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影史-变革时期(1932-1937)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第四章《变革时期(1932-1937)》思维导图。这一时期,在民族危机和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之下,电影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与以往的电影不同,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开始负载了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历史使命,反抗侵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这个时期电影的基本主题。
这两张思维导图主要参考了北电“小灰皮”《外国电影史》(郑雅玲、胡滨)和《外国电影史纲要》(虞吉),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起到框架作用。
本思维导图是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影史思维导图合集。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本思维导图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做了简单的梳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电影院包场服务流程
暮尚正常运转导图
《我不是药神》电影影评导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漫威观影顺序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变革时期1(1932-1937)
“明星”公司与“电通”公司
“明星”公司
吸收左翼电影人士,开拍摄反映现实题材影片的风气之先
夏衍
《狂流》
阶级冲突
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春蚕》
新文学作品
电影散文化的纪实风格
程步高
严格的纪实方法
开创中国故事片的纪录风格
张石川
重视电影的商业性、娱乐性
《压岁钱》
结构
“串珠”式的散文化特点
写实性生活场景的展现
画面风格
模仿秀兰·邓波儿
洪深
关注都市生活的衰落和贫困
《劫后桃花》
《新旧上海》
郑正秋
《姊妹花》
初步的阶级意识
胡蝶
电影民族化叙事方式
李萍倩
追随时代潮流的进步倾向
沈西苓
《十字街头》
有声片的探索
“电通”公司
四部影片
《桃李劫》
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
《风云儿女》
田汉原作,夏衍分场剧本,许幸之导演
《自由神》
夏衍编剧,司徒惠敏导演
《都市风光》
袁牧之编导
袁牧之
充分利用声音元素
《毕业歌》
《马路天使》
圆熟地运用声画手段,展开了多层面的叙事
对声音技巧与镜头技巧的组合运用到恰到好处
进步电影艺术家集体创作的结晶
司徒慧敏
应云卫
左翼电影人
社会片
弘扬了爱国主义和社会批判意识
把电影文化与社会时局的变化紧密地结合起来
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联华”公司
进步
田汉
主题
反映阶级矛盾
《三个摩登女性》
表现民族抵抗
《义勇军进行曲》
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善于表达情绪和“战斗性”
人物塑造上,理想多于情感、观念多于写实
卜万苍
《母性之光》
《黄金时代》
《凯歌》
“艺华”公司
与田汉合作
孙瑜
“银幕诗人”
爱国进步激情
浪漫化艺术处理
《小玩意》
浪漫化的银幕方式
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表现
《大路》
抗日主题
对筑路工人群像的塑造
一种特殊音响和镜头语言
孙师毅
《新女性》
表现出转型期的几种女性
女作家韦明
女工阿英
电影歌曲的词作者
蔡楚生
《渔光曲》
主题曲《渔光曲》
王人美
艺术特点
平民化方向
将平民意识和时代意识结合得最出色的代表
艺术手法精巧
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充分细腻
善于运用电影手段通过人物的外部动作刻画其内心世界
含泪的笑和形象反喻式的滑稽造型
但杜宇
注重艺术的形式美
保守
吴永刚
批判性与动摇性相交织
《神女》
新颖的、充满寓意又具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
费穆
对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探讨
《天伦》
个人民族文化立场的宣示
艺术成就
近乎宗教式的情调和舒缓的情绪
镜头的运用
音乐的设计
《狼山喋血记》
寓言式叙事方式
朱石麟
沈浮
喜剧
在探索以喜剧形式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天作之合》
钟石根、金擎宇
其他公司
左翼力量的支持
阳翰笙
《逃亡》
紧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革命理性和战斗理想的结合
爱国抗日内容
“软性电影”创作
黄嘉谟、刘呐鸥、黄天始
抽象的娱乐性电影
政治性和特殊的意识形态意义
《化身姑娘》
《喜临门》
受到新兴电影评论家的批判
“新华”公司
“国防电影”
史东山
比较深刻地触及了社会问题
《青年进行曲》
田汉编剧
家庭与社会被一体化
马徐维邦
《夜半歌声》
反抗封建势力的主题
恐怖类型片
商业化宣传
“天一”公司
拍摄商业娱乐片为主
一些具有进步内容的影片
汤晓丹
《飞絮》
《飘零》
反封建色彩、情节剧
电影制片公司
变革时期2(1932-1937)
意识形态倾向占据了显要位置
共产党革命的意识形态的电影理论
新兴电影理论与批评
哲学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
对于中国电影的性质和任务的讨论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
《明星月报》上的讨论
关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任务
关于电影的领导
关于电影的取材
关于电影的创作手法
关于今后要座的工作
新兴电影理论建设的理论成就
十分注意对电影自身特性的研究
尘无
哲学色彩
“宣传”
电影评论
左翼影评家
《我们的陈述:今后的批判是“建设的”》
国民党正统的意识形态电影理论
民族电影理论
卢梦殊
教育电影理论
陈立夫
罗明佑
“软性电影”理论
“艺术至上”、“纯艺术”、“纯娱乐”
《现代电影》等杂志
理论核心
“形式美学论”
刘呐鸥
“娱乐”本位电影观
黄嘉谟
穆时英
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建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