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29 20:34:33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论
哲学的含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
唯物主义--物质
唯心主义--意识
同一性
有
可知论
没有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将物质本源归为一种或者几种具体的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将物质归为原子
缺陷
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指看待事物孤立、静止、片面
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我”的感觉、观念、意志决定一切。强调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人之外的精神决定一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
坚持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论
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定义是列宁提出的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社会运动是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含义
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两种错误观点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
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
意识
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作用
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联系
联系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构成,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发展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大规律
独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含义
普遍性:矛盾时时处处都有
方法论:不能逃避矛盾
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系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原理
复杂事物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决定作用)和次要矛盾
一个事物
矛盾主要方面(支配地位主导作用)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
两点论(全面看问题)和重点论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质变
含义
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一定限度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
现象和本质
含义
现象有真像和假象之分
关系
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现出本质
原因和结果
条件
时间先后次序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认识论
实践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
构成要素客观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做
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直接现实性
可以将人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
人与自然
社会实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验
探索规律的实验活动
认识
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基本规律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理性认识到实践
特点
反复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无限性
没有终点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科学的认识对试件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避免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真理
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根本属性
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和谬误关系
一定范围内---绝对独立
超出一定范围---相互转化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含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能力
生产力要素
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构成
静态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人与人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动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
政府机构
党团
军队
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哲学思想
文艺思想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这句话是错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这句话是对的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