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学原理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这是考研管理学原理专业课的思维导图。因为市面上还没有本书,专业课配套的思维导图,所以兄弟姐妹们,看中了觉得适用用的话就用吧!
编辑于2021-10-14 10:31:54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3.1管理原理的特征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1.管理原理含义(n或简答)
~对管理工作实质内容、科学分析总结、形成基本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 是各项管理制度、方法,的高度概括、综合,普遍指导意义。
2.主要特征:①客观性、②普适性、 ③稳定性、④系统性
①~管理实质及其客观规律的表述。 ②~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舍弃各组织之间差别、经高度综合和概括、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结论。 对不同企业都适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③~随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发展,但不是变化多端,而是相对稳定、确定的。具有公理的性 质,不管事物运动、发展速度多快,确定性相对稳定。 ④任何管理对象不管看上去如何纷乱繁杂,都可以用系统管理进行分析分类,研究内外各部分要素关系,分清问题轻重主次。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1.答题加上~n解释 2.意义①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②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的基本规律。管理工作错综复杂、管理者在不同管理岗位取得成功 ③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手段。领导者可集中精力对例外事项理
3.2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是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具有特定功能、有机整体。本质上说 是"过程的复合体"。 组成要素性质上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如生态系统、气象系统/生产系统、交通系统。
二.系统的特征
(一)集合性
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子系统构成。子系统称要素,系统由各要素集合而成
(二)层次性
系统结构有层次,子系统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地位。
(三)相关性
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子系统同系统关系。内部子系统或要素之间关系
三.系统原理要点
(一)整体性原理
~系统内各要素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相互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二)动态性原理
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系统内部的联系是~,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
(三)开放性原理
任何有机系统,都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信息,才能维持生存。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
(四)环境适应性原理
系统不是孤立存在,与周围事物(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发生各种联系。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有被动也有能动(改善环境)的。
(五)综合性原理
含义:一方面系统目标多样性与综合性。系统最优化目标确定,是靠从各种复杂的,甚至对立的因素中综合 的结果。 另一方面~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案,方案的多样性 必须进行综合研究。 又一重要方面是由综合而创造。
3.3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 2.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观点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一)要素研究阶段: 1.劳动,企业经营基本要素之一。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主体。 2.把劳动者 视为生产过程中一种 不可缺少的要素。把人视作机器附属物。 (二)行为研究阶段 人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取决于需要。经济需要只是需要的多方面之一。 强调管理者从多方面激励劳动者劳动热情,引导其行为符合企业要求。仍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 (三)主体研究阶段 通过对日本成功企业经验剖析,逐渐形成以人为主体管理思想。中国管理学家蒋一苇,著名论文《职工主体论》,提出"职工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体"。据此观点,企业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实现有效管理两条不同途径:1.高度集权、从严治厂。(重奖重罚,使企业目标统一。)职工视做管理上的客体,职工处在被管地位。2.适度分权、民主治厂。把职工视为管理上的主体,职工处于主动参与管理地位。更为合理有效。
(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途径 1.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 2.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 3.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如质量、设备管理)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1.管理者行为是管理者人性的反应。管理者影响下属人性的发展。 2.只有使管理者人性达到比较完美境界,才能使企业职工人性,得到完美的全面发展。职工队伍状况是企业成功关键。 3.实施每一项管理措施办法,不仅要看实施取得的经济效果,同时要考虑对人精神状态影响。 一定要从尊重人,尊重人的种族信仰,文化爱好,兴趣出发,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1.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而且包括企业外部的,企业通过提供产品为之服务的用户。
2.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需要,实质是企业 实现社会存在 的基本条件。①企业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特点及发展趋势,确定企业经营和产品发展方向。②企业要从用户角度出发,努力提高设备和材料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用户更多需要。③企业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研究消费者使用本企业产品想要得到的满足的实现条件。
综上所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管理特点。管理者应牢牢记住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类未来更美好!
3.4责任原理
含义:管理是追求效率、效益的过程。挖掘人的潜能,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职责)。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最好办法
1.职责界限要清楚。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远/近,职责明确/模糊。如: 2.职责中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规定同其他单位、个人协同配合要求,提高组织整体功效。 3.职责落实到个人,事事有人负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受要合理 完全负责
(一)权限
权限明确,授予相应的权力。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利管理,离不开人财物的使用。上级适度放权
(二)利益
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然后决定是否值得去承担风险。风险收益不对称,不要。
(三)能力
这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
责权利原则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准确的考核、及时奖励、公正的惩罚、健全组织奖惩制度
3.5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效益效果效率的联系区别。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比例关系/投入转换出的成果/单位时间内取得效果数量 经济效益运用若干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社会效益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
二.效益的评价
首长评价:有一定权威性,全局性掌握的较好,结果对组织影响较大,不够细致具体。 群众评价:比较公正和客观,花费较多时间费用。 专家评价:比较细致,技术性强,可能只注重直接效益而忽视间接效益。 市场评价:结果与市场发育程度有关。越成熟规范的市场,评价结果越客观公正。主要体现经济效益。
三.效益的追求
①管理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追求效益要学会自觉运用客观规律。如:学会运用经济规律,掌握市场情况。②管理效益直接形态,通过经济效益而表现。③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影响管理效益。④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一致,全局效益更为重要。⑤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要以新品种、高质量、低成本迎接新挑战⑥确定管理活动的效益观,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