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1000题
2019肖秀荣1000题和书上习题
编辑于2018-12-06 12:32:59政治1000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著作:《德意志形态》
显著特征:实践性;最鲜明品格:人民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空想变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革命纲领
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两个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世界是怎样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扬弃是:1.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联系和发展的统一3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精神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但不能代替(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现实中的条件和根据是否充分
真象与假象的区别:从正面还是反面表现本质
列宁的物质范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本质上是统一的,表现形式上不同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客观与主观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量变是深化,质变是前提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直接性)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指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摹写性,创造性
价值的基本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
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与人的物质利益: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物质内容:生产力)
骨骼: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血肉: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 上层建筑中,政治是主导地位,最核心的是国家政权
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分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社会存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阶级首先是经济实体,而非政治实体
人们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人人”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或经济基础的改变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本或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规律
两种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都凝结了一般劳动 两种商品的价值可以互相比较,因为价值都在质的规定上是相同的
资本积累的规模大小取决于: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保存和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实体,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价值是借助于抽象劳动在创造出来而增殖。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增殖过程超出的一定点是雇佣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私人劳动要得到社会承认,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实现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过程;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数量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单位时间内总价值不变 (测量劳动生产率高低: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劳动力价值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基于劳动者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是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用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劳动二重性理论
购买阶段——货币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职能 (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资本统称为流通资本)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付资本的比率,表示全部垫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1.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2.不发生增殖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不变资本:1.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2.不发生增殖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1.社会经济规制2.公共事业规制3.反托拉斯法
经济发展失调: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2.福利风险增加3.债务负担沉重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1.社会极端思想抬头2..社会流动性退化3.群体性事件增多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基础: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新经济的政策主要特征:发展商品经济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毛中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新阶段》),确立“农武”的中国革命道路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总结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在土改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成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明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加强和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
四个伟大:伟大梦想——目标;伟大事业——主题(开辟前进道路);伟大工程——保障(决定作用);伟大斗争——手段
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用于自我革命、从严治党
党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时期,土改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是:先进的工业国和农业国矛盾;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和不能满足的矛盾 1981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过渡时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于:1.需要经济、文化上的前提(政治不是,已经完成)2.三大改造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三大改造,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表现: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统购统销)、经销代销
新中国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土改不属于想社会主义过度的表现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良好开端文章《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非三大改造时期探索时期)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心,以邓小平为核心领导人; 十二大:1.邓小平理论主题的形成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十三大前夕: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理论)成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十五大:1.(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邓小平理论写入宪章;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十六大: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熟标志),+和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基础上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领导地位转为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1.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统筹兼顾、适当安排;2.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共产党和民主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十二大“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政治思想:团结——批评——团结
对外开放成为国策:1984年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关键: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发展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途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质:执政为民;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与时俱进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科学发展观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核心:以人为本;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全面——整体性;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可持续——连续性、持久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点:1.把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领导权不同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晋绥干部上的讲话》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革命三大法宝(基本武器):《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对顽固派方针:有理有利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国家: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中国的社会阶级:两头小——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中间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五位一体总布局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科技创新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创新解决的是发现动力问题(共享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改善社会治理方式,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专门的协商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我国的协商民主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包含: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
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民主
最大的民生:就业
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多党合作;前提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理念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渐进共享、共建共享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
发展文化事业的要求: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公益性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位是:节约资源
四个全面
引领性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攻坚战: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2.精准脱贫3.污染防治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有市场和没市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两者是不同的问题)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其控制力上
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本质要求:执法为民;价值追求:公平正义;重要使命:服务大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主体:法治政府;基础:法治社会;目标:法制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攻坚战首位:防范重大风险(外部风险——内部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个体风险——系统风险)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法治监督体系的重点:规范和约束公权力(目的);手段是:加强各方面的监督
贯穿所有建设:制度建设;统领(首位)(根本性建设):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基础性建设:思想建设
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政治建设的有力抓手: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思想建设的主要任务:坚定理想信念
鸟的两翼: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和基石)
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是基础,严是关键,治是要害
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立军之本:政治建军;关键一招:改革;基本方略:依法治军
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政治保障:军政军民团结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内容: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
国家安全的准则:国家利益至上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大国外交是关键
一带一路原则: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对美: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基本路线是:1.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2.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3.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新的外交内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八个明确是1.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2.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
近代史
反对外国侵略斗争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90年代,戊戌变法
涉及香港的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郑观应主张:1.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2.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3.设立议院
西学技术、政治、经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邹容:《革命军》
《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翻译者:陈望道
李大钊第一次正确阐述十月革命性质的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提出“剪辫易服”:戊戌变法(鼓吹民权开议院,但未发动群众)
直接参与领导武昌起义的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
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同盟会成立时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标志:护法运动失败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香港海员罢工
中共二大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群众路线
1925年大革命的高潮起点:五卅运动;大革命失败是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革命新道路
中共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总方针:土地革命和组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八七会议: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八七枪杆子)
古田会议的中心思想: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进入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第一次土地革命: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 1929年,《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年,土地革命措施:1.按人口分配土地2.以乡为单位分配3.抽多补少4.抽肥补瘦 (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抗战时期,土地政策:减租减息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减租减息转为“耕者有其田”政策 1953年《关于清算、减租…》: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度(耕者有其田政策)
党独立自主做出的重大决定——遵义会议: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解决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文件
子主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
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共一二九运动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一二九运动口号:1.反对华北自治,2.打倒日本帝国主义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反法西斯序幕;卢沟桥事变:标志全民族抗战开始;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合作宣言》: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广州武汉失守,标志中国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1936年9月1日中共党的总方针:逼蒋抗日
中国共产党约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瓦窑堡会议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中共为宣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新时期的开始 广州、武汉失守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开始
1937年,中共陕北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第一次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工程著作
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个重要问题:学风问题)
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指针
为新中国奋斗
1945年,中央对时局的口号:和平、民主、团结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七届二中全会,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的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1956年,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 八届九中全会对国民经济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过渡形式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十字路口经济:个体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
社会主义性质的形式:全行业公私合营 半社会主义性质:1、手工业供销合作社2.农业初级社3.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论十大关系》报告
主要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 八届九中全会对国民经济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应坚持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无肝胆相照、胖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特色: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主体现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无团结合作)
毛泽东提出对待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没有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会议:七千人大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接续发展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9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共十三大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历史标准)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是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
当代中国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人民性
爱国主义不是调节个人与祖国治疗关系的政治原则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不是政治文明)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道德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道德不是制度
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道德评价(道德的基本功能:认识、规范、调节)
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义胜私欲
革命道德的灵魂: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中国革命道德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建设始终的一根红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以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
第六章 遵法守法学法用法
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诉讼中的调节属于司法调解
法律——主干;宪法——统帅
推进法制建设是全民守法的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最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根本目的: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总目标:建设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
法律基本属性/法治的基本要求:平等
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二重性的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是宪法保障;关键环节:行政保护 (权利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
行政执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合理性、效率(无规范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特色: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商法包括:知识产权法、公司法 商法秉承的原则:1.保障商事交易自由原则2.等价有偿原则3.便捷安全原则
社会法遵循的原则:1.公平和谐原则2.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附加刑: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仲裁独立原则、一裁终局原则
科学立法的目标:1.加强宪法实施2.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保证执法,政府严格执法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因:法律与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
时政
上海精神: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合作观、全球治理观。 安全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发展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文明观:平等、互建、对话、包容;合作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全球治理观:共商共建共享
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