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技能 第1章 第1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知识与技能之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思维导图,包括教育的概述、属性、基本要素、功能、起源、发展历程等内容。
中学课程学习笔记,知识内容有课程类型、课程理论流派、课程内容的三大表现等,内容丰富全面且思路清晰,适用于考试复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
概念
由来:最早出自《孟子 尽心上》
“教”和“育”相结合
徐慎《说文解字》
“教”和“育”分开
定义
广义的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的三合力 多方面 三位一体
狭义的教育
有目的 有组织 有计划 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基本要素
教育者
学校教师
教育的主体
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学生
教育的对象
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教学内容形式
链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桥梁
基本形态
先导性 感染性 针对性 终身性
开放性 多样性 补偿性
专门性 严密性 全面性 系统性
主导
属性
本质属性
质的规定性 根本特征 自然属性
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
目的性 育人性 社会性
社会属性
永恒性
社会在教育在
历史性
不同时期不同特点
时代性
不同时代不同特点 相同时代相同特点
阶级性
教育为谁服务
生产性
培养人为社会服务
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民族性
在不同的民族或国家 教育都具有民族特征
相对独立性
自身质的规定性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历史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相同特点
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超前与社会
落后与社会
基本功能
个体与社会
个体功能(基本,固有)
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促进个体社会化
社会功能(工具)
变迁功能
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流动功能
成员转换与调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正向与负向
正向功能
对社会和个体有积极的影响 有助与进步和发展
负向功能
对社会和个体有消极的影响 阻碍进步和发展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划分
显性与隐形
显性功能
计划性 预期性 与目的相吻合
隐形功能
非预期 目的之外
隐性功能被有意识开发 利用就可转变为显性
按照教育功能的呈现的形式划分
产生
起源
神话起源说
朱熹
生物起源说
从科学角度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教育
利托尔诺 沛西能 桑代克
观点:动物生存本能
心理起源说
研究对象从“动物”到"人”
孟禄
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否认了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
米丁斯基 凯洛夫
观点:教育起源与劳动
交往起源说
我国学者叶澜
观点:人类交往过程中产生教育
发展
原始社会
特点:没有阶级性 为生存劳动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简单 劳动 无阶级
古代社会
特征
学校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具有阶级性 等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发展历程
中国
奴隶
夏
序 校
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商
大学 小学 痒 序
西周
国学 乡学
学在官府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礼乐 六艺
春秋
封建
战国
稷下学宫(官家举办 私家主持}
百家争鸣 私学繁荣
两汉
太学 鸿都门学 官邸学 地方官学
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太学为最高机构 鸿都研究文学艺术
隋唐
六学 二馆
科举考试制度创立
宋
中央官学 :国字学(最高学府)地方官学:州学 县学 民间办学:书院
四书五经
大 中 论 孟
诗书礼易春秋
六大书院
明
国子监
八股文为考试文本
清
学堂
废科举(1905)
西方
古埃及
宫廷学校
皇子贵族场所
寺庙学校
研究高深的科学教育 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与研讨
职官学校
培养官吏
文士学校
培养从事书写计算的人
以僧为师 以书(吏)为师
古印度
婆罗门教教育
《吠陀》为内容 僧侣为教师
佛教教育
关心大众 面向更多的群众
宗教权威至高无上
古希腊
雅典教育
崇文教育 培养的是政治家和商人 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教育丰富灵活
斯巴达教育
尚武 培养军人和武士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
教育单一严厉
不同阶层不同教育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僧侣 学习三科(文法 修辞 辩证法)四学(算术 几何 天文 音乐)
骑士教育
培养封建教士 学习骑士七技(骑马 击剑 打猎 投枪 游泳 下棋 吟诗)
脱离生产劳动 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近代社会
近代
国家加强重视和干预教育
初等义务教育普及
教育世俗化
依法治教
20世纪以来
教育终身化
教育全民化
教育民主化
教育多元化
教育现代化
口诀
本能生利息
心理仿梦露
米凯爱劳动
三不是
动物之间的不是教育
先天本能不是教育
无目的影响不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