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浪漫主义文学笔记
下图梳理了浪漫主义文学,包含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发展概况、综观欧洲文学史、浪漫主义的独特现象。
编辑于2021-10-19 22:23:20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前期)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浪漫主义”一词由来
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形成民族语言
由民族语言创作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歌等统称为“浪漫传奇”
十九世纪
以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的题材和风格为典范
强调恢复民族文学,摈弃古典主义
强调主观、天才、灵感,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艺术创作全新手法
“浪漫主义”之称由此而来
社会形势
法国资阶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是启蒙主义的理性
(法)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民族解放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英国工业革命
自我意识+个性解放
时代变动对思想界、文学界的影响
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东方色彩 的重视
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勃兴
宗教
神秘主义的泛滥
玄学思辨+消极形而上
早期浪漫派作家的自然神论(泛神论)
对抗基督教神学体系
后期浪漫派作家的空想社会主义
为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做思想准备
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唯心主义)
提高人的尊严,唤起民族的觉醒, 促进对美、崇高、悲剧、创作自由、天才等美学范畴的重视和研究
宣扬宗教和神秘主义,把“自我”提高到高于一切的地位
启蒙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影响
理想王国的构想
打破古典主义文艺创作的框架束缚
创作实践不受任何法则限制,大胆创新
斯威夫特——小人国的影射现实
卢梭——大自然;情感解放
狂飙突进诗人——个性解放
理论
狄德罗——原始美和粗犷美
卢梭——“原始文明”理论
启蒙主义文学受到东方文化影响所具有的异域色彩和原始气息——为浪漫主义继承发展
民间文学的重视——对以复兴民族精神为起因和重要内容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直接影响
感伤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推动
主观性、抒情性+对自然的崇拜
悲观厌世的情绪
哥特式小说
阴森恐怖的氛围
奇特的故事背景
富有诗意的内容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反对因袭古人,创作反映时代的作品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把古希腊文学奉为经典
浪漫主义
在古代、中世纪题材中寻找灵感,借古讽今
直接描写当代生活事件,直抒现代人的情怀
崇尚情感,标举想象
古典主义
推崇理性
强调“自然”和“真实”
并不指现实生活本来的样子,而主要是指能够表现作家主观心灵的艺术真实
借助想象对客观现实加以组合、改造
想象可以帮助作家“深入对象”,攫取它对人的心灵的意义
想象可以促使作家“自我深化”,把握内心世界,并附丽于外界对象
实质:创作中尽情发挥--- 忧郁、孤独、反叛
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开拓新的题材领域
创作出一批采用民间文学题材、歌颂民间传说中的英雄、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
反映了欧洲各民族要求独立、争取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浪漫主义心灵
有时带有逃避现实斗争、美化中世纪的消极倾向
题材的开拓和创新
古典主义
描写王公贵族的“伟大业绩”
题材要符合“高雅趣味”
题材服从理性需要
浪漫主义
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主要题材
文学应当表现那些历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表现一切可以激发人类情感的事物
朴素大自然和绮丽的异域风光 取代 恶浊的上流社会和城市生活
第一次歌咏大自然的热潮
大量描写废墟、坟墓、异域风光、 田园生活和家庭生活
革新文学语言,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古典主义
故作艰深,矫揉造作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新文学要求自由地表现一切, 也就应当自由地采用一切语言形式去表现
各种语言形式都可以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随意采用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
重视普通人的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普通人的语言是从人的屡次经验和正常情感中产生的, 比起一般诗人通常用来代替它的语言,更永久、更富哲学意味。
古典主义的“诗意辞藻”滥用
语言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艺术化处理后的
既然作家为当代人写作,特别是为普通人写作, 其语言也就应当与其他人的语言无太大差别
综观欧洲文学史,浪漫主义的独特现象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各个国家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中, 都有明显的早晚期之分(且晚期对早期有师承关系)。
浪漫主义文学是大喊大叫地登上历史舞台。
有文学阵地、刊物和艺术家团体
作家、理论家发宣言、下定义
时间跨度很长
前接启蒙主义、感伤主义文学
其思想基础是 对启蒙运动失望、反思, 但却奉启蒙领袖卢梭为宗师,继承启蒙运动的文化遗产
以后又融入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浪漫主义的宗旨与创作方法迥异于现实主义, 但在性格塑造、细节刻画、景物描写、地方色彩等深刻影响现实主义
浪漫派作家往往自称现实主义者, 而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也往往以浪漫主义者自居。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无突变过程,相互渗透、影响
许多作家身兼两任
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普希金
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德国
前提
思想
吸收赫尔德尔和歌德的思想
美学和艺术理论
温克尔曼和莱辛——建立浪漫主义(唯心主义)美学体系
浪漫主义文学 对 启蒙思想 的反抗
先驱:荷尔德林
德国早期浪漫派
施莱格尔兄弟 《雅典娜神殿》刊物(“耶拿派”)
理论+实践
诺瓦里斯《夜的赞歌》
特征
个性解放、创作自由,打破传统
理论+实践
对现实的失望于厌恶→流露怀古(中古)遁世的情调
德国中期浪漫派
“海得尔堡派” 海德尔堡地区——《隐士报》刊物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男孩的神奇号角》
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重视民间文学,收集民歌和民间故事
德国后期浪漫派
霍夫曼
现代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神秘荒诞色彩 的 讽刺文学
海涅
早期创作:个人遭遇+爱情苦恼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转变
影响
积极
搜集和整理出版民间文学
丰富德国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热情)
小说创作成就
霍夫曼
以怪诞风格著称
以洞察、讽刺、风趣幽默、技巧见长
对德国语言的系统研究和整理
消极
宗教神秘
内倾于皈依天主教
荒诞色彩
消极颓废的情调
英国
主要成就:诗歌
彭斯和布莱克的奠基
以“湖畔派”为首的第一时期
突破诗歌的英雄偶句体束缚, 对新时代新事物的思索
华兹华斯
朴素清丽
诗歌主题
赞美大自然; 描绘淳朴的生活; 讴歌美好人性
诗歌主要内容
咏物诗
托物言志,融情于景——把自然与都市对照
抒情诗
怡然自得的平静 + 超然物外的清高
叙事诗
对平民的同情
人道主义精神
反种族歧视,同情受迫害民族
美学观点和理论体系
柯勒律治 《古舟子咏》
瑰奇+音乐美
骚塞
以拜伦与雪莱为主的第二时期
拜伦——抨击各国暴政
奔放激越
《唐璜》(纨绔子弟→热血青年——反映广阔社会现实)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一首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叙事长诗)
《东方叙事诗》
主人公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 (“拜伦式英雄”)
雪莱——憧憬理想社会 《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天马行空
济慈——憎恨残酷世界 《夜莺》
真挚俊逸
同时期的司各特
历史小说+大胆想象=“司各特式小说”(开历史小说之先河)
法国
1801~1830:早期(萌芽)
夏多布里昂的创作《阿达拉》《勒内》+斯达尔夫人的理论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
宣扬浪漫主义,也深刻表述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原则
雨果《克伦威尔》
序言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1830~1843:鼎盛(而后衰落)
雨果
《欧那尼》(反抗封建暴君)
1830 欧那尼之战
打破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并糅合悲喜剧(美丑对照)
1831《巴黎圣母院》 1862《悲惨世界》
乔治·桑(妇女问题小说→社会问题小说→田园小说)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自传色彩的长篇——“世纪病”患者)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19世纪后半期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互影响渗透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有具体而明确的纲领指导文学创作
浪漫主义文学全面繁荣(小说、戏剧、诗歌)
浪漫派阵营作为一个集合体,但又保持各自个性(未来分化的因素)
俄国
俄国文学 经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后期的作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俄国浪漫主义诗歌
茹科夫斯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
普希金
莱蒙托夫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美国自己真正的文学(前期均为欧洲的模本)
前期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三十年代
爱默生、梭罗——散文
受到超验主义的影响(凭直觉认识真理)
歌颂人、人的智慧与创造
人与自然的统一
个人意志、绝对自由
霍桑、麦尔维尔
受到加尔文教派的影响
对现实的反抗
神秘、抽象、宗教色彩
归结社会矛盾→抽象的“恶”
三十年代之后
“废奴文学”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浪漫主义文学的潜流
惠特曼
豪迈、粗犷的气概
蔑视蓄奴制和一切不合乎自由民主理想的社会现象
创新:自由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