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分子生物学 第三章 从DNA到RNA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五版,第三章 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 详细展现了转录的基本内容: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转录产物的加工以及RNA的再编辑和不连续转录、反式拼接等,深入剖析了转录的机制。
编辑于2021-11-05 18:05:39第三章 RNA转录
一、转录起始
RNApol识别DNA启动子并与之结合,形成转录泡,之后通过启动子
原核生物
RNApol
α亚基(2个):前端α亚基解开DNA双链,尾端α亚基聚合DNA双链。
β亚基:负责催化磷酸二酯键,与ρ因子竞争RNA链3'末端。I位点:与ATP或GTP专一性结合;E位点:催化与矫正。
β'亚基:功能同SSB蛋白,负责固定编码链(非模板链)。
核心酶
用于转录的延伸和终止,依靠静电引力与DNA模板结合,结合力较低,半衰期短,速度快
σ亚基:使全酶识别启动子并与之结合,不同的σ亚基识别不同的启动子,可重复使用。
全酶
用于转录的起始,依靠空间结构与DNA模板结合,结合力较强,半衰期长,与DNA模板专一性结合(专一识别启动子),转录效率低
启动子
四要素:-35位点(TTGACA)、-10位点(TATAAT)、+1位点以及-35位点和-10位点之间16~18bp的距离(这个距离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DNA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降低RNApol聚合酶的结合效率)。
CAP-cAMP结合位点(上游):存在基因的正调控。有位点Ⅰ和位点Ⅱ,二者具有协同效应,位点Ⅱ与CAP-Camp复合物结合后,促使RNApol进入sextama框。
lac操纵子模型:当机体中葡萄糖充足时,lacI基因编码蛋白 I(阻遏蛋白单体),组成的阻遏蛋白四聚体于DNA链结合,使转录无法进行,达到基因的负调控效果(图1)。而当机体中缺乏葡萄糖时,乳糖含量增多,乳糖作为诱导物与阻遏蛋白四聚体结合,使之失去活性,无法与DNA链相结合,从而有可能使转录得以进行。
RNApol结合位点(下游):
过程:①全酶识别启动子的-35序列(R位点)并与之结合,形成封闭型启动子复合物(二元复合物:全酶+DNA);②全酶的一个适合位点到达-10序列区域,使其熔解,形成转录泡,同时全酶向-10序列移动,与之结合牢固,自此形成开放型启动子复合物(二元);③全酶中β亚基开始催化第一个磷酸二酯键,形成三元复合物(全酶+DNA+磷酸二酯键);④σ因子从全酶上脱落,延伸阶段开始。
真核生物
RNApol(主要为RNApol Ⅱ):主要负责hn RNA的转录,含有两个大亚基和7~12个小亚基。大亚基中有C末端结构域(CTD),其中含有一段保守氨基酸序列的多个重复,根据不同生物的酶活性不同,重复数目也不同。
三种RNApol均不专一识别启动子,并且起始过程中需要很多辅助因子参与
CTD中的Ser和Thr可被高度磷酸化,磷酸化后的RNApol更易离开启动子,转录进入延伸阶段。
启动子:
二、转录延伸
原核生物:①起始时,σ因子有利于β和β'亚基具有与DNA专一结合的构象;②形成一个磷酸二酯键后,σ因子解离,β和β'亚基构象发生变化,核心酶向前滑动;③底物NTP不断加到RNA链的3'-OH端。始终保持三元复合物的结构。
真核生物:在多种辅助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完成。
三、转录终止
原核生物
终止子
序列不同的终止子使终止程度发生变化,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途径之一
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子(内在终止子):有茎环结构,茎中G、C含量较多,茎末端有连续的U串。不需要ρ因子就可实现转录的终止。
在RNApol向前延伸时,茎环结构与RNApol发生作用,阻碍RNA链的释放,造成高度延宕,U串可能为杂交链的解离提供信号。又由于杂交链之间的结合力较弱,转录终止。
依赖ρ因子的终止子:有茎环结构,茎中G、C含量较低,茎末端无连续U串,需要ρ因子的存在才可实现转录的终止。
ρ因子与RNA链结合,沿RNA的5'-3'移动,当茎环结构阻碍RNApol的前进,造成高度延宕时,就为ρ因子追赶RNApol提供了机会,从而完成转录的终止,杂交链解链。
真核生物
RNApolⅡ的终止子:类似原核中的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子,靠RNApolⅡ本身完成终止。有茎环结构和U串
RNApolⅢ的终止子:类似原核生物,有茎环结构和U串。但U串位于茎环结构的顶端,环和柄对转录的终止同等重要。
四、转录产物的后加工
原核生物
RNA中的甲基化及常见的修饰核苷酸:原核生物中主要为碱基的修饰;真核生物中为核糖和碱基的修饰
mRNA:半衰期仅几分钟,是一种基因表达调控的手段。
rRNA和tRNA:半衰期几小时,较稳定
成熟分子和转录产物差别:5'单磷酸/三磷酸;分子大小;异常碱基
真核生物
帽子结构(5'端)
单细胞真核生物只有帽子0 帽子1是大多数真核生物的主要帽子形式 帽子2存在于某些真核生物中
帽子0(Cap-0):例PPT80页。RNA链第一个碱基的5'端与7-甲基鸟核苷共用一个三磷酸二酯键,形成一个帽子结构。
帽子1(Cap-1):第一个核苷酸的2'-OH位点发生甲基化
帽子2(Cap-2):第二个核苷酸的2'-OH位点上产生甲基化
甲基供体为S-腺苷甲硫氨酸(SAM);戴帽子的为RNA鸟苷酸转移酶(戴帽酶)
功能:为核糖体识别RNA提供信号;增加mRNA的稳定性,使5'端免受外切核酸酶的攻击 ;与某些RNA病毒的正链合成有关。
多聚(Poly A)尾(3'端)
识别(有其他因子参与)和添加位点:内切酶(360KDa)识别切点上游13-20bp处的AUAAA和切点下游的GUGUGUG(单细胞真核生物除外)并切除一段序列,然后由RNA末端腺苷酸转移酶(polyA聚合酶)催化添加尾部。尾部约长200bp。PPT P84
功能:可能与核质转运有关;与RNA寿命有关;与翻译有关
六、不连续转录和反式拼接
不连续转录:一个研究锥虫的可变表面糖蛋白基因的实验发现,一种完整mRNA的前导序列及特异基因编码的mRNA序列部分的转录是不连续的,前导序列和特异mRNA分子之间的拼接方式为反式拼接。
前导序列:由位于基因组其他区域的连续重复序列转录而来,约200copies,每个重复单位的3'端还有100base左右的一段序列。
每个重复单位的前导序列后面存在一个真核生物典型的5'拼接点GU,而完整mRNA的特异基因编码的mRNA序列的前面有一个保守的3'拼接点AG,以及分支点A
顺式拼接:通过去除一个RNA分子的内元,使外元拼接在一起的拼接方式。
反式拼接:发生在两个RNA分子之间的、由前导序列与特异基因编码的 mRNA 序列部分形成成熟mRNA 的拼接方式。拼接时形成Y型结构。
反式拼接过程:GU和A连接
RNA的再编辑:指某些RNA,特别是mRNA前体的一种加工方式,导致DNA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方式:核苷酸残基的插入、删除或取代
意义:①校正。拯救突变位点,校正基因表达;②调控。构建或去除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③扩充。使基因产物获得新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RNA的再编码:RNA编码和读码的方式发生改变。mRNA在某些情况下不是以固定的方式翻译,而可以改变原来的编码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
五、内元的去除仅限真核生物
分类
根据内元中是否有中部核心序列来分类 中部核心序列:在有些内元中,含有4个重复的保守序列,长度为10 ~ 20bp,4个保守序列构成一种二级结构,在拼接中起重要作用
Ⅰ类内元:含有中部核心结构,主要存在于细胞器基因和核基因中
特点:属于自我拼接,形成明显的二级结构,Ⅰ类内元的拼接依赖于这些二级结构(能为自我拼接提供活性位点)
5'拼接点和3'拼接点为U...........G
有由保守序列形成的二级结构,P、Q互补R、S互补形成中部核心结构
有内部引导序列,能与两个拼接点边界序列配对
拼接机制(以四膜虫的大rRNA前体的拼接为例,进行放射性标记实验)
第一步:游离G发动转酯反应。G的3'-OH在中部核心序列的催动下,攻击内元的5'拼接点。
第二步:游离外元发动转酯反应。左外元的3'-OH攻击3'拼接点,同时释放线状内元,形成成熟RNA分子。
释放出的内元继续进行转酯反应,闭合成环状。
Ⅱ类内元:不含有中部核心序列,主要存在于细胞器线粒体基因内和核基因内
结构特点:3'拼接点上游6bp~12bp处有7个核苷酸的保守序列,即Branch Site,其中A为100%保守。
拼接机制
先决条件:在Branch Site两侧存在一段短序列,能够与其上游10-50Nt处互成IR,形成茎环结构,但A在这段IR中没有与之匹配的碱基,从而形成芽状突起,成为Ⅱ类内元拼接的活性位点。
第一步:内元中A的芽状突起成为转酯攻击位点,攻击内元5'拼接点
第二步:游离外元发动转酯反应。游离外元的3'-OH攻击内元的3'拼接点,释放套索状内元,形成成熟的RNA分子。
Ⅲ类内元:具有GU-AG特征的边界序列,存在于核基因mRNA前体
结构特点:拼接点5'端-3'端为GU............AG,3'拼接点的上游有7Nt的branch site。
拼接机制
①SnRNA (or ScRNA) 与拼接点序列间存在互补区域并参与剪接, 形成拼接体。②拼接体 逐级组装,SnRNA(U1、U2、U5和U4/U6)分步替代
tRNA基因的内元:均位于tRNA的反密码环上
拼接方式
自我拼接:适用于内元Ⅰ、Ⅱ,能形成特定的二级结构使RNA具有催化拼接的能力。
由拼接装置完成:适用于核mRNA内元(Ⅲ类),有可供识别的特异序列,拼接装置多由多种蛋白质和核蛋白组成。
需要蛋白酶参与的拼接:适用于酵母tRNA的拼接
简答题:1、说明RNApol全酶各个亚基的主要功能。 2、以E.coli为例,说出Prok.启动子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3、以Prok.为例简述转录起始过程。 4、终止子和终止密码子有何区别? 5、试述Prok.中转录终止子的类型及终止机制。 6、解释E.coli的λ噬菌体调控不同发育阶段基因表达的抗终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