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识论
将实践、认识、真理、谬误、价值等分开整理,详细解释认识论的相关内容。理清各组合之间的关系,完成知识点的梳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他人建立中国教育会,暗中宣传革命、与他人建立革命性质的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确立教育方针,奠定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实用主义色彩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时代性与合理性具有灵活性。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认识论
实践
实践的本质 即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即做到
实践高于认识
区别于人的主观认识活动
自觉能动性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
社会历史性
不同时代实践水平不同
实践的基本结构
主体
考研中的主体一般都是指人 eg: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主体力量(×)
具有一定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不一定是客观的 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东西
中介
手段、工具等
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缺一不可
实践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标红为keyword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
新的实践形式
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属于基本实践类型
实践的作用
是认识的来源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来源——选实践——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能相互转化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间接经验
就知识本源来讲,没有离开直接经验的认识
离开直接经验的知识是不存在的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一定条件下,逻辑证明也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检验、标准——具有指向性——实践
认识
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征
反应的特性
能动的创造特性
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渗透理性——强调理性思考、头脑很重要 理性渗透感性——强调实践体验、感官(观察、听闻)等很重要 感性认识≠非理性因素,理性认识≠理性因素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不可靠(×) 感性认识有局限(√) 实践经验多=感性认识多
认识的低级阶段
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
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
尽管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理性认识也是认识(√) 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 抽象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高级阶段
抽象思维,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了解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事物自身规律
间接性和抽象性
关系:辩证统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上升理性:投身实践 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 辩证运动和规律
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认识的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发展的统一(√) 认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实践—认识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
针对具体事物,认识完成了
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未完成
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真理
真理是有用的,但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有用即真理(×) 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和形式上的多元性的统一 凡真理都是客观的(√) 客观真理不等一客观实在(√) 客观真理不等于真理是客观范畴—真理是主观范畴的认识 主观真理(×) 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客观性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指真理的内容 真理是客观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本质属性
一元性
指在统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认识是有限的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应
绝对性
主观统一的确定性
发展的无限性
统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表达形式(×)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根源在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绝对性个相对性的矛盾
认识能力有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检验一切真理(√)
逻辑证明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谬误
与真理相互对立
前提: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
与真理的对立又是相对的 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价值
主体性
多维性
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