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导图笔记
药理学导图笔记,梳理了药理学第一到四章的知识点,包括药理学总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影响药物的因素等。
编辑于2021-10-05 22:11:35药理学
药理学总论
药理学定义: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学科任务: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以降低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为其他生命学科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新药:未曾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新药临床研究一般为四期
药物代谢动力学 定义:是研究药物的 体内过程(包括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 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 式阐释药物在机体内 的动态规律
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
滤过
简单扩散
又称脂溶性扩散,大多数药物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生物膜
特点:不消耗ATP,无饱和现象和抑制现象,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载体
载体转运:主动转运(耗能 ),易化扩散 (不耗能)
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PH值,解离度,脂溶度
体内过程
吸收
口服给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口服给药,上痔静脉不能避免首过消除。
注射给药:静脉、动脉和心内注射不存在吸收过程
呼吸道吸入给药:吸入性麻醉药(易挥发液体或气体)和容易气化的药物
局部用药:局部用药会产生全身作用,全身用药也会产生局部效应
舌下给药:很大程度上能避免首过消除
分布
组织器官血流量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组织细胞结合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细胞内液pH为7.0,细胞外液为7.4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全麻药,催眠药,吗啡脂溶度高易抑制胎儿
血眼屏障
药浓低于血液多以局部用药
代谢
药物代谢意义
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药物代谢时相
Ⅰ相:氧化、还原、水解。药物无活性,活性或↓ Ⅱ相:结合。Ⅱ相水溶性↑,易排出体外
药物代谢酶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CYP)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诱导:利福平,苯巴比妥 抑制:异烟肼,西米替丁
排泄
主要方式:肾脏 其他方式:消化道、肺、皮肤、唾液、乳汁等 胆汁分泌也是排泄
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
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血浆药浓
二室模型
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定比消除(恒比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定量消除(恒量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峰浓度 Cmax:一次给药后的最高浓度,此时吸收和消除达平衡 达峰时间 Tmax 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药物体内相对量
消除半衰期
血浆半衰期描述
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血浆半衰期长短可反映药物消除速度 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按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的药物,一般经过4~5个半衰期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吸收相对量:F=A/D 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血管外/AUC静注)X100%
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之比
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多次给药后药物达到稳态血浆浓度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剂量和给药间隔不变,经4~5个半衰期可分别达到稳态血浆浓度的94%和97%
靶浓度
维持剂量
负荷剂量
个体化治疗
药物效应动力学 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 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 制,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 的关系及临床适应症等 的一门学科
药物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定义: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定义: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兴奋:功能增强→亢进→衰竭 抑制:功能降低→麻痹(应上兴奋药物)
选择性和特异性的关系和意义:特异性和选择性不一定平行(阿托品) 特异性/选择性的意义(治疗针对性/窄谱局限性) 选择性高特异性高,特异性高选择性不一定高
治疗效果: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如青霉素治疗脑膜炎)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病状。(如吗啡镇痛,阿司匹林解热)
不良反应:指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药源性疾病: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
副反应(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原因:药物选择性低 特点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可随治疗目的不同而改变,可自行恢复,不可避免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肝肠循环)时发生的危害反应 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 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也属于慢性毒性 特点: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 产生原因:剂量过大,时间过长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反应。(减量过快)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一类免疫反应 过敏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体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特点无法预知,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与药物作用无关,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 非免疫反应,与剂量有关,症状与药物固有作用有关,药理性拮抗药可能有效,由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最大效应:死亡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研究对象为单一个体 质反应:药理效应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
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Emax)。药物已达到最大效应量时,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 强度:又称效价强度,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数值越小,强度越大 量效变化速度:量效变化速度以曲线的坡度(斜率)表示。曲线越陡,变化越快,治疗量与中毒间的范围越小
效能最大是呋塞米 效价强度是环戊噻
药物安全性指标 半数效应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的作用强度 半数致死量(LD50):使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死亡所需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中毒量(TD50) 治疗指数:LD50/ED50(动物) 可靠安全系数:LD1/ED99 安全范围:ED95~LD5间距
药物安全性 药物A>药物B
剂量 临床最大使用剂量是极量
药物与受体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药物如何与机体细胞结合发挥作用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功能蛋白质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或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匹配结合的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也称第一信使 受点:受体上的某个部位,其构象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正确识别并特异地结合某些立体特异性配体,这种特异的结合部位称受点 受体的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相比较,亲和力大作用强, 亲和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 内在活性: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 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只有亲和力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但不产生效应
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
完全激动药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 部分激动药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
拮抗药
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非竞争性拮抗药: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A是激动药 B是竞争性拮抗药 C是激动药 D非竞争性拮抗药
受体类型: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细胞内受体,其他酶类受体
细胞内信号传导: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
受体的调节
脱敏: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组织下降的现象 增敏: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使用拮抗药造成
影响药物的因素
药物因素
给药途径 吸收速度:吸入>舌下>直肠>肌肉>皮下>口服>皮肤
药物相互作用
药效动力学方面
协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由于药效学的影响,使原有的效应增强
拮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由于药效学的影响,使原有的效应减弱
代谢动力学方面
血浆蛋白结合,肝药酶诱导剂,竞争性抑制排泄
机体因素
年龄
性别
遗传因素
遗传多态性,种族差异,个体差异,特异质反应,代谢差异,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和特殊反应
疾病状态
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反应性降低,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变 急性耐受性(tachyphylaxis):药物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及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依赖性(dependence):习惯和成瘾性的统称
习惯性(habituation):连续用药后患者产生精神上的依赖。如果停药患者会发生主观不适感,但对机体不形成危害
成瘾性(addiction):用药后会产生欣快感,一旦停药会出现严重的生理体能的紊乱。这种生理的紊乱成为戒断现象(abstinence 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