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
大一期末自用导图,可以用来简单过一下书本,主要内容有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
编辑于2021-11-29 07:31:27教育学原理
绪论
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 是一门 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和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诸多学科的总称, 这些学科都以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 和不同方面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
子主题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学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提现了教育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个体层次
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
群体层次
研究人们集体的教授和学习等行为
国家和民族层次
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事业发展
三,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是在普遍意义上探讨教育形象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
夸美纽斯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就是伴随着以班级授课制为其基本特征的近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一,学校教育是教育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教育学对学校教育的研究最为详细,也最为深入
三,学校教育是教育学研究诸对象中最为专门化,最为典型的一种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教育专著 首次对 班级授课制 与 义务教育制度 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1803年 康德 《康德论教育》 提出教育学必须成为一门科学
1806年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 科学教育学开端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前学科时期(萌芽时期)
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前科学时期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产生,但科学研究方法还未能在教育学中被广泛应用
科学化时期
从科学的教育学产生至今
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研究呈现出与众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向
教育学的研究视野突破学校教育的框架而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拓展
教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等时代特征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陈独秀
李大钊
毛泽东
恽代英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法国 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 英国 沛西•能
动物世界中示范和模仿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活动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生物起源论强调了人的生物属性和动物本能,但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忽略了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一特性,因而是不科学的。
(二)心理起源论
美国 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没有教材的史实,推断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把教育全部归为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本质规定,从根本上抹杀了教育的有意识性,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的社会性,把人类社会有意识地提升人格的活动等同于动物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三)劳动起源论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子主题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4,教育方法较多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
5,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6,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趋密切
3,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4,教育实施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5,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6,教育日益显示出开放性和整体性
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二)教育现代化
(三)教育国际化
(四)教育终身化
朗格朗 首次明确揭示了终身教育的内涵《终身教育引论》
(五)教育信息化
(六)教育民主化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
子主题
(二)西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1,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
《学记》
近代以来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
子主题
2、外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古希腊 苏格拉底 教育“使人得到改进”
亚里士多德 教育是形成嗯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柏拉图 认为教育过程就是理智控制欲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儿童提升智力水平,唤醒儿童知晓知识的意识形态
夸美纽斯
涂尔干
(二)教育的定义
子主题
三、教育的本质
(一)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1、上层建筑说
2、生产力说
3、双重属性说
4、多质说(或多属性说、多因素说)
5、特殊范畴说
(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1、培养人明确了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2、培养人确证了教育的存在特性
3、培养人是教育的主体活动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二)学习者——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三)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四)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育的主要形态
(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1、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指由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培养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巡礼暗恋你和培养活动 正规教育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正规教育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开始出现的
2、非正规教育
在正规教育系统外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要求范围意外的各类教育活动,如扫盲、文化技术培训、政治学习、业务训练、专题讲座、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二)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1、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从广义上将是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从下衣裳讲则是指学校教育意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承认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具有 子院系小奶狗和自主性,伸缩性和灵活性,持久性和巩固性等特点
2、家庭教育
特点
第一,从实施教育的环境来看,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学院喂牛带自然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自然形成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英侠那个既深刻又持久
第二,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而首先是家长和子女、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是双重社会地位、双重角色。
第三,从教育者的条件来看,家长一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师职业训练,缺乏教育理论修养和知识,因此,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在所有家庭里都能得到保证。
第四,从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来看,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目标和目的。
第五,在教育内容上,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不确定的,主要由家长决定。
第六,在教育的过程、途径和方法上,家庭教育具有非规范化和非程序化的特点。
第七,在组织管理放米慢,家庭教育的实施是非制度画的,没有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家长由很大的自主权和很强的独立性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学习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以使学习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特点
第一,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组织性。
第二,较强的可控性
第三,教育的专业性
第四,教育是空的集中性和效率性。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恩格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迁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发展,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
(三)生产力发展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
(四)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封建等级制度决定教育的等级性
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性质决定了学校完全会变成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二)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三)政治制度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四)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
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投资跟进
2、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规模、数量、普及率 人口增长快
质量 人口增长慢
(二)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间接影响:年长一代人口质量对新生一代人口质量的影响
(三)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教育结构,什么类型教育的比重提升
2、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3、人口的密度
4、人口的迁移和分布
四、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文化观念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一是文化观念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二是文化观念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二)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儒家伦理型文化: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人才规格上强调 贤者、君子的培养
古希腊 以爱智慧为最高范畴,注重通过知识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同事重视自然现象领域中各种知识的教育
(三)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第一,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
欧洲中世纪: 宗教文化 神学知识
第二,文化传统影响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促进经济增长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以人的劳动力的高低和可使用程度作为衡量依据
(二)推动科技发展
创新由高等学校驱动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
首先,教育可以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其次,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形态,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提高对劳动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成都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通过教育把符合他们需要的社会主流政治思想渗透、灌输给受教育者,从而维护本阶级的同治帝为何利益。
(一)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二)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形成社会舆论
(四)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三、教育的人口功能
(一)教育是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1、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身体素质
2、教育对人口科学文化的素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和直接
3、人口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也依赖于教育
(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1、教育可使人口性别结构趋于合理
2、教育可使人口的城乡结构趋于合理
(四)教育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迁移
1、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口更容易远距离流动和迁移
2、教育本身具有人口流动和迁移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传承
(二)文化选择
(三)文化交流
(四)文化创新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二、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
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身体
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
生理机制的完善(器官、骨骼、生理系统)
心理
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个性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鸽子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表现为个体生命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生理表现p84
头尾法则
中心边缘法则
心理表现
子主题
教育措施
循序渐进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处于伸进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发展的速度和侧重点不用,面临的矛盾和发展任务也不同
生理表现:人生的发展阶段婴儿期、幼儿期……
心里表现
教育措施: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
3、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群体层次:不同文化背景、阶层、性别,其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个体层面
个体差别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性格、气质)
4、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就身心发展的总体而言,发展的进程不是匀速的,在不同阶段出现高峰期——抓好敏感期(关键期)
第二,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第三,身心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速度是不均衡的。
启示:适时而教
5、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第一,身体机能和心理的互补
当一个人身体某方面机能受损后,可以通过意识和精神力量的调节,确立坚强的意志,克服身体的缺陷
第二,身体某一机能丧尸之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机能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
启示: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子主题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因素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也中,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一传十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作用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遗传因素是有差异的,这种茶一夜影响到个体后天的发展
子主题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尤其是低级生理、心理机能的发展,实收遗传因素控制的自发的成熟过程
3、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衣蛾外部因素。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个社会环境(性质)
环境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范围)
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影响有自发的和自觉的,有积极的和消极的
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环境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个体自身,尤其是取决于个体对待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主体
教育环境
学校活动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事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方向)
2、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天性-教养)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第二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一)个体社会化的含义p98
个体通过社会规范的内化,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
1、形成社会价值观p100
2、完善自我观念
一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个性和独特性的认识
二是对子我与他人、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3、掌握社会技能
(1)生存技能:人是未完成性的,需要教育来弥补
(2)职业技能:谋生技能
4、塑造社会角色: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个体个性化的含义
就是在人的共同社会性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把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彰显出来,实现个体我和社会我的统一,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的表现
1、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生命自觉是指人能够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是一个自觉的生命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
所谓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对待客体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能动的特性。
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如决心、意志力和进取心。
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教育作为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徐哟一句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的
3、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个人本位论 出现于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为代表。
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社会本位论出现于19世纪与20实际指教,以涂尔干、纳托尔普、凯兴斯泰纳等为代表
强调根据社会的要求塑造一个社会我
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基点不同
社会需要-个体发展需要
第二,目的只想不同。
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是人的社会性和共性--个体个性化发展的是人的个性和独特性
第三,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
个体社会化反应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社会对人的决定关系--个体个性化 批判能力、变革、超越
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第一,他们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第二,二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完美统一
第四,当代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统一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1、以人为出发点
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统一的人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
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
人本教育
工具式教育
3、“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坚持以德为先;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
人的劳动力,智力、体力、道德全面发展
第三,教育要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四,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第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批判:传统教育中,学生是客体,是被压迫者。 改变传统教育,必须改变“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不是培养单子式的个人主体性,二是培养其交往本体性即主体践行,强调主体间的关系性
不能使个人主体性走向精致的个人主义
三、坚持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设计观念、模式、教育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性变革
1、教育观念创新
人才观:回答什么样的人是时代需要的
教育观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2、教育模式创新
课程:分科——综合
师生关系:独白——师生对话
教学组织形式:划一性班级授课制——班级教育和个别教育
3、教育制度创新
育人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创新教育:关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的 创新意识、精神、恩里、人格的培养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收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什么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体期待,即国家队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从内容上讲
一是培养为什么社会服务的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做出定位,明确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性质
二是培养什么素质的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明确受教育者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发展的水平要求如何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教育方针是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一定时期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的知道思想和发展方向,他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要及时反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具有易变性;教育目的指向人才的培养,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总体目标,他的实现需要不断具体化,构成一个层级体系,这一层级体系从抽象到具体一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2、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
我国课程目标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变化。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对课程目标的定位
2001年“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4年“核心素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众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需品和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3、教学目标与课程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期望受教育者通过完成某一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预期锁车女生的变化。
众多的教学目标聚合玩成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每一个教学时段的分解和具体化。
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相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总体上说是抽象的、概括额,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一个抽象到具体不断细化的过程,是教育目的层层落实的过程。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
1、教育目的受社会交往范围的制约
2、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3、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教育目的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制约
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历史上的全面发展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代表:莫尔、康帕内拉、欧文、傅立叶、圣西门
观点:批评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倡导公共的普及及教育,主张人人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批判资产阶级的不劳而获,强调劳动和劳动教育,重视儿童教育。
欧文:培养体、智、德全面法扎de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是从分工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
原始手工业——人的发展的原始丰富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局限于某一部门或者生产环境的旧的分工
大工业生产——解放了人力、,带来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运用又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子主题
3、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与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通常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简称“五育”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1、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2、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
子主题
子主题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育目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几次重要的表述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抢到某些方面的素质
第四节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