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概述
本图是中公教师书籍中红色字重点,总结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课程的词源及概念、课程的类型、课程理论流派。适合教资人对教资的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重难点总结。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中公教师书籍中红色字重点,总结的思维导图,适合教资人对教资的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重难点总结。
中公教师书籍中红色字重点,总结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适合教资人对教资的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重难点总结。
中公教师书籍中红色字重点,总结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教学原则的概念和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适合教资人对教资的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重难点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课程概述
课程的词源及概念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了课程,意思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美国学者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的类型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一门新的学科的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学科固有属性来划分)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来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来划分)
必修课程
必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允许个人选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
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具有平等的地位和作用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呈现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划分)
显性课程
公开课程,学校情境中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小,有计划性
隐性课程
杜威《经验与教育》提出连带学习,美教育家克伯屈提出附属学习
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和非学术的)
主要表现形式
观念性隐性课程(学风,校风)物质性隐性课程 学校建筑 制度性隐性课程 学校管理体制 心理性隐性课程 人际关系状况
基础型课程(读写算) 拓展型课程(选修课) 研究型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理论
主要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
优点:传授科学知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多数教师习惯,课程简单。缺点:缺少知识的整体性,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增加学习负担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以及学生克伯屈,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
优点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强调实践活动,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的各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缺点夸大了学生个人经验的作用,没有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
社会中心课程论
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优缺点
优点 重视与社会的联系,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 缺点 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 夸大了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