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教育技术思维导图
本图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含义及相关概念、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编辑于2021-10-16 15:35:51教育技术概述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教育技术含义
教育技术的广义定义(有形无形)
教育技术广义的理解: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指导有效使用这些物质手段的理论、方法与经验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教育技术和无形教育技术两个层面。 有形教育技术 有形教育技术也可称为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教学媒体中的科学技术。包括从黑板、粉笔、标本、书本、模型等传统教具到现代的幻灯、投影、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等。 无形教育技术 无形教育技术也可称为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用以指导教育技术应用的策略和方法。它的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包括技术应用原则、原理、策略和方法等。这些技术是无形的,是通过有形的技术形态即教育媒体表现出来的。
94定义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Association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个定义明确指出: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研究领域(范畴)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界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广泛承认,是对教育技术的科学认识和精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学科性质)。目前这一定义已被教育技术辟概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总结近十年来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国内定义
2.国内定义 1998年南国农、李运林在《电化教育学》第二版中提出的电化教育新定义:电化教 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 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990年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 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李克东教授在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新定义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现代教育 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 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相关概念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
1.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它以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化和光电等技 术为基础,是产生、存储、转换和加工图像、文字、声音及数字信息的一切现代高技术的 总称。信息技术渗透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影响无所不在。 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不断更新的技术基础, 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教育技术不关注技术本身,关注的是如 何利用各种技术来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运用为核心,将信息技术作为物化形态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产生于教育发生的第一天,至今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技 术,形成了一个包括语言技术、直观技术、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在内的教育技术体系。 语言技术和直观技术被称之为传统教育技术;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被称之为现代教育 技术。
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育技术就是随着人类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美国是世界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国家,其发展脉络清晰 完整,可作为我们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 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各类视听 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程序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 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一- 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媒体教学技术
语言技术和直观技术
口头语言、形体语言是早期人们传情达意的有效工具,也是教育活 动中一种最古老、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技术。文字出现之后,人类的文化 知识就可以通过文字符号记载与保存。在教育方式上又增添了通过文字 材料传播教学内容的方法。这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教育史上 的一次重大革命。 直观技术是指一种由人工制作的、以替代现实本身信息为特点的挂 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在教育中应用的技术。直观技术是以感觉论为基础 的,它不同于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能够直观形象的反映客观事物,不 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而且为视听媒体在教学中 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直观教学是教育技术的先声,从17世纪开始形成的,以班级教学 为组织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 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
视听教学
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 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在教育、 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送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了生 动的视觉形象。然而,视觉教学作为一场正式的教学改革运动,是在 1918-1928年期间,这场运动称为视觉教学(Visual Instruction)运动,标志教育技术的发端。 20年代末,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开始在教育中推广应用。英国、 美国是开展播音教学较早的国家,无线电广播对教育的作用远远超出 了学校的范围,为扩大教育规模、发展社会教育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同时,具有视听双重特点的有声电影在提高教育效果方面显示了巨大 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与政府部门的特别重视。人们感到原有 的“视觉教育”概念已不能涵盖已经扩展的视听设备介入教育实践, “视觉教育”便发展为“视听教育”。
视听传播
在1955-1965年期间,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机器、多种媒体 综合呈现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后问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视 听活动日益扩大,远远超过了最初意义上视听教育的范围。同时,由于 传播理论的发展影响到教育领域,人们开始探讨从学习理论和传播理 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视听教学的理论问题。1963年2月,美国的视听教 育协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改名为视听传播,并对此作了详细 的说明。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 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这标志着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发展 是视听教学理论上的一个转折点,研究重心从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 向关注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
个别化教学技术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在方法上允 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个别 化教学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 个别化教学形式有:伯克的个别学习系统(1912),华虚朋的文纳特 卡制(1919),道尔顿实验室计划(1920),莫里逊的单元制教学 法(1925)等。但真正在教育中有着广泛影响的个别化教学活动,当 推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活动。 程序教学主要由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首创,然而由于教学机设 计的问题和客观条件不成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不大。对程序教学 贡献最大的当属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他 在1954年发表的《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强调“强化” 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美国50年代至 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 序课本的“程序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为后来的计算 机辅助教学(CAl)所继承。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产生受到斯 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由于CAl具有灵活性和人机交互作用,弥 补了原来教学机器的不足。最初的CAI主要用于答疑、练习、个别指导、 模拟教学测验、评价等方面,后来也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70年代微型 计算机的发展又推动了CAl运动,80年代微机在学校中使用迅速增长, 许多学校把微机用于教学目的。
系统技术
在传播学向视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 作用和影响。系统论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 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一个有 机整体,教育媒体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解决不了教育的全部 问题。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不仅需要各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 自己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 只有用系统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进行整体考虑、对教育过程进行系统 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根本途径。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教学系统方法在教育技术领域日 益受到重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 统化研究,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段。 从过去单一媒体的特性研究转向了对媒体的系统开发及教育过程的系 随着各种理论在教育中的渗透,“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 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 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 开来。
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指一种对课堂内外时间如何运用进行重新安排的学习模 式。在该模式下,教师不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取而代 之的是学生在课后借助观看视频讲座、阅读增强型电子书、网络资源等 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投入更多时间与每个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密不可分的,并且被认为是近几年推动教育信息化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应用。 国外典型的应用模式有:林地公园高中模型、可汗学院模型、河畔联 合学区模型、哈佛大学模型等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及功能的日益强大,逐渐产生了一 种新的学习形式一一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 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等设备所进行的远程学习。学习者无 论身在何处都能够通过网络及时获取丰富的知识。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 展,它有别于一般学习。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 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是移动的,教师、研 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都是移动的。从实现方式来看,移动学习实现 工具是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 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连技术,实现的 当前很多的学习机构都为自己的课程开发App应用软件,修改网 站、教育材料、资源及工具,以便更好地适配于移动设备
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慕课)
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MOOC 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 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来的。到2011年, 来自世界各地的 160000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 MOOC课程在中国同样受到了很大关注。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 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 九。而在2014年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远超过其他国家,越来越 多的中学生开始利用MOOC提前学习大学课程。以MOOC为代表的新 型在线教育模式,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机会和帮助。Coursera现在也逐步开始和国内的一些企业合作,让更 多中国大学课程出现在Coursera平台上。
自适应学习技术
自适应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数据驱动的、很多时候非线性方法的教学与 自适应学习技术是指适应个体学生学习需要的软件和网络平台。自 辅导。它根据学习者的交互及其表现水平而调整,井随之预测学习者在 某个特定时间点需要哪些学习内容和资源方能取得进步。”自适应技 术近年来逐渐在在线教育中得到用兴力H 美国自适应技术公司Knewton创建于2008年,是一个提供自适 应教育平台的公司,为使用者构建“成熟、实时的学生数据分析”。 Knewton细分每个知识点,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的分析,令使用者可 以得到独一无二的学习帮助。通过在学习中不断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形, 引导最适合的下一步学习内容和活动,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课程的难度会自动降低。老师可以使用Knewton的实时预测技术来监 测每个学生的知识空白,即时调整,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
3D打印
工业界普遍将3D打印视作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它运用3D建模软 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计算机辅助断层摄影技术(CAT)和X射线 结晶学,将三维数字内容建构成为实际物品,许多学校将3D打印机 作为一种鼓励实践学习和设计思维的工具。学习者可以创造一切实物, 在体验中实验,而不是面对一堆遥远又抽象的公式。三维打印将虚拟世 界和实体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学习者所绘制的虚拟三维模型能够通 过三维打印机实现,这将意味着我们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路径将有所不同。 随着3D打印机逐步降低门槛及应用领域扩大,3D打印机正逐步 进入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当前3D打印在国内教学上应用的方式有:数 学系的学生可以将他们的“问题”打印出来,并在他们自己的学习空 间中寻找答案,比如打印一个几何体,让他们更直观的去了解几何内 部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工程设计系的学生可以用它打印出自己设计的 原型产品进行测试,研究与探索;建筑系的学生可以用它简便快速的 打印出自己设计的建筑实体模型;车辆工程的学生可以打印各种各样 的实体汽车部件,便于测试….
虚拟及远程实验室
虚拟及远程实验室是教育系统一项新的探索,其目的是力图使学习 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通过网络更加便利地使用实体实验室的设备和组 件。虚拟实验室可以模拟真实实验室的操作,远程实验室提供了一个与 现实实验室对接的虚拟接口。
可穿戴技术
可穿戴技术指的是能够被用户以配饰形式(例如珠宝首饰、墨镜、背 包乃至鞋子或夹克等真实服装)所佩戴的计算机设备。它能够便利地整 合睡眠监测、运动记录、地理定位和社交媒体等工具的交互;甚至还能 在高清立体虚拟眼镜等装置的帮助下,实现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