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染色体与DNA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染色体与DNA总结,包括染色体的组成与结构、DNA结构、DNA的复制、DNA的损伤与修复等。
编辑于2021-10-10 18:16:50染色体与DNA
一、 染色体的组成与结构
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区别
原核生物: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无真正细胞核,DNA一般位于类核体上,DNA是共价、闭合双链分子,染色体与蛋白质结合疏松。
真核生物:染色体位于真核细胞核仁内,DNA与蛋白质完全融合在一起。
2、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蛋白质
组蛋白:呈碱性,与DNA结合维持染色质结构。有H1、H2A、H2B、H3、H4
组蛋白的修饰作用:甲基化、乙基化、磷酸化及ADP核糖基化等。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和蛋白质的特定位点上。
非组蛋白:呈酸性,主要包括酶类和与细胞分裂相关的蛋白质。有组织专一性和种属特异性。
少量RNA:为DNA的合成提供引物。
3、染色体DNA的包装
核小体:由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大约200bp DNA组成的。八聚体在中间DNA分子盘绕在外。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串珠样结构:DNA缠绕八聚体1.75圈,然后与H1连接形成的结构。
过程
双链DNA→核小体→螺线管→超螺旋体→染色单体
长度压缩:7倍→6倍→40倍→5倍 缩减了 8400倍
4、染色体与基因组DNA
原核生物基因组DNA特征
结构简单:多为单拷贝基因;整个DNA几乎都为调控基因和结构基因;DNA与其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
存在转录单元:在基因组中成簇存在的功能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所转录的mRNA分子即多顺反子mRNA。
有重叠基因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特征
基因组庞大
存在大量重复序列:有很多多拷贝基因
基因组中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
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基因是断裂基因,mRNA须剪切掉内含子才成为成熟的mRNA
存在大量顺式作用元件:有些与DNA的复制起始有关,为非编码序列
反式作用因子:能够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可能为非组蛋白
存在大量DNA多态性
有端粒结构
补充
C值佯谬:单倍体基因组的DNA(碱基对)总量与生物的复杂程度不成正比。
由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大量重复序列造成
N值佯谬:基因组的功能基因数目与生物的复杂程度不成正比。
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程度不仅取决于基因数目,还取决于基因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网络的复杂性和精确性。
K值佯谬:染色体数与生物的复杂程度不成正比。
不重复序列: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结构基因基本上都属于不重复序列;通过基因扩增可合成大量蛋白质。
中度重复序列:包括各种tRNA、rRNA以及部分结构基因,如组蛋白基因。
高度重复序列:只存在于真核生物;由6-100个碱基组成。
二、 DNA的结构
一级结构
1、概念:四种核苷酸按照一定的连接顺序连接,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
2、连接方式: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端与下一位核苷酸的3’OH端形成3‘—5’磷酸二酯键,其中磷酸基和戊糖基构成DNA链的骨架,可变部分为碱基。连接方向:5‘—3’,整体上看是从3‘—5’。
3、碱基的名字
RNA(NMP):AMP、CMP、GMP、UMP
DNA(dNMP):dAMP、dCMP、dGMP、dTNP
二级结构
1、DNA双螺旋模型
大沟、小沟与氢键:A-T氢键只有两个,易打开,有利于蛋白质结合以及解旋,因此主要位于大沟处,;而G-C氢键有三个,相对不易打开,因此主要位于结构相对紧密的小沟处
2、分类
B-DNA:结构最稳定,A-T丰富
A-DNA:当B-DNA的一条链/两条链被RNA取代时,变构成A-DNA
Z-DNA:需要特定蛋白帮助固定,与基因调节有关,进行转录或其他某些生理结构时会出现;能够阻碍核小体形成,有益于同源染色体区域重塑
临近调控系统与远距离调控系统:PPT P83
三级结构
细菌质粒DNA(环状双链DNA)
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完整的质粒DNA,呈负超螺旋。
开环DNA(ocDNA):一条链保持完整环形,另一条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
线性DNA(lDNA):两条链均断裂形成
质粒DNA结构的鉴定:在电场作用下,相同分子质量的质粒DNA迁移率cccDNA>lDNA>ocDNA。
三、 DNA的复制
1、DNA的半保留复制
验证:将母链DNA用N15标记,其他碱基用N14标记,DNA复制数代以后观察N14和N15的数值。
2、过程
起始
以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为例,其只有一个起始点OriC。OriC:由3个13bp的串联重复序列和4个9bp的反向重复序列组成。
机制:DnaA蛋白在ATP的作用下与4个9bp的反向重复序列组合在一起,卷成筒状;再在HU蛋白的作用下识别并使3个13bp的串联重复序列形成开环结构;最后DnaB蛋白在DnaC蛋白的帮助下每六个为一组分别与两条DNA链结合,起始DNA复制。
形成复制叉后,DNA解链酶解开DNA双链,并且DNA链在SSB蛋白的作用下双链保持打开,DNA聚合酶Ⅲ开始合成子链。由于复制方向为5‘→3’,合成的子链为一条连续合成的前导链和数条半不连续的后随链,即冈崎片段,冈崎片段的合成需要DNA引物酶制造引物。
延伸方向
定点开始单向复制:复制从一个起始点开始,以同一方向合成两条链。
定点开始双向复制: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的最主要形式。从一个特定位点解链,沿两相反方向各生长出两条链,形成一个复制泡。
两点开始单向复制:由两个起点开始,形成两个复制叉,各以一个单一方向合成一条新链。
终止:当复制叉前移遇到20bp的重复性终止子序列(Ter)时,Ter-Tus复合物能阻止复制叉的前移,当相反方向复制叉到达后在DNA拓扑异构酶的作用下使复制叉解体,释放子链DNA。
有关酶
真核生物
DNA聚合酶α:合成DNA引物
DNA聚合酶δ:主要的复制酶
原核生物
DNA聚合酶Ⅰ:修复损伤、填补空缺、切除引物
DNA聚合酶Ⅲ:是主要的复制酶。效率高
DNA连接酶:连接nick
3、特点
共性特点
复制是半保留的
复制方向:单向双向均可进行,其中双向较为常见
复制开始时需要一段引物RNA,在复制进行当一定程度时被切除,以一段DNA代替
复制具有严格的保证复制准确性的机制
原核生物
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复制速度相对较快
真核生物
有多个复制起始点,复制速度相对较慢
为线性DNA,有端粒
复制叉处有复制因子C和PCNA帮助合成前导链和后随连
四、 DNA的损伤与修复
损伤
引起损伤的因素
自发性损伤
物理因素:辐射、紫外线等
化学因素:烷基类物质
类型:碱基脱落、碱基改变、嘧啶二聚体、碱基的取代、碱基的插入或缺失、链的断裂等
修复系统
DNA聚合酶的校对功能:复制过程中进行
错配修复系统(复制后修复)
酶扫描并识别错配碱基和邻近的GATC序列并切除包括错配碱基的两者之间的DNA序列。最后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填充缺口。起作用的酶:DNA聚合酶Ⅰ和DNA连接酶
尿嘧啶-N-糖苷酶修复系统(复制后修复)
原因:胞嘧啶的自发脱氨氧化
发生之后经ung-ase识别,由AP内切酶切除,最后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将DNA补全。
嘧啶二聚体的修复(复制后修复,紫外照射后发生):相邻的嘧啶之间形成氢键,使DNA易断裂。
损伤修复系统
光复活修复(复制前修复):以可见光激活PR酶(光敏裂合酶),使其去除相邻嘧啶之间的氢键。
重组修复(复制后修复):损伤的DNA合成子链后,将完整链上的正确序列填补到与损伤的DNA母链结合的子链上,再用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补全提供正确序列的DNA链。
SOS修复(复制中修复):DNA复制时直接跳过错误碱基。
限制修复系统:对付外源DNA的入侵
冈崎片段切除引物后形成gap,DNA聚合酶Ⅰ补全gap后又形成nick,最后由DNA连接酶消除nick,形成一个完整的DNA链。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也在DNA的损伤修复中起作用。
染色体与DNA
三、DNA的复制
1、DNA的半保留复制
概念:
验证:将母链DNA用N15标记,其他碱基用N14标记,DNA复制数代以后观察N14和N15的数值。
2、过程
起始
以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为例,其只有一个起始点OriC
OriC:由3个13bp的串联重复序列和4个9bp的反向重复序列组成。
机制:DnaA蛋白在ATP的作用下与4个9bp的反向重复序列组合在一起,卷成筒状;再在HU蛋白的作用下识别并使3个13bp的串联重复序列形成开环结构;最后DnaB蛋白在DnaC蛋白的帮助下每六个为一组分别与两条DNA链结合,起始DNA复制。PPT图97
形成复制叉后,DNA解链酶解开DNA双链,并且DNA链在SSB蛋白的作用下双链保持打开,DNA聚合酶Ⅲ开始合成子链。由于复制方向为5‘→3’,合成的子链为一条连续合成的前导链和数条半不连续的后随链,即冈崎片段,冈崎片段的合成需要DNA引物酶制造引物。PPT图93
延伸
方向
定点开始单向复制:复制从一个起始点开始,以同一方向合成两条链。
定点开始双向复制: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的最主要形式。从一个特定位点解链,沿两相反方向各生长出两条链,形成一个复制泡。
两点开始单向复制:由两个起点开始,形成两个复制叉,各以一个单一方向合成一条新链。
终止:当复制叉前移遇到20bp的重复性终止子序列(Ter)时,Ter-Tus复合物能阻止复制叉的前移,当相反方向复制叉到达后在DNA拓扑异构酶的作用下使复制叉解体,释放子链DNA。
有关酶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Ⅱ
DNA聚合酶Ⅲ:是主要的复制酶。效率高
DNA连接酶:连接nick
3、特点
共性特点
复制是半保留的
复制方向:单向双向均可进行,其中双向较为常见
复制开始时需要一段引物RNA,在复制进行当一定程度时被切除,以一段DNA代替
复制具有严格的保证复制准确性的机制
原核生物
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复制速度相对较快
真核生物
有多个复制起始点,复制速度相对较慢
为线性DNA,有端粒
复制叉处有复制因子C和PCNA帮助合成前导链和后随连
四、DNA的损伤与修复
损伤
引起损伤的因素
自发性损伤
物理因素:辐射、紫外线等
化学因素:烷基类物质
类型:碱基脱落、碱基改变、嘧啶二聚体、碱基的取代、碱基的插入或缺失、链的断裂等
修复系统
DNA聚合酶的校对功能:复制过程中进行
错配修复系统(复制后修复)
酶扫描并识别错配碱基和邻近的GATC序列并切除包括错配碱基的两者之间的DNA序列。最后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填充缺口。起作用的酶:DNA聚合酶Ⅰ和DNA连接酶
尿嘧啶-N-糖苷酶修复系统(复制后修复)
原因:胞嘧啶的自发脱氨氧化
发生之后经ung-ase识别,由AP内切酶切除,最后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将DNA补全。
嘧啶二聚体的修复(复制后修复,紫外照射后发生):相邻的嘧啶之间形成氢键,使DNA易断裂。
损伤修复系统
光复活修复(复制前修复):以可见光激活PR酶(光敏裂合酶),使其去除相邻嘧啶之间的氢键。
重组修复(复制后修复):损伤的DNA合成子链后,将完整链上的正确序列填补到与损伤的DNA母链结合的子链上,再用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补全提供正确序列的DNA链。
SOS修复(复制中修复):DNA复制时直接跳过错误碱基。
限制修复系统:对付外源DNA的入侵
冈崎片段切除引物后形成gap,DNA聚合酶Ⅰ补全gap后又形成nick,最后由DNA连接酶消除nick,形成一个完整的DNA链。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也在DNA的损伤修复中起作用。
修复损伤、填补空缺、切除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