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03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治疗
这是一篇关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原则,并发症治疗,药物治疗,常见药物。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5-10-21 22:47:03消化性溃疡 的治疗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一般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治疗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减少并发症。 预后: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使消化性溃疡愈合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病人PU死亡率接近于零,老年病人主要死于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大出血和急性穿孔,病死率<1%。 一般治疗(病人教育): •避免生活过度紧张劳累,溃疡活动期伴并发症时,需卧床休息。戒烟酒,避免食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对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者,可短期予镇静药。可诱发溃疡病的药物在使用时应慎重。 •适当休息,减轻精神压力;改善进食规律、戒烟、戒酒及少饮浓茶、浓咖啡等。停服不必要的NSAIDs、其他对胃有刺激或引起恶心、不适的药物,如确有必要服用NSAIDs和其他药物,建议和食物一起或餐后服用,或遵医嘱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紧张。戒烟酒,避免咖啡浓茶等; 对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者,可短期予镇静药。
药物治疗:PPI (无酸无溃疡)
胃溃疡的胃酸往往是正常或减少(基础胃酸不高), 所以用抗酸剂止痛效果不好。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胃酸升高,往往需要抗酸剂治疗 保守:无酸无溃疡(PPI:奥美拉唑) 溃疡因为并发症才手术,不会因为溃疡而胃大切
胃溃疡→抗HP:四联疗法 (根除胃酸分泌:疗程6周)
四联药:PPI+铋剂(枸橼酸铋)+抗生素2种 2种抗生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 替硝唑/甲硝唑、头孢羟氨苄、呋喃唑酮
2种抗生素:大环内脂(克林霉素)、阿莫西林 替硝唑/甲硝唑、头孢羟氨苄、呋喃唑酮
十二指肠溃疡→抗酸:3受体+1泵 (抑制胃酸分泌:疗程4周)
①H₂-R:最强的法莫替丁 ②胃泌素-R:丙谷胺 ③M-R:哌吡氮平 ④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
胃黏膜保护剂→米索前列醇
米索前列醇(首选,预防NSAIDs所致溃疡)、 硫糖铝、枸橼酸铋钾
内镜治疗
(三)内镜治疗:根据溃疡出血病灶的内镜下特点选择治疗策略。PU出血的内镜下治疗,包括溃疡表面喷洒蛋白胶、出血部位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出血点钳夹和热凝固术等,有时采取2种以上内镜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结合PPI持续静脉滴注对PU活动性出血止血成功率达95%以上。 PU合并幽门变形或狭窄引起梗阻,可首先选择内镜下治疗,常用方法是内镜下可变气囊扩张术,有的需要反复多次扩张,解除梗阻。
治疗方式
包括溃疡表面喷洒蛋白胶、出血点钳夹和热凝固术 出血部位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等(≥2种联用)+PPI
合并梗阻
PU合并幽门变形或狭窄引起梗阻,首选内镜下治疗, 常用方法是内镜下可变气囊扩张术
外科手术
(四)外科手术:PPI的广泛应用及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PU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已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在下列情况时,要考虑手术治疗: ①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经药物、胃镜及血管介入治疗无效时;②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溃疡;③瘢痕性幽门梗阻,内镜治疗无效;④胃溃疡(GU)疑有癌变。 外科手术不只是单纯切除溃疡病灶,而是通过手术永久地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能力。胃大部切除术和迷走神经切断术曾经是治疗PU最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但目前已很少应用。 手术治疗并发症可有:术后胃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痿、术后梗阻、倾倒综合征、胆汁反流性胃炎、吻合口溃疡、缺铁性贫血等。 外科治疗适应证有: ①急性溃疡穿孔;②穿透性溃疡;③大量或反复出血,内科治疗无效者;④器质性幽门梗阻;⑤胃溃疡癌变或癌变不能除外者;⑥顽固性或难治性溃疡,如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多属此类。
手术方式
胃大部切除术和迷走神经切断术:曾是PU最常用 通过手术永久地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能力。
适应症
①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经药物、胃镜及血管介入治疗无效 ②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溃疡;④胃溃疡(GU)疑有癌变; ③瘢痕性幽门梗阻,内镜治疗无效;器质性幽门梗阻; ⑤顽固性或难治性溃疡,如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等。
术后并发症
术后胃出血、术后梗阻、倾倒综合征、 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痿、 胆汁反流性胃炎、吻合口溃疡、缺铁性贫血等
术式
胃大部切除术 (切胃远端2/3~3/4)
♦低胃酸的(Ⅰ型)胃溃疡 毕Ⅰ式吻合:残胃与残留十二指肠吻合(切≥胃50%) ♦高胃酸的十二溃疡或Ⅱ、Ⅲ型胃溃疡 毕Ⅱ式吻合:空肠近端与残留的胃吻合(切≥胃60%) 1.术式选择: ♦毕Ⅰ式胃大切多用胃溃疡 ♦毕Ⅱ式胃大切多用于十二指肠溃疡 ♦Roux-en-Y吻合防止胰液引起的反流性胃炎 2.远端胃大部切除手术范围:切除胃远端2/3~3/4 胃溃疡的分型 Ⅰ型:胃窦部(最常见),低胃酸 →毕Ⅰ Ⅱ型: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高胃酸→毕Ⅱ Ⅲ型:幽门管,高胃酸 →毕Ⅱ Ⅳ型:胃上位(无幽门梗阻),低胃酸, 年龄高,面积大(易出血、穿孔)
•毕Ⅰ式(胃十二指肠吻合术)→胃溃疡
胃溃疡的分型 Ⅰ型:胃窦部(最常见),低胃酸 →毕Ⅰ Ⅱ型: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高胃酸→毕Ⅱ Ⅲ型:幽门管,高胃酸 →毕Ⅱ Ⅳ型:胃上位(无幽门梗阻),低胃酸, 年龄高,面积大(易出血、穿孔)
低胃酸(切≥胃50%)
•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溃疡
胃大切(毕Ⅱ式:胃空肠吻合)分4种: 结肠前 ♦(部分)胃断端与空肠吻合,输入段对(小)弯侧→Eiselsberg法 ♦(全部)胃断端与空肠吻合,输入段对(大)弯侧→Moynihan法 结肠后 ♦(部分)胃断端与空肠吻合,输入段对(小)弯侧→Hoffmenister法 ♦(全部)胃断端与空肠吻合,输入段对(小)弯侧→Polya法
高胃酸(切≥胃60%)
•Roux-en-Y吻合→碱性返流病
毕Ⅱ术后+胆汁性呕吐、 +胸骨后疼痛、体重减轻
迷走神经切断术
支配胃的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的鸦爪支主要支配胃窦部
选择性的迷走神经切断术 (导致胃潴留,加做幽门成形术)
(仍需幽门成形、胃空肠吻合、胃窦切除等胃引流手术,防止胃蠕动减退)
保留迷走神经的腹腔支和肝胆支 切断了支配幽门的"鸦爪支"
高选择性的迷走神经切断术 (不需加做幽门成形术)
保留迷走神经的肝胆支、腹腔支, 特别是"鸦爪支"
并发症治疗
(四)并发症治疗 1.大量出血:①有休克者,需维持生命体征稳定。②使用局部止血药:用冰水或在冰盐水中加入去甲肾上腺素反复灌洗胃腔,也可口服。③全身用药,抑制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40mg,q12h静脉滴注或推注,必要时可增加剂量至80mg或8mg/h静脉泵入,维持使用。PPI的止血效果显著优于H₂RA。生长抑素直接抑制胃酸和胃泌素的分泌,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胃黏膜血流量。④内镜下止血是快速而有效的手段。 2.急性穿孔:禁食并放置胃管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腹腔内继发感染。饱食后发生穿孔,常伴有弥漫性腹膜炎,需在6~12h内施行急诊手术。慢性穿孔进展较缓慢,穿孔毗邻脏器,可引起粘连和痿管形成,必须行外科手术。 3.输出道梗阻:功能性或器质性梗阻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包括:①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代谢性碱中毒;补充能量。②放置胃管,以解除胃潴留。③口服或注射H₂RA和PPI。
PU再出血
活动性动脉出血:90%
PPI+胃镜下治疗,必要时 血管介入治疗或手术裸露血管
裸露血管:50%
PPI+胃镜下治疗
血凝块:25~30%
PPI,必要时胃镜下治疗
溃疡不伴血迹:<5%
PPI
大量出血
①有休克者
需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②局部止血药
冰水或冰盐水+去甲肾上腺素灌洗胃腔,或口服
③全身用药
•PPI>H₂RA:奥美拉唑40mg,q12h,静滴或推注, 必要时可增加剂量至80mg或8mg/h静脉泵入 •生长抑素:直接抑制胃酸和胃泌素的分泌
④内镜下止血
快速而有效的手段
急性穿孔
•禁食并放置胃管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腹腔内继发感染; •急性穿孔:常伴弥漫性腹膜炎,急诊手术(6~12h内); •慢性穿孔:引起粘连和痿管形成,必须行外科手术。
输出道梗阻
①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代碱;补充能量。 ②放置胃管,解除胃潴留。③口服或注射H₂RA和PPI。
药物治疗
PU治疗目标为: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一)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 (1)H₂受体拮抗剂:是治疗PU的主要药物之一,疗效好,用药方便,价格适中,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治疗GU和DU的6周愈合率分别为80~95%和90~95%。 (2)PPI: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PPI入血,进入到胃黏膜壁细胞酸分泌小管中,酸性环境下转化为活性结构,与质子泵即H⁺-K⁺-ATP酶结合,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PPI可在2~3天内控制溃疡症状,对一些难治性溃疡的疗效优于H₂受体拮抗剂,治疗典型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4周的愈合率分别为80~96%和90~100%。值得注意的是治疗GU时,应首先排除溃疡型胃癌的可能,因PPI治疗可减轻其症状,掩盖病情。 PPI是酸依赖性的,酸性胃液中不稳定,口服时不宜破坏药物外裹的保护膜。PPI的肠衣保护膜在小肠pH>6的情况下被溶解释放,吸收入血。 2.根除Hp:PU不论活动与否,Hp阳性病人均应根除Hp,药物选用及疗程。根除Hp可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人依从性差等因素,部分病人胃内的Hp难以根除,此时应因人而异制订多种根除Hp方案。对有并发症和经常复发的PU病人,应追踪抗Hp的疗效,一般应在治疗至少4周后复检Hp,避免在应用PPI或抗生素期间复检Hp出现假阴性结果。 3.保护胃黏膜 (1)铋剂:这类药物分子量较大,在酸性溶液中呈胶体状,与溃疡基底面的蛋白形成蛋白-铋复合物,覆于溃疡表面,阻隔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袭损害。由于PPI的性价比高和广泛使用,铋剂已不作为PU的单独治疗药物。但是,铋剂可通过包裹Hp菌体,干扰Hp代谢,发挥杀菌作用,被推荐为根除Hp的四联药物治疗方案的主要组成之一。服药后常见舌苔和粪便变黑。短期应用本药后血铋浓度(5~14pg/L)在安全阈值之内(50μg/L)。由于肾脏为铋的主要排泄器官,故肾功能不良者应忌用铋剂。 (2)弱碱性抗酸剂:常用铝碳酸镁、磷酸铝、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这些药物可中和胃酸,起效较快,可短暂缓解疼痛,但很难治愈溃疡,已不作为治疗PU的主要或单独药物。这类药物能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增加黏膜血流量、刺激胃黏膜分泌HCO₃⁻和黏液,碱性抗酸剂目前更多被视为黏膜保护剂。 4.PU的治疗方案及疗程:为了达到溃疡愈合,抑酸药物的疗程通常为4~6周,一般推荐DU的PPI疗程为4周,GU疗程为6~8周。根除Hp所需的1~2周疗程可重叠在4~8周的抑酸药物疗程内,也可在抑酸疗程结束后进行。 5.维持治疗:GU愈合后,大多数病人可以停药。但对溃疡多次复发,在去除常见诱因的同时,要进一步查找是否存在其他病因,并给予维持治疗,即较长时间服用维持剂量的H₂受体拮抗剂或PPI;疗程因人而异,短者3~6个月,长者1~2年,或视具体病情延长用药时间。
根除Hp治疗
治疗Hp感染
1.治疗Hp感染:对于消化性溃疡Hp阳性者,应进行Hp感染的治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部分消化性溃疡者在根除Hp后,在无抑酸治疗的情况下能防止溃疡复发。 根除Hp:PU不论活动与否,Hp阳性病人均应根除Hp,药物选用及疗程。根除Hp可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人依从性差等因素,部分病人胃内的Hp难以根除,此时应因人而异制订多种根除Hp方案。对有并发症和经常复发的PU病人,应追踪抗Hp的疗效,一般应在治疗至少4周后复检Hp,避免在应用PPI或抗生素期间复检Hp出现假阴性结果。
消化性溃疡Hp阳性者→根除Hp:四联治疗 1种PPI+1种铋剂+2种抗生素:(10~14天)
治疗至少4周后复检Hp
抑制胃酸治疗 (方案及疗程)
2.抑制胃酸治疗:首选PPI,次选H₂RA。PPI可使胃内pH>3的时间长达15~17h,H₂RA则可使胃内pH>3的时间长达8~12h。碱性制酸药仅作为止痛的辅助用药。Hp相关性溃疡在根除Hp后,可促使小溃疡直接愈合,对溃疡面积较大、有并发症者(如出血,或症状未缓解者),抗Hp感染后仍应继续抗酸治疗2~4周(DU)或4~6周(GU);非Hp相关性溃疡(如NSAIDs溃疡),则采取常规抑酸治疗,DU疗程4~6周,GU为8周。 PU的治疗方案及疗程:为了达到溃疡愈合,抑酸药物的疗程通常为4~6周,一般推荐DU的PPI疗程为4周,GU疗程为6~8周。根除Hp所需的1~2周疗程可重叠在4~8周的抑酸药物疗程内,也可在抑酸疗程结束后进行。
药物
首选PPI:可使胃内pH>3的时间长达15~17h, 次选H₂RA:可使胃内pH>3的时间长达8~12h。
16版疗程
Hp相关性溃疡,溃疡较大、有并发症(出血)者, 抗Hp感染+继续抗酸治疗2~4周(DU)或4~6周(GU)
非Hp相关性溃疡(如NSAIDs溃疡), 则采取常规抑酸治疗,DU疗程4~6周,GU为8周。
9版疗程
•通常为4~6周:DU疗程为4周,GU疗程为6~8周。 •根除Hp所需的1~2周疗程可重叠在4~8周的抑酸 药物疗程内,或抑酸疗程结束后进行。
溃疡预防
NSAIDs溃疡预防
3.NSAIDs溃疡的预防:活动性溃疡者尽可能停用或减少NSAIDs的使用。若需要长期服用NSAIDs,推荐应用高剂量PPI来预防溃疡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溃疡相关危险因素:既往消化性溃疡史,年龄(>60岁),应用抗凝剂,肾上腺皮质激素,NSAIDs的种类、剂量及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等。 对于高风险者(合并消化性溃疡,2项以上的危险因素),建议停用NSAIDs,若不能停用者,推荐选择C0X-2抑制剂。Hp感染是NSAIDs溃疡的独立致病因素。 准备长期服用NSAIDs者;建议根除Hp治疗。心血管疾病者常选择服用阿司匹林和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这可增加溃疡性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虽然氯吡格雷与溃疡无直接关系,但其抗血管生长作用会延缓溃疡的修复,因此建议消化道出血者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均应预防性应用PPI。另外,由于奥美拉唑和氯吡格雷的药物代谢均通过CYP2C19,选用药物时应避免有争议的PPI。
危险因素
既往消化性溃疡史,年龄(>60岁),应用抗凝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NSAIDs的种类、剂量及慢性病 Hp感染是NSAIDs溃疡的独立致病因素。
原则
活动性溃疡者尽可能停用或减少NSAIDs的使用; 若需要长期服用NSAIDs,推荐应用高剂量PPI。
临床
对于高风险者(合并消化性溃疡,≥2项危险因素), 建议停用NSAIDs,若不能停用者,推荐C0X-2抑制剂
应激性溃疡预防
4.预防应激性溃疡:推荐在原发病后以标准剂量PPI静脉输注,q12h,至少连续3天,待病情稳定或已进食后改为口服药或逐渐停药。在积极干预下,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已从20~30%降至5%以下。
原发病后以标准剂量PPI,静滴,q12h,至少连续3天, 待病情稳定或已进食后改为口服药或逐渐停药。
溃疡复发预防
5.溃疡复发的预防治疗:根除Hp感染后,溃疡的复发率明显降低。由于Hp阴性、非NSAIDs相关性溃疡的病因尚不明确,其复发率相对风险高,有条件者推荐每天进行PPI治疗。根除Hp感染后溃疡仍复发者、Hp相关性溃疡而Hp感染未能根除者、长期服用NSAIDs者、高龄或伴有并发症不能耐受者,以及伴有严重疾病者均需使用抑酸药维持治疗。
每天PPI治疗
Hp阴性、非NSAIDs相关性溃疡者
抑酸药维持
根除Hp感染后溃疡仍复发者、长期服用NSAIDs者 Hp相关性溃疡而Hp感染未能根除者、 高龄或伴有并发症不能耐受者,伴有严重疾病者
NSAIDs溃疡
NSAIDs溃疡的治疗、复发预防及初始预防 Ⅰ.NSAIDs溃疡的治疗(已发生溃疡患者) ①可以停NSAIDs:常规使用H₂RA或PPI。 ②不能停NSAIDs:换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治疗药物首选PPI(H₂RA疗效差)。 ③无论能否停NSAIDs:若Hp阳性,应同时根除Hp。 ④已发生NSAIDs溃疡并发症的高危患者:常规予抗溃疡药物预防,首选PPI或米索前列醇。 Ⅱ.复发预防:溃疡愈合后,无论Hp(+)还是(-)→预防NSAIDs溃疡的复发长程维持治疗→首选PPI或米索前列醇。 Ⅲ.初始预防:初始使用NSAIDs患者的预防→首选PPI或米索前列醇(是否常规给药预防溃疡仍有争论)。 NSAIDs溃疡无论是初始预防、治疗还是复发预防,均为首选PPI或米索前列醇,考到NSAIDs溃疡的药物治疗或预防(即题干提到"NSAIDs"+"溃疡"+"药物"等)直接去选项找PPI或米索前列醇。
治疗原则
NSAIDs溃疡无论是初始预防、治疗还是复发预防, 均为首选PPI或米索前列醇
NSAIDs溃疡的治疗 (已发生溃疡患者)
①可以停NSAIDs:常规使用H₂RA或PPI。 ②不能停NSAIDs:换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首选PPI ③无论能否停NSAIDs:若Hp阳性,应同时根除Hp。 ④已发生NSAIDs溃疡并发症的高危患者: 常规抗溃疡药物预防,首选PPI或米索前列醇。
复发预防
溃疡愈合后,无论Hp(+)还是(-)→预防NSAIDs溃疡 的复发长程维持治疗→首选PPI或米索前列醇。
初始预防
初始使用NSAIDs患者的预防→首选PPI或米索前列醇 (是否常规给药预防溃疡仍有争论)。
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GU愈合后,大多数病人可以停药。但对溃疡多次复发,在去除常见诱因的同时,要进一步查找是否存在其他病因,并给予维持治疗,即较长时间服用维持剂量的H₂受体拮抗剂或PPI;疗程因人而异,短者3~6个月,长者1~2年,或视具体病情延长用药时间。
GU愈合后,大多数可以停药。但对溃疡多次复发, 在去除常见诱因的同时,应给予维持治疗, 即较长时间服用维持剂量的H₂受体拮抗剂或PPI。
常见药物
降胃酸的药物
1.降低胃酸的药物 (1)碱性制酸药:中和胃酸,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2)H₂受体拮抗剂(H₂RA):是治疗PU的主要药物之一,选择性竞争结合H₂受体,降低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如西咪替丁。疗效好,用药方便,价格适中,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治疗GU和DU的6周愈合率分别为80~95%和90~95%。 (3)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在酸性环境被激活,对H⁺-K⁺-ATP酶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阻断酸分泌的最后步骤。待新的ATP酶合成后,酸分泌才恢复。长期应用PPI者血清胃泌素可以中度升高(达正常的2~3倍),但临床上尚无肿瘤报道。另外,可引起上腹饱胀、腹痛、便秘、恶心等消化不良表现,或诱发胃肠道菌群过度繁殖。 PPI入血,进入到胃黏膜壁细胞酸分泌小管中,酸性环境下转化为活性结构,与质子泵即H⁺-K⁺-ATP酶结合,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PPI可在2~3天内控制溃疡症状,对一些难治性溃疡的疗效优于H₂受体拮抗剂,治疗典型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4周的愈合率分别为80~96%和90~100%。值得注意的是治疗GU时,应首先排除溃疡型胃癌的可能,因PPI治疗可减轻其症状,掩盖病情。 PPI是酸依赖性的,酸性胃液中不稳定,口服时不宜破坏药物外裹的保护膜。PPI的肠衣保护膜在小肠pH>6的情况下被溶解释放,吸收入血。
碱性制酸药
中和胃酸,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H₂受体拮抗剂(H₂RA)
西咪替丁:选择性拮抗H₂受体,降低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PPI)
在酸性环境被激活,对H⁺-K⁺-ATP酶产生不可逆 的抑制作用,阻断酸分泌的最后步骤。
胃黏膜保护药
2.保护胃黏膜:在酸性环境下与溃疡面的黏蛋白结合,覆盖于胃黏膜上发挥治疗作用,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黏液,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促进前列腺素的分泌,常见有铋剂、硫糖铝等。铋剂能干扰Hp的代谢,用于根除Hp的联合治疗,但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脑病。 (1)铋剂:这类药物分子量较大,在酸性溶液中呈胶体状,与溃疡基底面的蛋白形成蛋白-铋复合物,覆于溃疡表面,阻隔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袭损害。由于PPI的性价比高和广泛使用,铋剂已不作为PU的单独治疗药物。但是,铋剂可通过包裹Hp菌体,干扰Hp代谢,发挥杀菌作用,被推荐为根除Hp的四联药物治疗方案的主要组成之一。服药后常见舌苔和粪便变黑。短期应用本药后血铋浓度(5~14pg/L)在安全阈值之内(50μg/L)。由于肾脏为铋的主要排泄器官,故肾功能不良者应忌用铋剂。 (2)弱碱性抗酸剂:常用铝碳酸镁、磷酸铝、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这些药物可中和胃酸,起效较快,可短暂缓解疼痛,但很难治愈溃疡,已不作为治疗PU的主要或单独药物。这类药物能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增加黏膜血流量、刺激胃黏膜分泌HCO₃⁻和黏液,碱性抗酸剂目前更多被视为黏膜保护剂。
•铋剂:促进前列腺素分泌→肾功能不良者应忌用铋剂。 •弱碱性抗酸剂:铝碳酸镁、磷酸铝、硫糖铝、氢氧化铝 •前列腺素醇:米索前列醇(生理:PG为直接细胞保护因子)
促胃肠动力药
3.胃肠动力药: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可予胃肠动力药。
部分出现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可予胃肠动力药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