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心第二编(1):人的认知过程
社会学专业的普通心理学笔记,普心第二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觉、意识和注意、知觉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08 11:11:01普心第二编(1):人的认知过程
感觉
概述
定义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由事物的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各人体感受器引起。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由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机制
环节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大脑皮质)
分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
内部感觉
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感觉的基本规律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①适应:由于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明适应和暗适应。由亮入暗人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反之是明适应。
②对比: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将两个同样的灰色小纸片分别放在一张黑纸和一张白纸的中央,会觉得黑色背景上的要比白色背景上的要亮)
先后对比(吃了糖后吃葡萄会觉得葡萄很酸)。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相互影响
一般规律:弱的某种刺激往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的某种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如:冷的糖水似乎比热的糖水甜一些
②相互补偿:盲人通过触觉来阅读盲文
③联觉:看见绿的就会产生酸的感觉
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380-780纳米的电磁振荡,即可见光谱
颜色的特征
色调<颜色的基本特征>(不同波长)
饱和度<颜色色调的表现程度>(纯度或强度)
亮度(作用于物体表面光线的反射系数)
视觉的生理机制
过程
角膜→前房→瞳孔→玻璃体一视网膜(最外一层是视细胞层)→视神经→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
折光系统:晶状体、眼房液、玻璃体液、角膜 感光系统:视网膜是眼球的感光层;视觉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视细胞 〔视细胞有锥体细胞(明视觉)和杆体细胞(暗视觉)两种。〕
颜色视觉理论
三色理论
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分别对红绿蓝三种波长最敏感
缺陷: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拮抗加工理论
内容:认为锥体细胞能感受红绿黄蓝四种颜色(因而也称为四色说)
视觉现象
颜色混合和色觉缺陷(色弱色盲)
视敏度
视觉后象: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闪光融合现象:当断续的光刺激到达临界频率时,看到的不再是闪光而是融合的不闪烁的光
听觉
听觉刺激
适宜刺激: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
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 振幅 波形)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 响度 音色)
听觉的生理机制
1.外耳(收集声音):耳廓和外耳道 2.中耳(传导声音):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 3.内耳: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听神经细胞集中地方是内耳的科蒂氏器官
过程
声波→柯蒂氏器(毛细胞)→沿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的听神经传播→颞叶
耳功能的病变: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刺激性耳聋
听觉感受器是毛细胞;听觉的感觉器官是耳蜗
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
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嗅觉和味觉
嗅觉
气体分子作用于鼻腔黏膜时产生的感受
感受器是鼻腔黏膜的嗅细胞
适宜刺激是有气味的可挥发性物质
意识和注意
意识
定义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状态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的综合觉察与认识;是对于外部事件和内部感觉的觉知,包含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对个人经验的看法。
无意识
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常见现象
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
意识的功能
意识对个体察觉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能完成一种选项功能
让个体基于过去的知识和对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或考虑不同的方案
注意
定义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
某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
集中性
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的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
功能
选择信息;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监控动作和行为
注意的品质
注意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存在个体差异。有经验的棋手对棋盘的注意广度一般明显大于新手。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和活动上,也叫注意的持续性,它是持续的时间特征。
注意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的重要条件。
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它是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是积极主动的。
意识和注意的区别和联系
知觉
概述
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联系
感觉和知觉都是由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都是具体事物的外在现象或形象地反映
都属于认识活动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知阶段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知觉来源于感觉)
区别
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 ②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③知觉受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并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进行反映,知觉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刺激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刺激当成知觉的背景,从而进行清晰的反映。
影响因素
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的强度;对象的活动性和新颖性
整体性
指人利用已有的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如学生在检查作文时,由于对整个文句的感知,有时难以发现其中个别的漏字或错字。
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的属性登记下来,而是试图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是具有一定的意义
特点
①是以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②受言语指导的重要影响
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为什么说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组织: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像。
解释: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某种意义。
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