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心的基本理论
按照312心理学考研大纲绘制的发心基本理论思维导图,可以直接拿来背诵,包括: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生态系统理论。
编辑于2021-10-30 21:36:09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佛洛依德
一种驱力:性本能,力比多
两种本能
生本能
死本能:人可能表现出来的破坏力
三种心理结构
本我
快乐原则
指向本能需要的直接满足
一级思维过程
自我
现实原则:寻求一种现实的途径来满足本能需要
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
二级思维过程
超我
道德原则
良心:不能违背良心
自我理想: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抑制本我,监督自我
四种研究方法
临床观察
催眠释梦
自由联想
生活史法
五个发展阶段
口唇期:0-1,吸吮带来快感
肛门期:1-3,排泄带来快感
性器期:3-6.性器带来快感,恋父情结,恋母情结,依恋异性父母,爱戴同性父母
潜伏期:6-11/13,压抑性的表现,力比多投入学习和游戏中去
生殖器/青春期:11/13岁以后
评价:原创新高,影响力大;科学性不足
艾里克森
强调自我的作用;人格是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组成的统一体
八个阶段
婴儿期
0-1,信任对怀疑,体验希望
我能相信他人吗
儿童早期
1-3,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
我能独立行动吗
学前期/游戏期
3-6,主动对内疚,体验目的
我能成功执行计划吗
学龄期
6-12,勤奋对自卑,体验能力
和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青年期
12-18岁,建立同一感,避免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
我是谁
成年初期
18-25,亲密对孤独,体验爱情
对亲密关系做好准备了吗
成年中期
25-50,繁殖感对停滞感,体验关怀
我在世界留下自己的痕迹了吗
成年晚期/老年期
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体验智慧
我的人生有意义吗
和弗洛伊德的区别
弗洛伊德强调本能,把人格发展局限在“母亲、儿童、父亲”的三角关系中,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的作用
艾里克森更强调自我,把个体发展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发展,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弗洛伊德发展阶段只到青春期,艾克里森扩展到一生
和弗洛伊德的联系
是弗洛伊德的继承、发展和延续
由一维变为多维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行为主义
基本假设:人类行为都是 可以通过后天条件反射来学习的
基本观点:
心理的本质是行为,都可以用S-R公式验证
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夸大环境和教育,认为学习包括情绪的基础都是条件反射
主张实验法,反对内省法
评价:过于偏激,只能解释低级心理过程,但严格的科学取向,推动了实验方法的应用,提高了研究客观性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基本假设:除了经典条件反射,还可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学习
基本观点
操作条件反射: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
强化和惩罚,正强化、负强化
评价:重视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如育儿箱、行为矫正。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
基本假设:人类行为变化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大部分学习来自主动观察或模范他人言行
基本观点
强调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是指通过对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习者某些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
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评价:反映了学习的特点和过程,有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但没有对认知因素进行探究,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心理因素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才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和本质
个体的心理反应,无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发展的因素
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发展的结构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概括。最先来自遗传,在适应环境中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变为新图式
同化:把新经验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中。(量变)
顺应:改变现有图式以纳入和适应新经验(质变)
平衡:同化和顺应导致的适应,使机体暂时打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次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平衡既是心理发展的因素,又是心理发展的结构
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
0-2,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形成一些低级动作图示,发展特点: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自我和他人概念有初步理解,但仍然会犯A非B错误
前运算阶段
2-7,感知和动作内化,可以成为表象,能用表象和语言描述外部世界。发展特点:相对具体性,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型,刻板性,集中化(不守恒),集体独白,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
7-12,思维能服从逻辑规则,但认知活动相对具体,不能进行抽象运算,8岁左右形成客体守恒性。发展特点:去集中化,去中心化,思维可逆性。其中,去集中化是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形式运算阶段
12岁以后,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推理的能力不断提升,思维水平开始接近成人
要点:1发展过程连续有阶段;2阶段有独特结构,可以提前,但次序固定;3阶段之间有交叉;4前阶段是后阶段基础,但两者有本质差异;5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6发展的新水平是许多因素和新融合和新结构
对教学工作的启示: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活动教学法、认知冲突法等的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
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由此,人类心理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言语和符号
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都可以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到产生和发展
发展的实质、原因和标志
实质:从低级心理技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
原因:
宏观: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微观:儿童在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语言、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技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技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标志: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抽象概括技能、个性化;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三个重要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包括发展的内容、水平、活动特点、发展速度
学习的最佳期限:1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2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内化学说:工具有两类、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这就是内化过程
对教学工作的启示:进行支架教学;合同学习等等
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系统和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的发展
微观系统:个体活动交往的直接环境(家庭、学校)
中介系统: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关关系
外层系统:儿童未直接参与但是对他们发展产生印象的系统,如父母工作
宏图系统:环境最外层,社会文化等
时间系统:系统中的时间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