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形而上学心身问题
这是一篇关于形而上学,心身问题的思维导图,包含形而上学的概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心身问题的近代方案。
这是一篇有关知识论的思维导图,包含知识论是什么,笛卡尔的普通怀疑和我思故我在,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知识路线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
1.形而上学的概论
1. 亚里士多德创造,康德发展
2. 探讨对象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本质,本性)
怀特海:形而上学即思辨哲学,是关于人类一般观念等一个融贯的,符合逻辑和必然性等思想体系
3. 典型问题
自由意志,心的本性,物的本性,心身关系,数,空间,时间,超自然事物等
为什么存在着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
存在的基本类型,是1,2,还是多?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普遍的理式来统辖世界的秩序?
万物可分解为那些类型
心与物的关系
时间,空间,数
是否有超概念的本体,是人类语言和理性思维无法把握认识的
4. 翻译来源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严复曾翻译为玄学,未被广泛使用
5. 黑格尔评价
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否认了以矛盾观点看待世界的理论,认为其是以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承袭了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观点
6. 发展的历史时期
古典时期
亚里士多德后到中世纪之间
扩展时期
17、18世纪认识论大发展时期,康德对其发展,以及批判
低谷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的发展
复兴
2.柏拉图的理念论
1. 前言
承袭苏格拉底,后继亚里士多德
可感事物是变动不居的,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柏拉图认为仅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知识,知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故存在一个理念的世界,与可感世界不同,接受的是所有事物的共同的类本质——共相。柏拉图称其为“理念”或“形式”。
柏拉图首次比较明确的在哲学上区分了“现象”与“本质”
2. 理念是什么?
是现象世背后的那个不变的、永恒的、非物质的形式或者原型
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
3. 理念存在于何处?
独立于具体事物而永存
灵魂先于身体,神依理念造物
存在于神的心灵或者是理性的最高原则中,故只有通过这种心灵或理性才能加以把握
4. 理念与事物的关系
任何事物要成其本身,必须分有事物的类本质——即理念。
该思维影响了亚里士多德,但后者反对形式(理念)与质料可分的思想
5. 诸理念之间的关系
存在着不同理念所构成的一个实在的等级结构,可见世界是对它的一个反映。在这个理念等级中,我们达到的层次越低,离可见事物越近,知识的普遍性就越少(如我们说“红苹果”。)反之,当我们达到的层次越高(或者说理念越抽象),我们的知识就越有广度(如我们说一般的苹果时。)
6. 我们如何认识理念
(1) 回忆——灵魂在与身体结合之前就熟悉了诸理念,教育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2) 辩证法——将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发现知识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力量,达到对于诸理念的知识。
(3) 通过欲求,爱(爱与)的能力认识理念——这种能力引导人们从美的事物达到美的思想,再达到没得本质。
7. 意义
我们具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使科学知识成为可能:因为科学不去管世纪可见的事物,而是与本质的、普遍的规律打交道
3.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
第一哲学:形而上学
是一门研究存在者之为存在的一门学科,是对存在及其诸原则或原因的研究。
自然主义
基础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是为了认知而去认知某些事情,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纯粹的欲望。
存在不同层次的知识,有些通过感官所得。但感官得不到智慧,后者是科学家拥有的知识。
事物的首要本质是:实体
区分了事物的
偶然性质
本然性质
形上专注点,核心问题即是对实体,也就是一个事物的本然性质的研究
并非独立于性质(形式?)而存在
不存在无质料的形式,也不存在无形式的质料,一切都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
是一物区别于另一物的内在的东西
变化
变化是如何进行的
四因说
事物的四个问题
(1) 是什么
(2) 有什么构造、做成
(3) 是如何被造成
(4) 因为什么目的而变成
四因
(1) 形式因
(2) 质料因
(3) 动力因
(4) 目的因
潜能与现实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见世界是处于运动中的事物构成的,变化是一种运动,运动涉及潜能
例:橡树种子是潜在的橡树,而不是现实
证:
现实优先于潜能
要有潜在的东西,必须已经有了现实的东西
没有现实,就没有从潜在向现实的运动
事物潜在地处于运动之中,但它必须被现实的处于运动中的某种东西推动
4.心身问题的近代方案
笛卡尔界定
心
根本属性:思维
物
根本属性:广延(主要指其空间性)
在人身上有统一性
Q:物理事件引发心理事件,how?
问题:
历史
周敦颐(北宋理学家)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违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禅海蠡测》:人生天地之间,所以超然独贵与物者,以是心耳,心者,人之大本也。
心与物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异质的存在,处于两种不同的本体论和存在论的领域,在人身上却能发生某种交互作用,为什么,如何?
答
二元论
笛卡尔:二元论的相互作用论
心与身的交互发生在人体大脑的唯一结构:松果腺——位于脑球中央
莱布尼茨(德)
马勒伯朗士(法)
神施展奇迹:心物平行论
先定和谐:神一劳永逸地完成奇迹
每出现一个身体事件,神都赋予一次奇迹,由此来保持心理事件和生理事件的平行关系
一元论
唯心主义,观念论
只承认心具有本体论的地位,身体不具有本体论,身体知识心的内容和投射,取消物质存在的事实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物质论
唯物主义及更精致版本——物理主义
世界中具有存在地位的只有物,心是一种物理现象,没有对身体的因果作用
不足:否认了人类体验中最核心的部分:人类的现象体验,牺牲人类的基本事实对某一方面
泛心论
非今天所有,是当代解决身心问题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个事物不论多么低微,它都有类似心智这种性质方面的特质
意见与知识的区别
意见
人们可以认出一个正义的或美的事物,而不知其为何美或正义,因为他没有领会到理念。
知识
即一种关于理念的认识,而理论只能被人的心灵或理性所认识,是感官不能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