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战国时期思想家汇总
中国教育史关于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汇总,涵盖了孔子教育思想、孟子、荀子、墨家、法家、道家等,有需要的朋友收藏下图吧!
与他人建立中国教育会,暗中宣传革命、与他人建立革命性质的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确立教育方针,奠定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实用主义色彩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时代性与合理性具有灵活性。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战国时期思想家汇总
孔子教育思想 及实践
教育实践
办私学
规模最大
数量最多
影响最深远
编六经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继承和发展”六艺“
教育作用
对社会
庶
较多劳动力
富
人民丰富物质生活
教
伦理道德教育
先庶,后富,再教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对个人
性相近,习相远
含义
人生下来天性相近,是教育使其产生了差别
意义
肯定教育与环境的作用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求学积极性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孔子,战国时期,教育目的
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
优:德才兼备的君子
仕:教育的政治目的是培养官员
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直到现在仍有重要意义
教育内容
六经
重文事,轻武备
重社会人事
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教育方法
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
不耻下问
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
启发诱导
世界上最早提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心求通而未得意,开其意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达其辞
因材施教
我国最早提出的人
了解学生特点
谈话
观察
针对性教育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战国时期,孔子,对教育对象的相关思想
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自行束修以上”——10条干肉做见面礼
打破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进一步的文化下移,文化发展及百家争鸣
论教师
学而不厌
教人的前提条件
诲人不倦
耐心的,不厌倦的教授别人
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爱护学生
信心,公正,关心,尊重
教学相长
最初指以教为学,在教学中促进自身发展
后引申为师生共同成长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道德教育
内容
仁:最高道德标准
礼:道德规范
原则和方法
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即有坚定的志向
克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严格要求自己
力行
“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
中庸
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避免一切过激行为,一切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思
改过
“过则勿惮改”改正
孟子
思孟学派代表
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
强调仁政
性善论
仁
恻隐之心
义
善恶之心
礼
恭敬之心
智
是非之心
人非生而向善,而是有善根,即向善的可能
教育的作用就是扩充善性
存心养性
发展善端
求放心
寻求失落的良心
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扩充每个人的善行,使得国泰民安
血缘宗法关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明确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宗法的社会—伦理教育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描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尚气节
只能向真理低头,不向权贵低头
浩然正气
是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途径
存志、 反、 动
持志养气
志向,发善端
动心忍性
逆境
发善端
反求诸己
反思
赢得多心
盈科而进
深造自得
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内发论
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亦多术
孟子,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思想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
创造性提出“无言之教”
方法多样性
因人而异
专心致志
荀子
口口相传六经,帮助恢复六经
性恶论
人生下来没有道德和理智,如不加以制止则为恶
即向恶的可能
性伪之分
性:天生的素质,人的自然状态
伪:通过一切努力使人发生变化
性伪之合
人可以通过教育向善
化性起伪
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是人性能够化恶为善
通过化性起伪,进而使得国泰民安
培养大儒
知识广博
能由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问题,自由治理国家
五经
重《礼》
轻《易》
闻、见
学习起点
知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行
实践,最高阶段
地位
治国之本
无条件服从“师云亦云“
要求
有尊严而令人起敬
德高望重
讲授有条理,不违师法
见解精深,表述合理
墨家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农:农民 工肆:小手工业者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足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强调教育与环境的重要性
民众平等,“兼爱”社会
培养“兼士”或“贤士”
要求: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即道德+逻辑思维+知识需求
科学与技术
生产,军事,自然科学
思维训练
三表法
历史经验和知识
依据民众经历,以广见闻
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是否正确

主动
量力
创造
实践
道家
道
宇宙的本体和法则
法则
“自然”“无为”
老庄对社会文明的批判
法自然,摒弃社会影响
人格理想
逍遥
个性自由追求
摒弃社会责任、义务束缚
学习方法
怀疑六经,闻之疑始
法家
耕战教育
兵农合一
已发展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
人性利己说
绝对性恶论
法律高压
教育无作用
禁诗书,以法为教
禁私学,以吏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