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14-15章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化学之核酸的物理化学分析的思维导图。王镜岩版生化原创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读这一部分知识点总结的比较全面。欢迎使用~
编辑于2021-09-18 09:22:10核酸的物化性质
核酸水解
酸水解
对酸的敏感性:糖苷键>磷酸酯键;嘌呤糖苷键>嘧啶糖苷键
脱嘌呤:pH 1.6,37℃,对水透析,可完全除去嘌呤 pH 2.8,100℃,1h,亦可完全除去嘌呤
脱嘧啶: 98-100%甲酸,175℃,2 h 三氟乙酸,155℃,60 min(DNA)或80 min(RNA)
利用酸水解可以研究核酸的碱基组成
碱水解
RNA的磷酸酯键对碱敏感
DNA对碱水解有一定的抗性
生理意义(为什么说RNA比DNA更不稳定?有何生物学意义?)
DNA作为遗传物质更稳定
RNA是DNA的信使,完成任务后水解
酶水解
非特异的酶:磷酸二酯酶
专一水解核酸的磷酸二酯酶:核酸酶
1、核酸酶的分类
按底物专一性
核糖核酸酶
脱氧核糖核酸酶
按对底物的作用方式
核酸内切酶
核酸外切酶
按磷酸二酯键断裂的方式
在3’-OH与磷酸基团之间断裂,→5’-(寡)核苷酸
在5’-OH与磷酸基团之间断裂,→3’- (寡)核苷酸
2、核糖核酸酶
牛胰核糖核酸酶RNaseI
最适PH为7.0-8.2
产物为3'-嘧啶核苷酸或以3’-嘧啶核苷酸结尾的寡核苷酸
核糖核酸酶RNase T1
从米曲霉中分离到的
比RNaseI更高的专一性
作用点是3'-G与相邻核苷酸5'-OH之间的连键
产物是3'-鸟苷酸
核糖核酸酶RNase T2
作用点:Ap残基
产物:3'-腺苷酸结尾的寡核苷酸
3、脱氧核糖核酸酶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I
切断双链/单链DNA
产物:5'-磷酸结尾的寡聚核苷酸
牛脾脱氧核糖核酸酶
链球菌脱氧核糖核苷酸
限制性内切酶
细菌中发现,主要降解外源DNA
具有严格的碱基序列专一性
当其作用位点被甲基化后,限制酶就无法降解该DNA
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外源DNA,甲基化酶保护自身DNA
4、N-糖苷酶:水解糖苷键
核酸的酸碱性质
1、碱基的解离
嘧啶和嘌呤化合物杂环上的N及各取代基有结合和释放质子的能力
既有碱性解离也有酸性解离的性质
酸性解离:氢离子主要与N3相结合
2、核苷的解离
戊糖可增强碱基的酸性解离
核糖中的羟基也可发生解离 (pK1’12以上,一般不去考虑)
3、核苷酸的解离
磷酸基使核苷酸具有很强的酸性
4、核酸的滴定曲线(课本P507页 图14-1)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核苷酸由于磷酸基团和碱基的解离,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兼性离子
核酸的紫外吸收
OD260的应用
1、用于定量测定DNA/RNA
OD260=1.0相当于
50 µg/ml双螺旋DNA
40 µg/ml单链DNA(或RNA)
20 µg/ml寡核苷酸(2~10核苷酸残基以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核苷酸片段)
2、判断核酸样品的纯度
纯DNA的A260/A280>1.8,纯RNA>2.0
3.判断DNA是否变性
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变性
定义
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在某些理化因素(高温、强酸强碱、变性剂等)作用下发生断裂,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的现象
不涉及共价键断裂
变性因素:热、酸碱、尿素、甲醛等。
变性DNA伴有A260增加↑(增色效应)、粘度降低↓、浮力密度增高↑、功能丧失。
Tm值
热变性过程中A260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DNA解链一半时的温度)
影响因素
(1) DNA的均一性:均一性愈高的样品,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越小。
(2) G-C含量: 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比关系。 测定Tm值可推算出G-C对的含量。 其经验公式为(G-C)(%) =(Tm-69.3)×2.44
(3) 介质中的离子强度:在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DNA的熔解温度较低,熔解温度的范围也较窄;而在较高的离子强度的介质中,情况则相反,所以DNA制品应保存在较高浓度溶液中,故常在1 mol/L的NaCl中保存。
增色效应
指在DNA解链过程中,由于有更多的共轭双键得以暴露,DNA在260nm处的吸光度随之增加的现象
复性
在一定条件下,变性DNA单链间碱基重新配对恢复双螺旋结构,(此过程称退火)
伴有A260减小(减色效应),DNA的功能恢复。
杂交
不同来源的DNA单链间或单链DNA与RNA之间只要有 碱基配对的区域,在复性时可形成局部双螺旋区,称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
制备特定的探针(probe)通过杂交技术可进行基因的检测和定位研究
核酸的研究方法
一、核酸的分离、提纯和定量测定
1. 核酸制备的原则
防止核酸的降解和变性;要制备天然状态的核酸,必须采用温和的条件,防止过酸、过碱、避免剧烈搅拌,尤其是防止核酸酶的作用。
2.DNA的分离
浓盐法:
SDS-浓盐(1 mol/L NaCl)buffer破碎细胞
离心,取上清
加水(0.14 mol/L NaCl) ,使DNP沉淀
酚/氯仿去蛋白,纯化
CTAB法
液氮中破碎细胞+CTAB(65℃水浴预热)
轻轻震荡,离心,取上清
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混匀,离心(可重复)
上清用70%乙醇沉淀,离心
RNA的分离
注意事项:
①所有用于制备RNA的器皿都要经过高温焙烤、高压灭菌,不能高压灭菌的要用0.1%焦碳酸二乙酯(DEPC)处理
②在破碎细胞的同时加入强变性剂(如胍盐)使RNase失活
③在RNA的反应体系内加入RNase的抑制剂
分离总RNA:用异硫氰酸胍/苯酚/氯仿抽提
分离poly(A) mRNA:通常采用寡聚胸腺嘧啶核苷酸oligo(dT)亲和层析法
核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1)紫外分光光度法: λ=260 nm
2)定磷法
先用浓硫酸或过氯酸将有机磷水解成无机磷。在酸性条件下磷酸与钼酸作用生成磷钼酸,在还原剂存在下被还原成钼蓝(660 nm),通过测定磷含量计算出核酸含量。
3)定糖法
当RNA与盐酸共热时核糖转变为糠醛,它与甲基苯二酚反应呈鲜绿色(670 nm),反应需要 FeCl3作催化剂
DNA在酸性溶液中与二苯胺共热,其脱氧核糖可参与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95 nm处
二、核酸的超速离心
核酸的沉降特性:在超速离心机造成的离心力场中,溶液中的核酸下沉的速率会大大加快
用氯化铯密度梯度沉降平衡法可用于:
核酸密度测定
DNA中G-C含量测定(含量高,浮力密度大)
溶液中核酸构象研究(单链DNA、RNA比双链DNA浮力密度大)
核酸制备(可将DNA、RNA、蛋白质分开 )
三、核酸的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可以在水平或垂直的电泳槽中进行,凝胶经溴化乙锭(EtBr)染色后,可在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四、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DNA的酶法测序
加减法 (1975),终止法 (1977)
终止法: 共分4组,每组按一定比例加入一种ddNTP;能随机掺入合成的DNA链,一旦掺入DNA合成即终止 ;经变性胶电泳,可从自显影图谱上直接读出DNA序列 。
DNA的化学法测序
基本原理
用特异的化学试剂作用于DNA分子中不同碱基,然后用吡啶切断反应碱基的多核苷酸链。用4组不同的特异反应,就可以使末端标记的DNA分子切成不同长度的片段,其末端都是该特异的碱基。经变性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得到测序图谱。
RNA的测序
用酶特异切断RNA链
用化学试剂裂解RNA
逆转录成cDNA→用DNA测序法
五、DNA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是利用单链寡核苷酸引物,对特异DNA片段进行体外快速扩增的一种方法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PCR反应成分
1)模板DNA;2)引物;3)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4)DNA聚合酶(耐高温的Tag酶);5)反应缓冲液、Mg2+等。
PCR反应基本步骤
1)变性:高温使双链DNA解离形成单链(94℃,30s)
2)退火:低温下,引物与模板DNA互补区结合(一般引物Tm 减去3-5°作为PCR反应的退火温度,30s)
3)延伸:中温延伸。DNA聚合酶催化以引物为起始点的DNA链延伸反应(70~72℃)。
六、DNA的化学合成
DNA固相合成(亚磷酸三酯法)
合成时所用单体是核苷酸的亚磷酰胺衍生物
原理:5'-OH用二对甲氧三苯甲基保护基(DMT)、 3'-OH用氨基亚磷酸化合物激活;A和C的杂环上的氨基用苯甲酰基保护,G上氨基用异丁酰基保护
合成完毕后用苯硫酚除去5’-OH上的DMT,用浓氢氧化铵使DNA脱离树脂,再用氢氧化铵除去碱基上的保护剂
干燥、浓缩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