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原学习笔记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本图介绍了抗原的概念、抗原分类、超抗原、佐剂、共同抗元与交叉反应。
这是一篇有关抗体的思维导图,从抗体的制备、抗体的机构、抗体的类型、抗体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概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①:抗原基本概念
1: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概念:能与T细胞的TCR和/或B细胞的BCR特异性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或抗体,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特性
免疫原性
(影响因素,书上自行了解)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
2: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化的特殊化学基因。是与抗原识别受体(TCR/BCR)、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化学本质
5~15个氨基酸残基
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
3:抗原化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响应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天然抗原为多价抗原
半抗原为单价抗原
4:T细胞抗原表位与B细胞抗原表位的概念和区别
(1)顺序表位: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线性表位。多位于分子内部,主要由T细胞识别的决定基,少数由B细胞识别。
(2)构象表位: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非线性表位。常位于抗原表面,由B细胞和抗体识别结合的抗原表位
区别:
T细胞表位
识别受体:TCR
MHC分子参与:必需
表位性质:主要是线性短肽
表位大小
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
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
表位类型: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表位
B细胞表位
识别受体:BCR
MHC分子参与:无需
表位性质: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5~15个氨基酸,5~7个单糖或核苷酸
表位类型: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抗原分子表面
5: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1)共同抗原: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又称交叉抗原。
(2):交叉反应: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可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成为交叉反应。
抗原(Ag)
②:抗原的分类
抗原性能
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物质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注:半抗原+蛋白载体→获得免疫原性
根据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的参与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l-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细胞辅助。如细菌脂多糖等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
细菌外毒素、类毒素
抗毒素(马血清):是抗体还是抗原
同种异性抗原
ABO血型抗原
RH血型抗原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自身抗原
隐蔽的自身抗原(眼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等)
修饰的自身抗原(药物等成分使自身组织细胞发生改变)
异嗜性抗原
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A族链球菌→肾小球肾炎、心肌炎
APC内抗原的来源
内源性抗原
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与MHCI类分子结合
外源性抗原
进入APC的内体溶酶体被讲解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
③:超抗原(SAg)
简单了解
概念:是一类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多克隆T细胞(2%~20%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超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
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
与普通抗原区别:
1:极低浓度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2: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
3:需APC参与,不需APC的加工和递呈;
4:无MHC限制;
④:佐剂
概念: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抗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增强物质
种类
生物性佐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
无机化合物佐剂:明矾、氢氧化铝
人工合成佐剂:polyl:C
弗氏(不)完全佐剂:动物实验用
作用机制:
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长抗原在体内滞留时间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呈递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放大免疫应答
生物学作用:
提高免疫原性
提高抗体的滴度
改变循环抗体的类型
促进炎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