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二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基本知识点,包含教育基础知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单选);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等。
编辑于2021-10-23 17:19:41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含义
“教育”的由来
孟子:最早提出教育
许慎:最早对教育作出解释
教育的概念
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继承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
自身规律
不平衡性
生产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学说
生物起源说
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说
心理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
米凯爱劳动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公平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古代社会
中国
奴隶社会
夏朝:最早产生学校的朝代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
科举制
产生于隋唐,废除于明清
教育内容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西方
奴隶社会
斯巴达
尚武
雅典
崇文
封建社会
教会学校
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学校
骑士七技
近现代社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单选)
萌芽阶段
地位: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内容
中国
《学记》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孔子的教育思想
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
方法: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西方
苏格拉底:产婆术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创立阶段
创立派
培根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杜威
自然派
卢梭裴斯泰洛齐
其他派
洛克斯宾塞
发展阶段
姆有掌握纳来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巴班最优化全面和谐好斯基
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龟速够防守
两在一新促生产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人与民主促政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遗传决定
外铄论
环境决定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生理前提
环境
多种可能
学校教育
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内在动力 决定因素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
欧洲英国
单轨学制
美国
分支型学制
中国
我国学制沿革
壬颁布,癸实施,丑女有资本,长期戌美国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国家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教育无目的论
中学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类型
内容属性
课程组织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
概念➕构成
课程标准
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中学教学
教学过程
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
以直观感知为主
以实际训练为主
以情感陶冶为主
教学评价
概念
分类
根据实施功能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运用标准不同
相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
内部评价
根据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
注意
分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品质
广度
稳定性
分配
转移
感觉
分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一般规律
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觉阀限
绝对感觉阀限
差别感觉阀限
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成反比关系
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
补偿作用
相互作用
联觉
知觉
分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
基本特征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记忆
类型
根据记忆的经验和内容
动作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形象记忆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遗忘
原因
痕迹衰退说
干扰抑制说
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
同化说
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影响因素
思维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表象与想象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一般分类
根据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社会意义
高尚的动机
低级的动机
与学习活动关系的远近
远景性动机
间接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
间接性动机
直接性动机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倒u型曲线关系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我努力成就需要
控制奖惩,启发归因
学习迁移
迁移的分类
根据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
负迁移
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
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
根据内容不同
一般迁移
具体迁移
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共同要素说
概括说(经验类化说)
关系转换说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中学生发展心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
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
形式运算阶段(11-16)
维果斯基的理论与教育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教学和发展的关系
教育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沉思型与冲动型
辐合型和发散型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抑郁症
恐怖症
焦虑症
强迫症
网络成瘾
治疗心理干预法
强化干预法
厌恶干预法
转移注意力法
替代延迟满足法
团体辅导法
中学德育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
前道德阶段
权威阶段
可逆性阶段
公正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两难法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阶段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相对功利道德阶段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方法
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班主任工作
方法
说服教育法
事实说服法
语言说服法
榜样示范法
情感陶冶法
实际锻炼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室给予适当指导
坚持严格要求学生
注意检查和坚持
品德评价法
道德修养法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
核心形成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奋斗目标
领导核心
规章制度与组织纪律
正确的集体舆论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了解和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行评定
子主题
个别教育工作
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
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文化性知识
教学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行为特征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
教师成长心理
成长历程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基本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反思方法
反思日记
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
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