织)、腱梭(肌腱)、关节小体(关节)
平衡觉
刺激
加速、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
感受器
前庭器官
半规管
旋转
前庭
直线加速、减速
内脏感觉 (机体觉) (黑暗感觉)
刺激
内脏的活动
感受器
脏器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