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职业理念
教师资格证科目一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完整知识思维导图,主要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1-09-01 00:25:20综合素质思维导图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文件正式提出
199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全国推行实施素质教育
2006《中华人名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素质教育上升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2.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3.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实施一些能够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基础教育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❷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❸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❹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2.新课改的教学观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❷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❸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❶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❷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❸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❶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❷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④教学从“关注科学”转向“关注人”
❶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
❷“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感情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育对象,目的,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学生评价,教学内容
5.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6.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性,基础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
第二节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❶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❷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❸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❶学生是完整的人
❷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❸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❸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❶具体表现: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❷教学启示:循序渐进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❶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❷教学启示:不能搞“成人化”教育
③身心发现的不平衡性
❶具体表现:⑴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⑵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❷教学启示:适时而教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❶具体表现:⑴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⑵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❷教学启示:扬长避短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❶具体表现: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❷教学启示:因材施教
4.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①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不过,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不矛盾,人的全面发展已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各方面平均发展同步发展。
②全面发展的实施途径。
❶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
❷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❸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❹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❺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5.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①教育公正
❶入学机会均等。
❷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❸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②学生的共同发展。
❶学生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❷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❸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❹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❺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第三节教师观
教师职业概述
1.教师的内涵
2.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③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时间的连续性
广延性:空间的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①关注生存阶段
②关注情境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