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建筑史
本思维导图是对外国建筑史相关知识的整理,主要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编辑于2021-09-17 20:23:44外国建筑史
古埃及建筑
古王国时期
时间
公元前3000年
首都
下埃及 孟菲斯
主要建筑类型
金字塔
由玛斯塔巴演变而来
金字塔的演变过程
成熟的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库富、哈弗拉、门卡乌拉))
库富金字塔剖面(最大的金字塔)
中王国时期
时间
公元前21~18世纪
首都
上埃及 底比斯
主要建筑类型
崖墓
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纵轴线、对称性
哈特什帕苏墓
注重空间纪念性
梁柱体系
递进式、轴线纵深布局的空间序列
特点
依山而建、柱廊围合、强调轴线
原因
底比斯处于峡谷地带,受地理条件影响金字塔不再适用
新王国时期
时间
公元前16~11世纪
首都
上埃及 底比斯
主要建筑类型
太阳神庙
代表
卡纳克和鲁克索的神庙
阿布辛波
石窟形制的阿蒙神庙
特点
注重空间序列的变化,以雕像群和建筑院落强调主轴线
庙宇形制
大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密室
艺术重点
外部大门(又叫牌楼门)
内部大殿
后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
公元前332年被马其顿王征服,公元前30年被罗马征服
建筑成就
形制方面
发展了一系列集中式的,纪念性的,永恒的纪念性建筑物,金字塔为最高成就
结构特征
发明了梁柱体系
空间方面
在崖墓和神庙中,运用了递进式、轴线纵深布局的空间序列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建筑
苏美尔文化
山岳台
崇拜山岳
一种原始拜物教
材料:土坯砌筑、夯土
形制:分为几层,自上而下逐层减小,最上为神堂(庙宇),有坡道或台阶上去
代表
乌尔月神台
一层 黑色 冥界
二层 红色 人间
三层 青色 天堂
四层 白色 明月
正面有三条坡道登上一层台面,各层基底面积逐层减少
亚述王国
萨艮二世王宫
大门形制
4座方形碉楼夹开了3个拱门
宫殿布局
1. 防御性很强
2. 采用大大小小三十个院落,为房间围合而成
3. 两个大院子,从大门进入宫殿第一个院子为瓮城
4. 宫殿西侧建有山岳台
材料与饰面装饰
主要材料为土坯或夯土
墙下用石砌筑,在一些重要的墙外侧贴石板作墙裙,其中石板墙裙作浮雕
人首翼牛像(五条腿)
新巴比伦王国
伊什达城门
空中花园
1. 平地堆砌,模仿波斯山林的特点。多层台,且逐层往上面积缩小
2. 每层台上覆盖花草树木,边缘都建有石构的拱券外廊
3. 可以俯视下面的巴比伦城,种植的植物覆盖了廊柱,整个花园如同挂在空中
波斯帝国
帕赛玻里斯宫殿
1. 信奉拜火教,没有室内宗教仪式的庙宇,露天设祭
2. 布局
宫殿异常华丽,用以体现皇帝的皇权性
大体分为三区:两个大殿(朝觐殿、百柱厅)、财库、后宫
3. 材料主要是石材
总结
伊朗高原
1. 空间组织
分区明确,院落围合,围廊连接
2. 建筑材料
土坯
3. 装饰
大理石、琉璃砖
4. 类型
无庙宇、多世俗
古代西亚的建筑成就
生土技术
饰面技术
拱券技术
空中花园
爱琴文化的建筑
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
有大海作屏障,岛内布局自由,没有防御性
代表
克诺索斯宫
采用类似于天井院的布局,一个建筑单元为:周围房屋围绕一个天井布置。房屋中有一个为主要房间,为“正厅”
宫殿内广泛用一种上大下小的柱子
特点
建筑纤秀华丽、不设防
巴尔干半岛迈锡尼文明
没有大海作防御,建筑本身的防御性很强
代表
泰伦卫城,入城为狮子门
狮子门
狮子门上有一过梁,梁中间宽厚,两侧渐薄,符合承重特点。狮子拱卫的柱子也是上大下小
特点
建筑粗犷雄健,极强的防御性
共同点:以正室为中心的宫殿布置
古代希腊建筑
四个时期
荷马时期
1. 时间
公元前12~前8世纪 英雄时期
2. 氏族制时代
氏族社会此时期开始解体
3. 建筑上很多是继承爱琴文明
古风时期
1. 时间
公元前7~前6世纪 大移民时期
2.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
3. 此时氏族贵族的专制政体强于平民共和政体
4. 英雄守护神脱离泛神。宗教定型,圣地建筑群形成、石头神庙形成、柱式的基本定型
古典时期
1. 时间
公元前5~前4世纪
2. 平民取得胜利,共和制建立
3. 圣地建筑、神庙完全成熟
雅典卫城
帕提农神庙
4. 代表城市
雅典
米利都城
希腊化时期
1. 时间
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末
2. 自由民主城邦的失败
3. 马其顿、亚历山大统一时期
圣地的演进
卫城
卫城是氏族制时代的政治军事宗教中心剑突➡在共和制下成为民间守护神的圣地
神庙为圣地建筑群的中心
如雅典卫城中的帕提农神庙
庙宇形制的演进
形制的来源与演变
形制来源于爱琴文化的“正厅”形制
“正厅”形制独立出来形成独立的神庙建筑
材料
早期的神庙为木构架、土坯
陶片贴面进行防水
空间
强调正面,且包围在贵族住宅中,建筑的完整性没有表现出来,且建筑往往不是规整的长方形
神庙平面的布局形式
小型神庙:只在前端或前后端设置端柱
比较大的神庙:围廊式庙宇,围廊式庙宇和端柱结合
柱式
演变
1. 早期庙宇采用木构架,为了保护墙面四周遮雨棚逐渐演变为廊柱。陶片贴面用于檐部
2. 发现陶片的装饰作用,陶片可加工 线脚、彩绘等装饰
3. 石头庙宇代替木构庙宇后,木构的形式、装饰转移到了石头庙宇上
石质梁柱结构体系各部件(檐部、柱、基座)的样式和它们之间组合搭接方式的完整规范
柱式的组成
各部分从大到小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基座
柱子
组成
柱头
柱身
柱础
主要的承重构建,也是艺术造型中的重要部分
檐部
额枋
檐壁
檐口
特点
1. 既是一种结构方式,又是一种依附于结构方式的艺术形式
2. 柱式规范严谨精致,艺术处理上十分成熟
3. 柱式渗透着尊重人、赞美人的古典主义精神
类型
多立克柱式
无柱础
特点
象征男
沉重、粗大、柱收分明显(上小下大)
柱间距
1.2~1.5个柱底径
柱直径与柱高比
1:4~1:6
柱头
倒置椭圆台
柱身上细下粗,上面有20个凹槽直通上下,槽与槽之间成锋利的尖角,刚毅挺拔
爱奥尼柱式
有柱础
特点
象征女
轻快、秀丽华丽
柱间距
2个柱底径
柱直径与柱高比
1:9~1:10
柱头
涡卷
柱身有24个凹槽,槽与槽之间不相交,保留着一小段圆形柱身外轮廓的弧面
受古希腊人偏爱原因
思想原因
中庸克制
经济原因
成本较低
科林斯柱式
女郎柱
雅典卫城
概述
地理
雅典城中一个孤立的山岗上
入口
西端
为了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主要建筑物贴近西、北、南三个边沿
主要建筑
山门
多立克柱式
胜利神庙
爱奥尼柱式
帕提农神庙
雅典娜守护神
1. 主体建筑(多立克式)
2. 庙宇形制:列柱围廊式
3. 材料:大理石
4. 正面艺术:三段式构图、视差矫正技术、山花处的群雕
伊瑞克提翁庙
波赛顿
开拓新领域
公共建筑类型增多
结构施工技术
砖、面砖、拱券技术
叠柱式、壁柱流行及科林斯柱式特色的形成
集中形制的构图
奖杯亭
莫索列姆陵墓
纪念物由圣地守护神庙变为奴隶主、君主的个人建筑
住宅
三合院、四合院
明厅式住宅
古罗马的建筑
分期
伊达拉里亚时期
罗马共和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
建筑技术
券拱技术
天然混凝土的应用,券拱古罗马发展起来
混凝土
活性火山灰
筒形拱
一系列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
十字拱
两个筒形拱相交形成
拱顶体系
十字拱和筒形拱的组合运用体系
胁架拱
木桁架
墙
柱式的发展与定型
古罗马五柱式
罗马多立克柱式
罗马爱奥尼柱式
罗马科林斯柱式
罗马塔司干柱式
混合柱式
矛盾
券拱与柱式
券拱承重,柱式装饰
柱式与多层
叠柱式
巨柱式
柱式同古罗马大体积建筑
柱式更富有细节
建筑十书
作者
维特鲁威
提出建筑的”三原则“
适用、安全、美观
成就
1. 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2. 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3. 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4. 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战争主题的建筑
凯旋门
特点
方形或矩形构图、券柱式、开间
举例
替度斯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
记功柱
广场
共和时期
罗曼努姆广场
帝国时期
恺撒广场
奥古斯都广场
图拉真广场
剧场
形状
半圆形的观众席+横长方形的化妆室+中间的乐池+舞台
材料
天然混凝土
角斗场
形状
相当于两个半圆形剧场的拼合。椭圆形平面,四周环状的为观众席
材料结构
利用环形筒拱+放射形拱分别覆盖环廊空间和架起观众席
庙宇
继承古希腊庙宇形制
万神庙
住宅与宫殿
天井式住宅
公寓
山坡住宅
巴拉丁山宫殿
阿德良离宫
戴克利提乌姆宫
常饰有各种雕刻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