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知识导图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第二章讲述了教育目的概述、理论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可用于教师招聘或教资考试,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9-07 09:30:17第一节:教育目的
概述
定义
广义:期望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地位
1.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2.教育工作的方向、出发点
3.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4.主题、灵魂
5.最高理想
通常由宪法和法规明确规定的
结构
1.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器
2.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道
层次结构
一级: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级: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三级:教师的教学目标
上对下指导 下是上的具体化
基本类型
作用特点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要求特点
终极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
连续性
实际重视程度
正式决策
非正式决策
体现范围
内在教育目的
知识本身
外在教育目的
较高的教育目的
特点
客观性
产生依据是客观的
内容本身是客观的
抽象性
时代性
社会性
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功能
导向功能
选择功能
评价功能
学校
教师
学生
激励功能
协调功能
确立依据
社会依据
人的依据
确立者
受教育者
哲学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确立原则
统一性原则
偏移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
教育目的的确立
主观性 :个人、某个集团主观意志
客观性 : 现实情况为前提和依据
两者的统一
⑩ 有关理论
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那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社会本位论
柏拉图 、凯兴斯泰纳 、孔德 孔子 、涂尔干 、赫尔巴特
个人本位论
罗杰斯 、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奇 孟子 、洛克 、夸美纽斯 、卢梭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 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
基本的三种价值取向
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
2.马全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劳动分工是导致人片面发展的根源
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精神、身体、个性、社会性
3.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个性的自由发展 (才能、志趣、道德、审美 )
我国的教育目的
1.规定
1996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根本出发点
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力 根本定位
3.内容
德育
地位:灵魂和统帅,方向和保证,动力
德育的性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性质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智育的方向
智育
地位:前提、核心、认识基础、支持
体育
地位:物质基础、特殊保证
学校体育
特点:教育性、基础性
根本任务:增强学生体质
社会体育
特点: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
美育
地位:动力、升华作用
美育的最高层次:创造美
主要内容
艺术美
现实美
自然
社会
教育
科学
学校美育
形式教育
理想教育
艺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地位:实践基础
综合各育,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协调统一 ,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4.素质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5.终身教育
正式+非正式
并非局限于学校
家庭教育在初期起决定性作用,贯穿人的一生
最终目标:维持和改善生活质量
成人教育—主体地位
第二节: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概念
广义
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学制类型
双轨制
欧洲、英国
自上而下(资产阶级子女、学术性)
自下而上(劳动人民子女、职业类教育)
单轨制
美国
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
分支制
前苏联
Y学制
上通下达,左右通畅
我国:从单轨制发展而来 的分支型学制
特点
客观性
规范性
历史性
强制性
我国现代学制的 确立和发展
我国学制发展历程
1902 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
首颁布,未实施
1904 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首实施
承袭日本学制 反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规定男女不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1912-1913 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学制
男女同校、废除读经 学堂—学校
1922 壬戌学制
美国学制为蓝本
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1951《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199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前制度化教育
结构上确立了四种类型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1995 《中华人共民和国教育法》
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基本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横向
普通教育
专业教育
成人教育
学校系统
纵向
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阶段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朝着同一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大众化(15-50%)普及化(50%以上)多样化发展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始于原始社会,教育形态趋于定型,即实体化教育
五大特点
1. 教育主体确定
2.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3.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4. 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5. 以上因素结合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
主要指正规教育,即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核心标志(典型表现):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形成的主要标志: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19世纪下半期)
兴起标志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颁布全国统一的教学宗旨和近代学制
成熟标志
学历社会的出现和发展
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最重要的是改变教育的理念
代表人物
库姆斯
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
非学习化观念
义务教育制度
最早起源于德国
主体:国家、社会、学校、家庭
特点
1. 强制性(义务性)最本质特点
2. 免费性(公益性:学费+杂费不收钱)
3. 普及性(统一性)
4. 基础性
5. 国民性
确立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义务教育制度确立
2006年修订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概念:一生中的各种教育
最早提出:耶克斯利
概念化、体系化: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
最终形成: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地位:打开21世纪之门的钥匙
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学会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