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四章笔记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系统,讲述了器官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血管生理、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心输出量与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等。
编辑于2021-10-21 10:47:30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过程和:详见书本机制
心输出量与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每博输出量(SV):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70ml
射血分数(EF):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55%-65%
每分输出量(CO):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SV×HR=4.5-6.0L/min
心指数(CI)=CO/体表面积=3.0-3.5L/(min×m2)
每搏功:搏出量×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增量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搏出量储备:舒张期储备15ml左右,收缩期储备:35-40ml左右
心率储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如达160-180次/分,可增加心输出量,而过快如大于180次/分,反而减少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影响搏出量的因素:
心室肌的前负荷:心肌的初长度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血液充盈量
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心室功能曲线:安静状态下,左心室舒张压末期仅5-6mm Hg,而为12-15mmHg是心室最适前负荷,15-20mmHg,趋于平坦,高于20mmHg,无明显降支
=静脉回心血量(主要因素)+心室射血后剩余血量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心室充盈时间,静脉回流速度,心室舒张功能,心室顺应性,心包腔内压
心肌的可伸展性较小,主要是由于肌节内连接蛋白的存在(将肌球蛋白固定在Z盘上)。此外,心肌细胞外的间质内含大量胶原纤维
后负荷:心室收缩后遇到的后负荷
在整体条件下,BP在80-170mmHg范围内变动是,心输出量并不发生明显变化,因为机体可通过异长自身调节增加心肌初长度,和等长调节的方式改变心肌收缩的能力
心肌收缩能力: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性的的内在特性。
这种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称为等长调节
影响因素:凡是能影响心肌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肌收缩力。如儿茶酚胺(E和NE),可增加Ca内流;钙增敏剂可憎加肌钙蛋白对Ca的亲和力;甲状腺激素可提高肌球蛋白ATP酶活性
心率:过快,过慢,心输出量都减少
心音:
第一心音:等容收缩时房室瓣的关闭 音调低,持续时间长 ①反映房室瓣功能②反映心肌收缩功能
第二心音:等容舒张时半月瓣的关闭 音调高,持续时间短 ①反映半月瓣功能②反映动脉压高低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根据组织学和电生理特性:
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
自律细胞: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
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快慢及产生机制:
快反应细胞:心房,心室肌和浦肯野细胞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
工作细胞静息电位:由内向整流钾通道(Ik1)介导K内流
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
0期:电压门控快钠通道(Ina) 再生性过程,正反馈
1期:瞬时外向电流(Ito)
2期(平台期):
延迟整流钾通道(Ik):随时间逐渐加强
(Ik1):呈电压依赖性,静息时开放状态;去极化时,Ik1通透性降低
L型慢钙通道(Ica-l) Ca离子阻断剂:异搏定,维拉帕米
3期:
Ik:随时间逐渐加强,K的外流是再生性的
Ik1
4期:
钠泵
钠钙交换体
钙泵
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Ik1通道密度低,静息电位比心室小;Ito发达,2期不明显;时程较短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
窦房结细胞内的自律细胞P细胞,没有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只有0,3,4期
0期:(Ica-l)
3期:(Ik)
4期:
(If):随时间而增强的内向离子流
(Ica-t):生理作用在于使膜去极化达到能使Ica-l激活的阈电位水平
( Ik)逐渐衰减
乙酰胆碱通过M型胆碱能受体激活Ik-ach引起窦房结P细胞膜超级化,同时,Ica-t受抑制,因而节律活动明显变慢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快反应动作电位,与心室肌相似。0-3期产生机制与心室肌基本相同
4期:
If↑
Ik↓
子主题
生理特性:
影响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的因素都有:阈电位和静息电位(最大复级电位水平)
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阈上,产生动作电位
超常期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级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奎尼丁因抑制钠内流而使阈电位升高,兴奋性降低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静息,激活,失活
期前兴奋: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达到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可提前产生一次心奋和收缩
代偿间歇:窦房结传来的兴奋落在期前兴奋的不应期,所以在一次期前兴奋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传导性
相邻细胞以闰盘相连,有较多的缝隙连接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非常慢 保证了心室收缩在心房之后
影响因素:
结构因素:直径大,越快
生理因素:
动作电位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膜电位水平
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自律性(工作肌细胞没有)
4期的自动去极化
心脏按自律性最高的组织所发出的节律性兴奋来进行
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其他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
抢先占领
超速驱动压抑:在外来超速驱动停止时,自律细胞不能立即呈现其固有的自律活动,需经一段静止期后才逐渐恢复其自身的自律性活动。 心脏人工起搏的情况下,起搏器应逐渐降低,不应突然终止
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交感肾上腺素能β受体激动使Ica-t和If增强,结果使自律性升高
最大复级电位水平:迷走神经兴奋时,通过末梢释放的ACh与膜受体结合,可使窦房结P细胞对K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最大复级电位增大,结果导致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
阈电位水平:胞外Ca离子浓度升高,阈电位水平上移,自律性降低
收缩性(自律细胞没有)
特点:
同步收缩:因为有闰盘存在,使得心肌的同步收缩,也称“全或无”式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兴奋周期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对胞外Ca离子敏感:胞外Ca离子内流,触发肌浆网钙诱导钙释放
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凡是能影响心脏搏出量的因素,如前负荷,后负荷和心机收缩能力以及细胞外Ca离子浓度等体积都能影响心肌收缩
血管生理: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动脉血压形成:
前提条件: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必要条件:心脏射血
必要条件:外周阻力
重要因素: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是指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舒张压: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最低值时的血压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CVP):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心脏射血能力好,回心血量多,从心房流入心室的血流量多,CVP低;心力衰竭,右心房和腔静脉淤血,中心静脉压高
与心脏射血呈负相关,与回心血量呈正相关
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心脏功能状态和静脉回心血量,可以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CVP偏低或趋降,提示输液量不足;CVP偏高并趋高,提示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充盈程度越高,静脉回心血量就越多
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增强,回心血量增多。 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回心血量↓(中心静脉压升高) 左心衰竭时,肺循环淤血→回心血量↓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体位改变
呼吸运动
主题
主题
血管生理
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属阻力血管的一部分)
微动脉在生理状态下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受到交感神经的支配,对其敏感。而真毛细血管即平时所说的毛细血管不受神经的调节,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密度最低。 微动脉,微静脉受到交感神经的控制,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与局部代谢产物有关,来控制着毛细血管的开放和关闭
在组织液生成起重要作用的是滤过和重吸收
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同时调节体液平衡,具有防御和免疫的功能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
正性变力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AC-c AMP-PKA通路,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PKA活性增强,使心室肌动作电位2期L型钙通道磷酸化而被激活,Ca内流增加,使心肌收缩力增加
正性变时作用:窦房结P细胞,T型钙通道4期钙内流增加,4期去极化速度增加
正性变传导:房室交界,心肌慢反应细胞膜中L型钙通道磷酸化,使Ca内流增加,0期去极化的速度额幅度增大,房室传导速度加快
阻断剂:心得安
心迷走,对心室肌的支配很少
负性变力,变时,变力:ACh激活心肌细胞膜中的M受体后,通过G蛋白-AC-cAMP-PKA通路,使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PKA活性降低,表现出与β1受体激活相反的作用
血管的神经支配
缩血管神经纤维:节后纤维末梢释放NE,血管平滑肌细胞有α,β2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与α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与β2结合则引起舒张,但与β2结合弱,所以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时的主要效应是血管收缩
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
舒血管神经纤维(不参与血压的调节):节后末梢释放ACh作用于M受体。 阻断剂:阿托品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应激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局部血流量增加
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压力感受器(是血管神经末梢,感受血管壁所受到的机械牵张刺激)→窦神经,主动脉弓的传入神经纤维→延髓NTS→心迷走,心交感,交感缩血管→心脏和血管。 BP↑→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BP↓
生理意义:在短时间内快速调节动脉血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效应主要是调节呼吸,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通过呼吸运动的改变,再反射性引起心血管活动):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从而保证了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供。 感受PO2↓, PCO2↓, H↑等刺激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主要调节循环血流量
短期调节血压的主要是窦弓反射,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调节细胞外液量来实现的,因而构成肾-体液控制系统
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
集合管上皮细胞的V2受体:结合可促进水的重吸收,起到抗利尿的作用
血管平滑肌的V1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正常不起作用,当渗透压升高,或禁水,脱水及失血等情况导致细胞外液减少时,VP释放增加,实现对动脉血压的调节)
自身调节
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肌源性自身调节–––肌源学说(肾,脑)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
在等容收缩期,冠脉血流量(CBF)明显减小,并在舒张早期,达到高峰
CBF主要受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代谢增强,局部组织氧分压降低,等一系列反应使AMP分解产生腺苷,腺苷具有强烈的舒张小动脉的作用)
神经调节:交感,迷走双重支配。 在交感兴奋时,作用于冠状动脉α受体使之收缩,同时心肌收缩力增强,代谢产物增多,继发性的引起冠状舒张
肺循环
肺泡气O2分压降低,引起肺泡周围的微动脉收缩,与体循环不一样,体循环低氧通常引起血管舒张
脑循环
当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变动,脑血流量可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相对的稳定
注意区分“全或无”式收缩与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不要搞混淆了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