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综合素质学习笔记
教师资格证科一前三章思维导图,包括素质教育观、以人为本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赶快收藏学习吧!
编辑于2021-09-20 15:15:15教资综合素质 (科一)
职业理念
素质教育观
内涵★★★ (提素个性创两全)
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外延☆
连贯的
全方位的
全过程的
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素质
四大任务+创新素质
基本特征☆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大要义
面向全体(全员性)
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
全面提高(整体性)
素质教育终极目标
主动发展(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灵魂
双基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三基
读、写、算
三维★★★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国家政策保障☆
推进新课程改革★☆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
地方
学校
在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践行素质教育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学观)★★★ 学习过人
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关注学科→关注人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以人为本”学生观
我国现代教育观思想渊源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以人为本
学生观★★★ (两独一发)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具有个性与差异的特点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认识、实践、发展的主体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性的需求与责权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段补顺差)
顺序性
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A→B
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
不能一刀切
A和B不同时期的任务
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不同速
不同方面不同步
抓住关键期(个体内)
互补性
身身互补和身心互补
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
个体
发展水平、心理特征(大器晚成)
群体
男女性别差异
因材施教(个体间)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入学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
性别差异
民族
地域
家庭背景
身心发展状况
教师观
教师职业
性质
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责任
对学生、教师、家长、社会负责
价值
社会价值
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个人价值
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 教师观★★★
角色的转变(建研反促) 见盐放醋★★★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启发式教学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教书匠→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教师行动研究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学校的教师→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强调与社区的互动
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行为的转变★★★ 赞助盒饭
对待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
帮助、引导
自我
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合作
教师劳动的特征★☆
复杂性 (多,客观)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学任务的综合性
创造性 (变,主观)
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
教育机智
随机应变
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学生的学习对象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
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
长期性和间接性
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劳动的价值以学生为中介实现的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
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成果
专业发展
包括☆
个体
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
群体
教师职业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重视沟通,提升交往与合作能力
勇于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
建立专业理想(专业精神)
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能力
形成专业自我
途径
师范教育(职前教育)
新教师入职指导(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在职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同伴互助
自我教育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普遍的途径
方法★☆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学观摩
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洞察力
开展微格教学
少数学生为对象
小型的课堂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每天进行回顾
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
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
布置家庭作业
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反思方法
写反思日记
对所见的情景进行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
行动研究
意识
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自主发展的意识
自我诊断
自我规划
寻求支持
自我评价
理论★☆
福勒和布朗 三阶段理论 ★☆
关注生存阶段
处理人际关系或管理学生
关注情景阶段
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伯利纳 五阶段
新手教师阶段
熟悉具体的教学情景,积累教学经验
熟练新手教师阶段
逐渐发展、逐渐整合知识,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胜任型教师阶段
教学行为有目的性,更多的责任心
对于成功和失败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
业务精干型教师阶段
接近认知自动化水平
专家型教师阶段
教学技能达到完全自动化水平
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