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本图介绍了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内容有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等。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学前教育原理思维导图,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内容。
幼儿的个体差异的思维导图,包括幼儿个体差异的定义、差异点、幼儿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尊重个体差异的措施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概念的发展
科尔伯格
性别分类
正确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性别稳定性
对个体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性别一致性(恒常性)
不因外表和活动改变而改变认识
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
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5岁说出自己的性别
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角色3-4岁
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
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5-7岁)
男孩要大胆,男孩不可以玩娃娃
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的产生
2岁左右
活动兴趣
同伴选择
社会性发展
性别行为的发展
3-7岁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男+男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
同情,关心,谦让,抚慰,援助,捐献
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移情
利他思想
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的因素
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
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
同伴的相互作用
社会生活环境
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类型
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目的性
工具性攻击行为
为了物 推搡,抢夺
敌意性攻击
指向人,目的大人,伤害人
嘲讽,讽刺,殴打
特点
攻击性行为频繁,为了玩具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出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幼儿的攻击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影响因素
父母的惩罚
榜样
负面
强化
不及时制止
挫折
抑制攻击行为的策略
尽量满足幼儿合理的心理需要
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
宜疏不宜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