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这是一篇关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归纳总结了关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基本内容两个方面的知识点。
编辑于2021-09-10 13:06:2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概念和性质
内涵
1、心理的种系发展 2、心理的种族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
性质
1、整体性:个体心理是由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心理发展是各种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中实现。
2、社会性:人的心理发展是受人类社会环境制约,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的。
3、活动性:个体心理发展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活动。
4、规律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方向性何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二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1、年龄特征 2、年龄阶段的根源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看待敏感期的问题。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一)婴儿大脑的发展的可塑性
婴儿期大脑的发展是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改变,研究表明,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
婴儿大脑的某一部分受损伤,其本身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是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索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到了婴儿末期,手摆弄物体的动作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婴儿的认知发展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感觉的发展
1、视觉技能的发展 2、听觉技能的发展
(二)婴儿知觉的发展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2、模式知觉 3、深度知觉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婴儿的注意
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1、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2、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3、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二)婴儿的记忆
按记忆内容: 1、情绪记忆 2、动作记忆 3、表象记忆 4、词语记忆
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功能和特殊性
功能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特殊性
设计方式
横向研究设计
优点:适用性、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纵向研究设计
优点: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能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被试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纵横交叉设计具有优势,并可以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新趋势
跨文化比较研究
1、探讨发展的相似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2、探查发展的差异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1、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2、跨领域的综合研究
研究 方法的整合
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
心理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高尔顿 主要观点: 1、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2、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 3、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华生 主要观点: 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2、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二因素论 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 2、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做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 3、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1、观察学习 2、替代性强化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1、低级心理机能 2、高级心理机能 其发展是由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的。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期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2、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图式:即 认知结构。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识结构的过程。
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4、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平衡化是自我调节的实质所在。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2-6,7岁)
这个时期,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合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儿童思维特点: 1、泛灵论、 2、自我中心主义、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5、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思维特点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1、艾理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述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须依赖心理社会经验。归根结底,是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能否得到积极地解决。由此,艾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
3、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
1、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 2、二维的发展阶段说,不只是一维的纵向发展阶段划分,还包括横向维度的人格发展。 3、动态过程,即在人格维度上成功与不成功两极之间具有变化的空间。 4、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个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