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03消化系统疾病-特殊类型胃炎
这是一篇关于特殊类型胃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急性腐蚀性胃炎,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巨大胃粘膜肥厚症 (Mentrier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其他类型。
编辑于2025-10-21 22:42:13特殊类型 胃炎
急性腐蚀性胃炎
(一)急性腐蚀性胃炎:是由于吞服强酸、强碱或其他腐蚀剂所引起的胃壁腐蚀性炎症。病理变化的轻重决定于腐蚀剂的性质、浓度、剂量、当时胃内情况(空腹与否)、有无呕吐及是否得到及时抢救等因素。 主要的病理变化:黏膜充血、水肿,严重者可发生糜烂、溃疡、坏死黏膜剥脱甚至穿孔,后期可引起消化道狭窄。一般可同时出现食管和胃贲门部的损害,并且更为严重。 临床表现:吞服腐蚀剂后,最早出现的症状为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中上腹部剧烈疼痛,常伴有吞咽疼痛、咽下困难、频繁的恶心呕吐。患者可发生虚脱或休克,严重病例可出现食管或胃穿孔的症状。唇、口腔及咽喉黏膜与腐蚀剂接触后,可产生颜色不同的灼痂:与硫酸接触后呈黑色痂;与盐酸接触后结灰棕色痂;与硝酸接触后结深黄色痂;与醋酸或草酸接触后结白色痂;强碱使黏膜透明水肿。因此,应特别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的色泽变化,以有助于对各种腐蚀剂中毒的鉴别。 诊断:首先要问清病史,着重询问腐蚀剂的种类、吞服量与吞服时间;检查唇与口腔黏膜结痂的色泽,呕吐物的色、味及酸碱反应;收集剩下的腐蚀剂作化学分析,对于鉴定其性质最为可靠。在急性期内,禁忌采用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以避免食管、胃穿孔。 腐蚀性胃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中毒,必须积极抢救。吞服强酸、强碱者严禁洗胃,可服牛奶、蛋清或植物油,或用液态黏膜保护剂,但不宜用碳酸氢钠中和强酸,以免产生二氧化碳导致腹胀,甚至胃穿孔。剧痛时可用吗啡、哌替啶镇痛。若继发感染,应选用抗菌药物。抑酸药物应静脉给予或者舌下含服(兰索拉唑口崩片30mg,每日2次),剂量足够并维持到开始口服治疗,以减少胃酸对破损胃黏膜病灶的损伤。在病情好转后1个月或更长时间,可行X线碘水造影检查了解食管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应用内镜检查了解黏膜病变的情况。对局限性狭窄如食管狭窄、幽门狭窄可施行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反复狭窄也可采用覆膜支架置入术、手术治疗等。
定义
腐蚀性胃炎 吞服强酸、强碱、砷、磷、氯化汞等所致。强酸常在口唇、咽部黏膜留下不同颜色的烧灼痂;强碱所致的严重组织坏死多呈黏膜透明肿胀。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穿孔、腹膜炎。幸存者常遗留食管(&)胃流出道狭窄。 对腐蚀性胃炎,应暂时禁食,给予肠外营养,密切监护。内镜检查有助于指导治疗,但须小心谨慎。可放置鼻胃管,清洗或稀释腐蚀剂,引流胃液,防止食管完全狭窄及梗阻。若不清楚腐蚀剂,可饮用牛奶或蛋清进行稀释。对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可考虑气管切开。对胃穿孔、急性腹膜炎应进行手术修补。对后期出现瘢痕狭窄、吞咽梗阻,则需手术或胃镜下扩张或安置支架治疗。对装强酸、强碱等腐蚀剂的容器应有醒目的标记,加强管理。
由于吞服强酸、强碱或腐蚀剂所引起的胃壁腐蚀性炎症
病理
黏膜充血、水肿,严重者可发生糜烂、溃疡、坏死黏膜 剥脱甚至穿孔,后期可引起消化道狭窄。
治疗
吞服强酸、强碱者严禁洗胃,可服牛奶、蛋清或植物油, 或用液态黏膜保护剂,但不宜用碳酸氢钠中和强酸。
感染性胃炎
感染性胃炎:大多数非Hp感染的感染性胃炎病人机体存在免疫缺陷,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化疗期间或之后及垂危状态。 1.细菌感染:化脓性炎症多由葡萄球菌、α-溶血链球菌或大肠埃希菌引起,胃手术及化疗常为其诱因。临床表现为突发上腹痛、恶心呕吐、呕吐物呈脓样、含有坏死黏膜、胃扩张、有明显压痛和局部肌紧张、发热。胃黏膜大片坏死脱落或扩展至胃壁,常伴有败血症。严重坏死、穿孔可导致化脓性腹膜炎,由于基础疾病多致全身性衰竭、营养不良,死亡率高。其他可有结核及梅毒等细菌感染。 2.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可发生于胃或十二指肠,胃镜下可见局部或弥漫性胃黏膜皱襞粗大。组织切片中可见受染细胞体积增大3~4倍,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酷似猫头鹰眼,颇具特征性。
细菌感染: (化脓性炎症)
病因
多由葡萄球菌、α-溶血链球菌或大肠埃希菌引起, 胃手术及化疗常为其诱因。
表现
突发上腹痛、恶心呕吐、呕吐物呈脓样、含有坏死 黏膜、胃扩张、有明显压痛和局部肌紧张、发热。
病理
胃黏膜大片坏死脱落或扩展至胃壁,常伴有败血症。 坏死、穿孔→化脓性腹膜炎;全身性衰竭、营养不良
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
胃镜
胃或十二指肠,镜下可见局部或弥漫性胃黏膜皱襞粗大
活检
可见受染细胞体积增大3~4倍,胞核内可见嗜酸性 包涵体,酷似猫头鹰眼,颇具特征性。
急性化脓性胃炎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二)急性化脓性胃炎:又称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是细菌感染胃壁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黏膜下层最为明显,个案报道可继发于艾滋病、肿瘤化疗、应用免疫抑制药物者等。多由化脓菌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播散至胃壁所致;亦可继发于胃部疾病(如胃溃疡穿孔、胃壁异物嵌顿、胃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等),由致病菌直接从溃疡或病灶进入胃壁,引起蜂窝织炎。 本病起病突然且凶险,以全身败血症和急性腹膜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常有上腹剧痛、寒战、高热、上腹部肌紧张和明显压痛。可并发胃穿孔、腹膜炎、血栓性门静脉炎及肝脓肿。早期进行胃镜检查可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但存在穿孔风险,需谨慎。 应及早给予积极治疗,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休克、水与电解质紊乱等。在感染控制后需要持续应用抗生素维持至少1个月或至病变消失后1周以上,如病变局限而形成脓肿者,可考虑在内镜下穿刺引流治疗,或患者全身情况许可时行胃部分切除术。
病因
细菌感染胃壁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黏膜下层最为 明显,可继发艾滋病、肿瘤化疗、应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发病机制
多由化脓菌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播散至胃壁所致;或 继发于胃部疾病,由致病菌直接从溃疡或病灶进入胃壁
临床表现
以全身败血症和急性腹膜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常有上腹剧痛、寒战、高热、上腹部肌紧张和明显压痛 可并发胃穿孔、腹膜炎、血栓性门静脉炎及肝脓肿。
治疗原则
•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纠正休克、电解质紊乱等 •感染控制后抗生素维持>1个月或至病变消失后>1周 •脓肿者:内镜下穿刺引流治疗,或行胃部分切除术。
巨大胃粘膜肥厚症 (Mentrier病)
(三)巨大胃黏膜肥厚症:又称Menetrier病。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有报道称可能与Hp感染有关。常见于>50岁男性。 临床表现有上腹痛、体重减轻、水肿及腹泻。无特异性体征,可有上腹部压痛、水肿、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粪隐血常呈阳性。内镜可见胃底、胃体部黏膜皱襞粗大、曲折迁回呈脑回状,有的呈结节状或融合为息肉样隆起,大弯侧较明显。皱襞嵴上可有多发性糜烂或溃疡。组织学显示胃小凹增生、延长,伴明显囊状扩张,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胃底腺主细胞和壁细胞相对减少,代之以黏液细胞化生,造成低胃酸分泌。由于血浆蛋白经增生的胃黏膜漏入胃腔,可有低蛋白血症。超声胃镜能清晰显示黏膜第二层有明显增厚改变,超声图像如为低回声间以无回声改变,可帮助诊断。本病需与淋巴瘤、皮革胃、胃克罗恩病等注意鉴别。本症有8~10%可发生癌变,故应对患者密切随访观察。
定义
Menetrier病:属增生性胃病,即慢性肥厚性胃炎。由于表层和腺体的分泌黏液的细胞过度增生,使胃小凹延长扭曲,在深处有囊样扩张并伴有壁细胞和主细胞的减少。胃镜下见胃体皱襞粗大、肥厚、扭曲呈脑回状,胃窦黏膜多正常。因胃黏液分泌增多,较多蛋白质从胃液中丢失,常引起低蛋白血症。此症多见于男性,病因不明。诊断本病时,应注意除外胃黏膜的癌性浸润和淋巴瘤。本病无特效治疗且具有一定的癌变率。
Menetrier病:属增生性胃病,即慢性肥厚性胃炎。 本病无特效治疗且具有一定的癌变率。
发病特点
病因不清,可能与Hp感染有关,常见于>50岁男性
临床表现
•有上腹痛、体重减轻、水肿及腹泻。无特异性体征, •可有上腹部压痛、水肿、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粪隐血(+)
内镜
可见胃底、胃体部黏膜皱襞粗大、曲折迁回呈脑回状, 有的呈结节状或融合为息肉样隆起,大弯侧较明显。
组织学
胃小凹增生、延长,伴明显囊状扩张,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
超声图像
如为低回声间以无回声改变,可帮助诊断。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罕见疾病,胃壁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不伴有肉芽肿或血管炎症性病变,虽然胃壁各层均可受累,多数病变以其中一层为主。胃黏膜活检在诊断中至关重要,表现为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小凹脓肿、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和上皮再生。但当病变仅累及肌层或浆膜下层时,靠胃黏膜活检难以作出诊断。病变范围可累及胃和小肠或仅局限于胃。本病可能因变应原与胃肠组织接触后在胃肠壁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释放出组胺类血管活性物质。 临床表现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抑酸剂难以缓解腹痛,常伴有腹泻,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本病常为自限性,但有些病例可持续存在或复发。治疗可用糖皮质激素。
定义
胃壁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为特征,不伴有肉芽肿或血管炎症性病变。
发病机制
因变应原与胃肠组织接触后在胃肠壁内发生 抗原-抗体反应,释放出组胺类血管活性物质。
病理
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小凹脓肿、坏死伴 中性粒细胞浸润和上皮再生。
临床表现
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抑酸剂难以缓解腹痛, 常伴有腹泻,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
常为自限性,部分可持续存在或复发→可用糖皮质激素
其他类型
(一)胃假性淋巴瘤:也称反应性淋巴滤泡性胃炎,是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淋巴细胞明显增生的良性疾病,诊断依赖病理。 (二)放射性胃炎:多继发于放疗,呈进行性发展,可出现糜烂、溃疡甚至出血。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0mg,每日3次)有效,疗程1~2个月,复查胃镜评估治疗效果。 (三)肉芽肿性胃炎:是胃黏膜层或深层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可见于克罗恩病、结节病、Wegener肉芽肿等。深部胃黏膜活检有助于诊断。治疗基于基础疾病的方案与疗程,如克罗恩病,初治时用激素(泼尼松60mg/d)联合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待1~2个月有效后,再用免疫抑制药物(硫唑嘌吟25~50mg/d)维持1~2年。 (四)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胃假性淋巴瘤
反应性淋巴滤泡性胃炎: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 淋巴细胞明显增生的良性疾病,诊断依赖病理。
放射性胃炎
多继发于放疗,呈进行性发展:糜烂、溃疡、出血 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0mg,tid)有效,疗程1~2个月
淋巴细胞性胃炎
淋巴细胞性胃炎:其特征为胃黏膜表面及小凹内淋巴细胞密集浸润。其与内镜下疣状胃炎相关,后者以结节、皱襞增厚和糜烂为特征。根除Hp可显著改善胃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胃体炎症和消化不良症状。故淋巴细胞性胃炎可能为伴发Hp感染的胃MALT淋巴瘤的癌前疾病。内镜下,淋巴细胞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皱襞粗大,结节样和口疮样糜烂(疣状胃炎)。活检显示固有层扩大,伴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偶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特征
胃黏膜表面及小凹内淋巴细胞密集浸润。其与内镜下 疣状胃炎相关,后者以结节、皱襞增厚和糜烂为特征。 根除Hp改善:淋巴细胞浸润、胃体炎症和消化不良症状
病理
胃黏膜皱襞粗大,结节样和口疮样糜烂(疣状胃炎)。 活检:固有层扩大,伴浆细胞、L浸润,偶见N浸润。
肉芽肿性胃炎
定义
是胃黏膜层或深层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可见于 克罗恩病、结节病、Wegener肉芽肿等。
治疗
深部胃黏膜活检诊断,治疗基于基础病的方案与疗程
方案
初治:激素(泼尼松60mg/d)+免疫抑制剂→1~2个月 维持: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吟25~50mg/d)→1~2年。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见于小肠-回盲部-结肠,也可发生于胃。胃克罗恩病多见于胃窦,常与近端十二指肠克罗恩病共存。
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主要小肠-回盲部-结肠,或胃。 胃克罗恩病多见于胃窦,常与近端十二指肠克罗恩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