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器质性精神障碍
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图,介绍了抑郁症的概述、病因与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评估诊断,双向障碍的概述、病因与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评估诊断等。
脂质代谢 生物化学,其脂质特点: ①不由基因编码独立于从基因到蛋白质的遗传信息系统之外 ②不易溶于水。
糖代谢 生物化学,分享了糖化学、无氧氧化/乳酸发酵(胞质)、有氧氧化(胞质+线粒体)、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分解、糖异生、血糖及其调节的知识。
生物化学 生物氧化,是指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过程。 特点: ①酶催化 ②分阶段逐步完成 ③线粒体→CO2+H2O+ATP;微粒体内质网→对底物进行氧化修饰转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心境障碍
抑郁症
概述
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持久的抑郁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核心症状是与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和兴趣丧失,常伴有焦虑激越,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病因与机制
①遗传: 一级亲属是一般人的2-10倍,遗传度是31%-42%;多基因+异位显性+表观遗传 ②神经生化: 5-HT,NA,DA→递质浓度,受体 ③神经内分泌: HPA,HPT ④神经影像: 内隐情绪调节环路;奖赏神经环路 ⑤神经电生理: EEG,BEP ⑥心理社会
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
①心境低落 ②兴趣减退 ③快感消失
心理症状
①思维迟缓(主动语言减少,语速减慢,语音变低) ②认知功能损害(注意力下降反应延长导致学习工作效率下降) ③负性认知-三无(无助无望无价值) ④三自(自责自罪自杀) ⑤焦虑常与抑郁并存 ⑥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⑦严重时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⑧多数患者自知力完整
躯体症状
①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最多见,早醒最有特征性) 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③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 ④精力下降 ⑤性功能障碍
分型
①抑郁障碍: 显著持久的心境低落,反复发作,大多可以缓解 ②恶劣心境: 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持续2年以上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2m) ③混合性抑郁和焦虑障碍: 焦虑抑郁症状持续几天但不足2周
评估诊断鉴别诊断
评估→全面的心理社会生物学评估;具体内容,检查项目,量表 量表: ①临床有效→减分率≥50% ②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2w,HAMD-17≤7或MARDS≤10且社会功能恢复良好 ③临床痊愈→完全缓解>6m
ICD-10→3条核心症状+7条附加症状→①轻 ②中 ③重 ④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病程持续至少2周并存在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会功能的受损
鉴别诊断 ①和精分鉴别: 原发症,协调,病程 ②和双相鉴别: 抑郁→全面抑制,双相→情感的不稳和转换 ③和焦虑的鉴别: 抑郁→情感低落,焦虑→害怕恐惧担心
治疗
原则
①全病程(急性期8-12w→巩固期4-9m→维持期至少2-3y) ②个体化 ③量化评估 ④不主张联合用药 ⑤建立治疗联盟
药物治疗
新型
①SSRIs(5-HT再摄取抑制): 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 ②SNRIs(5-HT和NA再摄取抑制): 文法拉辛,度洛西汀 ③NaSSAs(NA和特异性5-HT能): 米氮平 ④NDRIs(DA和NE再摄取抑制): 安非他酮 ⑤SARIs(5-HT受体拮抗剂/再摄取抑制剂): 曲唑酮
传统
①三环类,四环类: 米,多塞平,马普替林 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中草药
氯胺酮
不良反应
①常见 ②5-HT综合征 ③撤药综合征 ④自杀
心理
物理→电击
绝食,木僵,自杀倾向
双向障碍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抑郁发作
流行病学
男:女→1:1.2,激素水平异常
病因机制
①遗传环境 ②神经生化 ③神经内分泌 ④脑电生理: 抑郁→低α波,躁狂→高α波 ⑤神经影像学
抑郁发作
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核心/心理/躯体
躁狂发作
三高→①情感高涨 ②思维奔逸 ③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 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食欲增加,性欲亢进
混合发作
不协调,躁狂和抑郁也可快速转换 ①抑郁心境+伴有连续数日至数周活动过度言语迫促 ②躁狂心境+伴有精力激越本能活动降低
①BP-Ⅰ: 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重性抑郁发作 ②BP-Ⅱ: 轻躁狂发作+明显抑郁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
持续性心境不稳定高涨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病程至少2年
病程预后
①急性亚急性起病发作性病程,春末夏初,首次年龄<30,躁狂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自然病程平均3m ②50%首次发作后第一年自发缓解,终身复发率90%,自杀15%,慢性10%,完全恢复50%,最初3次发作间歇期越来越短以后不再改变,每次发作完全缓解的概率是70%
诊断鉴别诊断
诊断→症状+病程+严重程度
治疗预防
①综合治疗 ②个体化 ③长期治疗(3) ④心境稳定剂为基础治疗 ⑤联合用药 ⑥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心境稳定剂: 锂盐,卡马西平,丙戊酸盐;抗癫痫药(拉莫三嗪,加巴喷丁);二代精神病药(平,利培酮)
预防复发
长期服用锂盐
发作时→心境稳定剂(锂盐)+少量抗抑郁药 稳定时→心境稳定剂+BZ
锂盐→①急性期(0.6-1.2) ②维持期(0.4-0.8) ③上限<1.4,老年<1