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利息与利率知识导图
金融学利息与利率思维导图,介绍了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利率风险结构、利率期限结构等,市场心态了解吧!
编辑于2021-10-21 17:55:22利息和利率
利息
利息的本质
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利息理论
利息报酬说
资本租金论
利息源于利润说
利息属于价值说
近现代西方学者的利息理论
节欲论
边际生产力说
人性,不耐说。
流动性偏好说
马克思的利息理论
利息的计算
上期利息并入本金一并计算利息,单利
复利将上期利息并入本金一并计算利息
当期收益率
购入金融工具,并持有一年的收益率。
等于就一年的收益除以购入时的价格
持有期收益率
持有金融工具,整个持有期间的收益率,需要年化。
平均每年的收益,加平均每年的资本利得,÷购买时的价格。
到期收益率
持有金融工具到期的收益率
使到期日期之前所有的现金流贴现值等于购买时价格的收益率
利率的分类
年利率百分,月利率千分,日利率万分。
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
根据费雪方程式,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
准确计算方式
1+R=(1+r)÷(1+πe)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使借贷双方承担的利率变化风险减少了,但由于手续繁杂,计算多样化而是费用成本增加。
市场利率官定利率
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长期利率借贷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
短期利率借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
基准利率与其他利率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等于中期借贷便利加点
普通群众向商业银行借款利率
中期借贷便利MLF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利率
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原因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提高利率传导效率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略低于一般贷款利率,授予兴义好经济业绩加起良好发展的前景的贷款人也以及一些产业政策相关。
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进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
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20,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
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有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
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
储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保证未来消费,利息即放弃当前消费的激励,利息越高,储蓄意愿越强
人性不耐
因此,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
机会成本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利率越低,投资越越越高。
因此,长期利率由储蓄和投资决定,与货币无关。
缺陷
以货币持有时,延时消费无补偿
陷入循环推理,当预期报酬率升高引起,投资增多,引起收入,身高和利率升高,收入增高导致储蓄身高,从而使利率降低,最终利率的变动无法确定。
只考虑了实际因素没考虑货币因素
流量分析
凯恩斯主义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由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所决定,货币的实际供给量一般由中央银行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货币的需求。
适合分析短期利率
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也不改变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
货币的供给是一个常数,实际供给量=名义供给量除以价格。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如果有钱了,要么只有货币要么持有债券。
对货币的需求,又称刘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气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的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及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需求函数
当纵坐标改变,点在曲线上移动当纵坐标之外的因素改变,则曲线移动。
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当价格上升时,名义货币需求上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
流动性偏好陷阱
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中央银行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的一种经济状态,此时,货币政策无效。
评价
纠正了古典学派忽视货币因素的偏颇,但他完全不考虑储蓄,投资等实际因素。
凯恩斯讨论的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在一定时点上的量随是存量分析
可贷资金理论的利率决定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由英国的罗伯逊和瑞典的格林倡导,他们一方面反对古典学派对货币因素的忽视而将利率的决定仅限于实际因素,另一方面又批评凯恩斯者强调货币供求,而完全否定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的观点。
利率有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决定
缺陷
可贷资金理论仅仅是局部均衡分析,因为可贷资金市场并不保证产品,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只是在二者总量之和上达到均衡下确定利率,但如果知道其中一个市场是均衡的,那么另一个市场也就必然均衡了。
信贷市场可能是非均衡的,由于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问题,存在信贷配给现象带出者可能将利率限定在一定水平上,而从众的借款申请,这种选出合格的贷款对象。
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的决定和影响
可贷资金理论的债券表示形式
假定可贷资金供求双方的借贷都采取发行和购买债券的形式,则可贷资金的需求就等于新增的债券供给。
财富增加,如果增加的是以债券持有的财富的话,人们将重新调整资产结构,减持债券,BS,增加向右移动利率上升。
如果增加的是其他财富形式的话,人们将重新调整资产结构,增持债券,BD,增加向右移动利率下降。
债券的风险加大泽信力减小,bd下降利率上升。
预期利率上升,债券的购买者为避免损失,将降减持债券bd下降利率上升。
这群的发行者将希望在利率上升之前,多发行债券以获得较多低成本资金,BS,增加利率上升,从而使得预期利率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预期通货膨胀率增加使得预期的实际利率将降低企业将增发更多的债券,使得b ss ue而预期通货膨胀率实际相当于实物资产的预期报酬率仍将使人们对实物资产需求增加,将减持债券需求比低左一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利率上升及费雪效应。
当边际消费倾向增加,使储蓄减少可贷资金供给向左移利率上升。
投资的预期报酬率上升,则投资需求增加,可贷资金需求向右移利率上升。
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债券发行,增加可贷资金需求向右移利率上升。
Is LM利率模型
以上三种模型都没有考虑收入因素
Is,曲线。
LM,曲线。
IS LM,结论。
模型特别的古典学派最考虑商品,手机连接线QQ给了孩子写地理只考虑货币市场均衡的,谢谢,同时客服了,辛苦点,判定理论不能同时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均衡曲线。
他总是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决定论,经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他们各自均衡。
货币供给与利率
流动性效应
货币供给增加,则ls增加BD增,右移,利率下降。
收入效应
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传导机制使得实际收入增加,使得货币需求增加,使得利率上升。
价格效应
货币供给增加,通过货币传导机制,社会总需求增加,在接近充分就业水平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名义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预期通货膨胀效应
货币供给增加,通过货币传导,预计到价格会上升,通货通胀预期产生费雪效应利率上升。
经验表明,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利率短期下降,长期上升。
所以人们如果预计到债券会贬值,就会马上卖出,是真实的利率上升。
货币供给增加后的利率变动轨迹
流动性效应作用很快,公开市场业务,金融市场进行资产调整后,利率变化很灵敏。
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之后,货币传导机制的实质很长,需要微观经济主体的逐渐调整。
通胀预期效应取决于预期形成的方式
适应性预期,必须等到价格变化以后才能形成适宜性的通胀预期,从而鳗鱼价格效应。
理性预期,一旦货币供给增加,人们马上形成通胀预期,利率的费雪效应调整很充分,作用很快。
对利率本身的预期很快
适应性预期下的轨迹流动性效应,首先是利率下降,经过一段时间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利率逐渐回升,可能超过原先水平。
理性预期下的轨迹预计通胀效应和预期利率效应会与流动性效应同时发生作用,如果理性预期的效应大于流动性,交易则不仅短暂的利率下降不会发生,而会发生马上的利率上升。
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相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与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这种金融工具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
利率的风险结构的影响因素
税收及费用
违约风险
流动性风险
变现时间越短,佣金越少,流动性风险越低。
市场交易越频繁,流动性风险越低
市场冲击(大宗or非大宗)
利率的期限结构
含义
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的关系
收益率曲线
横轴是期限,纵轴是收益率
有向上倾斜,平缓,向下倾斜三种基本情况
现实经济环境中,收益率曲线大多数是向上倾斜的
不同期限的利率总是同向波动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预期理论
假设债券市场是统一的,债券购买者对期限没有特殊偏好,不同期限的债券是完全替代的
分割市场理论
假设各种期限的债券是毫无替代性,它们的市场相互分割,彼此独立,每种债券的利率取决于该种债券的供给和需求
假定有一定合理性,不同购买者确实有不同的偏好
结论,每种债券的利率由该种债券本身的供求决定,解释了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因为人们偏好长期债券
缺陷,无法解释同向波动
优先聚集地理论
假定更加符合现实
投资者具有偏好,使得不同期限债券不能完全替代,因而各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不会完全相等
但偏好不绝对,当不同期限的债券收益率之差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克服这种偏好,转而投资于预期收益率较高的债券
流动性补贴理论
长期债券的价格对利率变动更敏感,即价格波动性更大,所以长期债券应支付一定的风险补贴,即流动性补偿
利率管制
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线,从而成为直接影响利率水平一般存在于一国的经济非常时期,或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度中。
主要原因有
经济贫困和资本严重不足,迫使政府实行管制利率,希望促成经济发展和防止过高的利率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实行管制利率以抑制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配合全面的经济管制,对贸易,物价,投资,生产,外汇等方面的控制,需要对利率实行管制。
我国的利率管制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利率属于管制利率类型是改革开放1度出现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并存的局面,自1996年以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已取得极大的进展。
利率市场化
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同业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
利率市场化的原则
货币市场利率优先
货币市场是央行调控金融机构头寸,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主要场所。
贷款利率应先于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先与存款利率会加大存款机构的利差,促使其改善其经营情况。
如果存款先放开,会减少利差,导致其经营恶化。
如果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上升,除了会增加经营成本,还会加速贷款利率上升,引起金融体系动荡。
大额存款利率要先与小额存款利率
小额存款进行利率管制,以降低银行存款市场的过度竞争是许多国家长期的措施。
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央行始终要对利率和汇率信号保持足够的调控能力,并将资本账户开放的时间表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错开是及其重要的。
步骤
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的思路逐步扩大利率浮动幅度。
利率管制的动因
推动经济增长
限制竞争,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利率市场化条件
统一竞争的货币市场,银行市场。
银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充足的,资本金。
银行信贷风险水平评估技术及良好的信息资本
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到位
企业合理的智力水平和合理的资产负债率
降低赤字规模
利弊分析
有利之处
改变了第一,实际利率下,鼓励消费,投资不动产的效率扭曲,减少了资本外流。
抑制了投资的过剩需求,减少信贷配给和寻租。
减少了金融脱媒,加强了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控制力。
不利之处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价格短期经常性波动,资产价格和规模的大幅波动。
诱发金融机构的过度冒险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